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復漢室,入主漢中”一直都是蜀人的願望。自劉備揭竿起義的時候,便想著遲早有一天可以一統天下,可惜天不隨人願,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年代,想要稱帝,無異於火中取栗,更甚者是難如登天也。
出生在三國時期的人們,往往都會有此嘆息:為何如此之多的超凡之輩?就連周瑜也曾概嘆:既生瑜何生亮。亂世出梟雄,劉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建立蜀國,但在其離世前依然沒有完成大業。
沒能見到漢室復興的劉備,在離世前不甘心地與諸葛亮叮囑道: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說罷,便和長子劉禪道:汝與丞相從事,事如其父。劉備的遺言盡顯遺憾和不甘。
備戰原因
劉備說完遺囑後,諸葛亮便已經有了大業未成,不苟活的決心。為了完成先帝的遺願,諸葛亮開始了周密的部署。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策劃籌謀後,諸葛亮便展開必須要經歷的七年北伐之戰。
為何諸葛亮需要用長達五年的時間去準備北伐呢?在這裡需要明確一點:當時不止有蜀魏兩國。
在諸葛亮北伐前,九州上有多股勢力存在,當屬魏國、蜀國、吳國,這三個勢力最有可能統一天下,進而稱帝。佔據漢中地區的蜀國,雖然有著易守難攻的地勢,但是國家間的分佈就不是很優良。
劉備沒有離世前,各個勢力的分佈是如此:魏國佔據九州中的兩大洲,以北方為主;吳國以東南地區為據守要點;蜀國以荊州為要地;南方由蠻夷和孟獲所控。
如果要匡扶漢室,那必然需要將魏國和吳國拿下,但是也不能忽略南方的勢力。如此冗雜的條件擺在諸葛亮面前,這些問題都是需要他解決的,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
當時的蜀國在資源和兵力上,遠遠不及其他兩個競爭者。魏國有著極大的兵力供給,並且物資豐富,具備很大的發展空間;吳國身處東南,漁業豐富,如此自然是無需擔心糧食後勤不充裕。
與兩個競爭者相比,蜀國的發展空間著實太過狹小,甚至會有一天被其餘兩國吞併。面對這樣兩難的處境,諸葛亮最終用一章表文闡述了統一天下的路線,這一章表文便是——《出師表》。
《出師表》中有道: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個想法在《出師表》沒有上書前,諸葛亮已經去嘗試了,而後得出來的結果便是後世人熟知的“七擒孟獲”。
諸葛亮這樣的選擇,使得蜀國在平定南方後,兵力充足,並且糧食補給也足夠,如此便為討伐魏國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擁有足夠實力對抗魏國後,諸葛亮便向劉禪遞上《出師表》,一來表示自己心屬漢室,二來為了篤實劉禪討伐魏國的決心。
第一伐的經過
將一切準備好後,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前往討伐魏國,其中調令趙雲一起出徵。
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將蜀國近乎全部的兵力都調走,要知道當時蜀國的全國士兵也就大約十二萬,而這第一次北伐中就將十萬人馬抽走,留剩兩萬士兵駐守蜀國。
這一點上有個疑問,僅僅兩萬士兵駐守的蜀國,為什麼沒有遭受吳國的進攻呢?其實很簡單,最重要的便是諸葛亮五年來不辭辛勞的密謀籌劃。
諸葛亮宣佈北伐的時候,大肆宣揚此次北伐勢在必得,並且由本人的自己督戰。如此隆重的宣揚和有目共睹的綜合實力,使得周邊勢力對蜀伐魏的勝負留下深深的問號。
蜀國地勢佔優勢、東吳需堤防魏國軍隊、外加上諸葛亮此次北伐勢在必得,如此繁多的因素相加,就此使得吳國不敢輕舉妄動,而這一切都是諸葛亮的計劃當中。
建興六年(公元228),春。諸葛亮棄子午谷之計,大肆宣揚要一次性擊敗魏國,由斜谷道北攻拿下郿城視為第一步。諸葛亮對外宣稱完,便派遣趙雲和鄧芝先設疑兵,以此吸引魏軍。
諸葛亮率領九萬士卒前往祁山,全力攻佔。魏軍面對突如其來的蜀國士兵,慌了頭腦,不久蜀國士兵便攻佔下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其中天水守將姜維等人紛紛歸降與諸葛亮帳下。
攻下隴西不久,趙雲和鄧芝也斬下了韓德父子三人,隨後更有庸孟達準備投奔蜀國。這第一次北伐的首戰便以大獲全勝收尾,如此的勢頭讓人難以想象最後的失敗。
首戰告捷後,蜀軍計程車氣大振,一路在隴西攻營拔寨,勢如破竹。面對如此來勢洶洶的蜀軍,魏明帝曹睿親自坐鎮長安,並且派大將軍曹真正式對蜀軍發動反擊。
身在蜀軍營帳中的諸葛亮開始盤算如何讓防備魏軍的進攻。當諸葛亮預測魏軍名將張郃將要進攻街亭時,他便開始物色鎮守街亭武將的人選。諸葛亮想了又想,最終放棄老將,啟用小將——馬謖。
街亭之地是漢軍的命門,若是街亭失守,那麼漢軍將在隴西再無立足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被諸葛亮教育馬謖之手,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信任。
被諸葛亮寄予厚望的馬謖最終在歷史上留下“街亭大敗“的結果。馬謖被任命後,便違背了諸葛亮的囑咐,一意孤行的將營地往孤山上駐紮。馬謖這一部署被魏軍張郃抓到了弊端。
馬謖所處的山上沒有險要,唯一的優點就是可以以高打地,並且其中最致命的一點便是水源在山下。這個致命點被張郃抓住了,他派人截斷水源,並且將馬謖等人圍困在山上。
在沒有水源和張郃的包圍下,馬謖手下計程車兵逐漸有了逃跑的現象,到最後甚至連馬謖都騎馬逃離。
馬謖失守街亭後,蜀軍便禍不單行,趙雲在褒斜道不敵曹真,敗走、魏延和高翔被圍,最後選擇退兵。如此多的兵敗,讓遠行千里的蜀軍不堪重負,於是諸葛亮引兵退回漢中。
第一次北伐中,蜀國失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甚至損傷的大將都有十數之多,他們分別是趙雲、群陽、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頜、馬謖、張修、李盛。
面對著死傷參半的蜀國士兵,料想諸葛亮也足以預示到未來的蜀國。在蜀國“攘除奸兇”的多次北伐戰中,最終在第五次北伐,以諸葛亮的離世結束。
“臥龍先生”一生忠於漢室,最後被杜甫一句話概括一生“出師未捷身先死”。可悲可嘆。
諸葛亮將一生都在為完成劉備的遺願而努力,最終累死在了案几上,如此的情景,不知當時會有幾人為他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