1985年,廣東澄海的迎春花悄然綻放,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媽媽扶著村口的迎春樹吃力地向著路的盡頭眺望。從1932年起,每當迎春花開的時候,她就一直在這棵樹下守望。這一望就是半個多世紀。
老媽媽名叫葉雁萍,守望的是她的丈夫許包野。1920年,兩人結婚不久,許包野就前往歐洲求學。在那裡,他不僅取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還在朱德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旅歐支部的一名先鋒戰士。
1931年,許包野奉命回國,離家11年後再次見到了心愛的妻子。久別重逢,兩人分外珍惜。可是,在家僅僅停留了十天,許包野就接到任務,又要離開。
分別的那天,兩人依依不捨。妻子紅著雙眼,送了丈夫一程又一程。許包野指著村口的迎春樹說:“雁萍,等迎春花再開的時候我就回來,帶著你和鄉親們過好日子。”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次短暫的重逢竟是最後的別離。
許包野先後在廈門和江蘇、河南擔任市委、省委書記,一直戰鬥在白色恐怖籠罩的鬥爭前沿。他積極壯大黨團力量、開展地下鬥爭,令敵人聞風喪膽、恨之入骨。1935年,因叛徒出賣,許包野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竹針扎進手指,利刃割掉耳朵,雙腿被老虎凳壓得變形,但他始終沒有向敵人屈服,沒有洩露任何黨的秘密。
硬的不行來軟的,敵人又勸他為家人考慮,放棄自己的政治信仰。他大義凜然地說道:“我的家人怕是等不到我了,但他們一定能等來新中國,一定能過上好日子!”敵人最後對他下了毒手,許包野壯烈犧牲,年僅35歲。
每年迎春花開的時候,葉雁萍總是在村口的老樹下等待丈夫歸來。她等到春去、春又來,等到花謝、花又開。國共合作了,許包野沒有回來;抗戰勝利了,許包野沒有回來;新中國成立了,許包野還是沒有回來。多少個孤寂的夜晚,葉雁萍徹夜難眠,一遍又一遍撫摸著丈夫的照片問:“包野,你在哪裡啊?”
1982年,葉雁萍重病不起,她怕再也見不到丈夫了,於是向有關部門求助。1985年,經過多方尋找,一位忠於信仰的共產黨人從歷史的塵封中走了出來。他曾留下一段文字:“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許可以將新中國的誕生提前一小時,萬千同仁犧牲生命,則理想之國近在咫尺。”
半個多世紀的等待,盼來的卻是丈夫早已犧牲的訊息,葉雁萍一生的期盼被徹底擊碎了。病床上,她再次取出珍藏的照片,久久凝視著丈夫年輕的面龐,忍不住淚流滿面:“包野,你瞧!我們都過上好日子了!可你,卻再也看不到了。”
幾個月後,葉雁萍走了。臨終前,她留下遺願:把我埋在村口的迎春樹下,包野認得那棵樹。她還要守望,繼續等待她至親至愛的人。
百年風雲,我們的先輩歷經磨難,艱苦奮鬥、眾志成城,最終鑄就輝煌。多少兒女情長燃燒在戰爭的烽火裡,多少生離死別隱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正是許包野他們那一代人的舍家為國、不畏犧牲,才書寫了中華民族實現獨立解放的不朽篇章。這種精神與氣魄,穿越百年時光,依然那樣充滿力量。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今天,那棵迎春樹依然挺立在那裡,它訴說著那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相思與守候,它見證了像許包野一樣無數隱姓埋名的革命者默默的奉獻和付出。他們的身影已經遠去,但是,他們的事蹟與天地同在,他們的精神與日月同輝,永遠激勵著我們後來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披荊斬棘、奮勇前行。
資料:學習強國
編輯;葉嘉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