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同光三年,李存勖突然暴斃,會不會就有後人感慨李存勖壽命長一點,後唐就一統江山,成為下一個大一統王朝了呢?
又或者說如果吳三桂能再活個三五年,就能攻陷武昌,橫掃半壁江山,將康熙趕出紫禁城?
又或者說如果袁世凱能早死幾年,那麼歷史上袁世凱也許就是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了?
回到主題上說,從實力上說彼時的後唐實力可是近乎五代巔峰了,沒有之一。
從疆域上看,當時後唐實際控制除了中原地區外,還包括幽雲十六州、山東山西和四川部分地區,而這些地方終後周柴榮一生都沒有啃下(分別屬於遼、北漢、後蜀)。
從軍事力量上說,當時的後唐是真的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對契丹簡直吊打,想怎麼錘怎麼錘。而後周時期與北方的戰鬥並不足夠順利,光是攻打北漢就被硌幾次牙,後周國力也因此消耗殆盡。
從中央政府統治威信上說,此時的大唐多少還有威望和民心,還有人比如張承業這樣以大唐孤忠自居的人,地方上也還得有點規矩俯首稱臣,當時存在的六國都不敢稱帝。而在後周時期,中央威信已經徹底摩擦倒地,哪裡還有什麼真正忠臣的人,大家都徹底習慣了“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種狀態,地方上彼時存在的八國能稱帝的也都跟著稱帝了。
當然,後面的歷史我們都知道,李存勖暴亡不暴亡,對歷史並沒有多大影響。
因為李存勖死後,李嗣源依然算得上一代雄主,後唐實際的巔峰時期甚至可以算到李嗣源後期。但是那又怎樣?李嗣源死後不久,國勢就迅速衰敗,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先後稱孤道寡,互相攻伐,直接導致後唐滅亡。
伴隨後唐滅亡的,是幽雲割讓契丹,四川再次獨立,中央政府威望徹底失去,終趙宋一朝都沒有恢復大唐疆域,甚至大部分疆域。
所以儘管後唐具備當時天時地利,也出了李存勖、李嗣源兩代軍事政治爆表的君主,但依然在李嗣源死亡後迅速敗亡,中原易主。
原因在究竟哪裡?原因就在從晚唐開始逐步發酵的軍政財政統籌、中央地方統籌這些制度問題,始終沒有解決,也就是藩鎮問題,制度問題不解決,槍桿子稍微鬆懈,兵敗如山倒,國滅家亡就來了。
而這個制度問題柴榮解決了沒?
解決了怎麼可能還有宋朝?
的確,柴榮死的早,導致趙大可以欺負孤兒寡母。
但問題是同樣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司馬家,可是得透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乃至司馬炎這麼三代四人才真正上位成功,其中更是經歷了淮南三叛等頗為曲折甚至驚險的戰鬥,還有著夏侯玄、李豐、毋丘儉等一批能力優秀的大魏忠臣與之死磕,經歷了大小戰役和長期的政治清洗才得以取而代之。
而趙老大呢?只需要帶著軍隊去陳橋驛睡了一覺,回來矯殺一個韓通就足夠了,就可以取孤兒寡母而代之。
而同樣,司馬懿從曹操時期就身居高位,曹丕時代位列四友,曹睿時代已經是大將軍太尉高官,在曹魏政壇上經營了幾十年,兩代君主留下的輔政大臣,這種積累加上同時代人才的不斷凋零才有了後來做權臣的機會,才有了後來的狼子野心。
而趙大呢?彼時做點檢不到一年,掌握的也不過是一半禁軍而已,不過是柴榮牽制韓通的外圍棋子罷了。
那麼是趙大能力真的比司馬懿父子三人加起來都強得多嗎?
當然不是。這就是制度的力量,而這些制度也都出自那個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趙普。
雖說東漢末年到三國也已經是地方割據,各自為政的時代,但至少此時中央權威餘威依然還存在,地方與中央的關係除了東漢末年群雄時代外,還沒有五代十國這麼不堪,所以司馬懿父子幾十年乾的事,趙大才能一年不到就完成。
明白了這個,就知道柴榮真正的問題是什麼了,是在其整個執政過程中,並沒有從制度上對五代亂世有實質性改變,軍漢林立,藩鎮之圍,所以地方上李重進依然可以厲兵秣馬,中央裡剛剛做了點檢一年的趙大就能輕而易舉改朝換代。
所以你說柴榮多活二十年會怎樣,這個問題太難太難回答,如果你認為柴榮突然在960年在政治方面技能樹突然厚積薄發,開始像趙大一樣改革,那二十年光景,很可能留下的是一個比宋還穩固的江山——畢竟趙大上位後也不過只活了十七年;但現實中,很難有人會某一方面突然改變,所以如果柴榮依然保持現有技能樹開發狀況,或者政治技能樹成長太慢導致有效改革太晚,那麼不管打下江山多大,除非將來柴宗訓依然夠牛逼,否則哪怕統一,如晚唐一般分崩依然是很容易出現的事。
其實話說回來,柴榮的地位之所以在後人看來高於李存勖、李嗣源,恰恰是因為宋結束了五代,因而柴榮的政治遺產和榮耀能夠被歷史看到。如果歷史上趙家老大依然沒有有效改革,歷史延續慣性,那麼宋就會成為第六代,今天看歷史不再是五代十國,而成了六代十國、七代十二國、八代十五國之類,那麼柴榮很容易就是另一個李嗣源而已——畢竟等到下一個大一統和他的政治遺產已經沒有了絲毫關係,就如同後唐創造的五代巔峰毫無意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