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6月13日,蕭勁光在軍事學院的調查研究基本結束。海軍系黨委專門召開擴大會聽取他關於調查研究情況的報告。蕭勁光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對未來衛國戰爭中海軍作戰問題的思考。不大的會議室裡坐滿了人,系領導、各專業教研室的教授都到了,還有部分學員代表。因報告內容是探索性的,蕭勁光沒有同意請學院領導和其他系的人參加。
蕭勁光說,根據目前的各種條件,未來海上作戰的形式,應是以分散的海上游擊戰與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相結合,海上破襲戰與沿海抗登陸戰相結合。接下來,就其基本依據和內容,他講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蕭勁光分析了中國所面臨的國家環境和軍事態勢。他透過列舉大量事實說明,中國正在面臨敵人在海上的包圍和封鎖。
蕭勁光說,以新中國為敵的美帝國主義目前已經圍繞中國在海上構建起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南朝鮮、臺灣和南越三個橋頭堡,部署有大量地面兵力;
第二道防線是日本本土、日本的沖繩島、菲律賓、泰國、馬來亞,是整個戰略體系的部署重點,配置有中程導彈基地,海軍和戰術空軍;
第三道防線是小笠原群島、馬利亞納群島、澳大利亞、紐西蘭,是戰略體系的前方,部署有戰略空軍和海軍後方勤務兵力。
夏威夷是這一防禦體系的中樞,控制有兩個師的戰略預備兵力。整個戰略防禦體系正面寬5500餘公里,縱深8000餘公里。美國部署在這裡的部隊,有地面部隊5個師,艦艇400餘艘約170萬噸,空軍9個聯隊1300架飛機,總兵力約50萬人。
我們的對手試圖以此對中國進行封鎖遏制,將海空偵察巡邏兵力抵近我領海線附近,展開了一副戰時進攻的陣勢。如果一旦對我進行大規模進攻,其戰略企圖可能是:首先對我進行瘋狂的戰略性轟炸,毀滅我軍事工業基地、政治中心、交通樞紐、海軍基地、陸地機場,以及其他戰略要點;爾後在沿海登陸,佔領海港、機場、戰區及戰略要地;最後向我縱深及大後方進攻,直到佔領我全部國土。
其次,蕭勁光提出了中國海軍的作戰方針。他說,聽說蘇聯同志中有速決戰的觀點。他們根據現代化武器裝備毀滅性大和他們掌握的新式裝備,要爭取先發制人,採取速決戰的戰役方針。對這種觀點,我們是不能同意的,這不適合中國情況。我們採取持久戰,外線速決的進攻戰和內線的持久的防禦戰,是我們持久作戰的方針。在這一方針下,海軍各兵種使用,在現有的裝備條件下,應以儲存自己消滅敵人,利用有利的天時氣候和島岸海區的地理條件,進行隱蔽突然襲擊,消滅分散和弱小的敵人為原則。
第三,根據軍事態勢、作戰方針,蕭勁光提出,以分散的海上游擊戰與在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相結合,也就是說,海上破襲戰與沿海抗登陸戰相結合,是未來海上作戰的一種主要作戰形式。他說,我們與強大對手在技術裝備上的差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彌合。敵強我弱的狀況決定我們海上作戰的戰術,不能作堂堂之陣的大編隊對壘,只能利用突然性,用破襲游擊戰術,不斷打擊消滅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充分利用和發揮我之有利條件,利用和製造敵人的不利條件,進行持久作戰。
同時不放棄有利條件下對敵人實施集中打擊的殲滅戰,逐步轉變敵我力量對比,求得最後殲滅敵人。在敵人向我進行大規模登陸進攻時,海軍當在軍委意圖下積極配合陸、空軍進行抗登陸作戰,把主要打擊放在敵上陸階段(目前海軍力量,尚難以在中遠海對敵進行有力打擊)。在敵擬登陸的近岸海區,可以利用我一切力量協同陸、空軍進行有準備的作戰,以逸待勞,殲滅敵人;
敵人一旦從海上侵入我國國土,敵我形勢將會發生很大變化。敵人將由集中進攻轉為分散活動,由遠海到近海,由彼岸到我岸,利用我岸作為他們的基地,利用我海區作為他們的海區,利用我之交通線作為他的交通線。
同時為了支援其上陸部隊作戰和在我海區兵力的活動,敵勢必依賴大洋、遠海的交通線,由縱深海區向前沿不斷進行後勤物資和人員的輸送。這樣,敵人的交通運輸將更加頻繁,兵力更須分散防守和巡邏警戒,從而為我們造成進行內線中的外線,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作戰創造條件,也極易造成敵在總體優勢下的區域性劣勢。
我們海軍的中遠海作戰兵力,如潛艇、遠端航空兵和導彈艦隻,就能在遠離我岸的交通線上。或縱深海域進行獨立作戰,以海戰場的獨立作戰行動配合陸戰場陸、空軍作戰。這實際是統一戰略部署下的海上獨立戰場。我認為,海軍兵力在敵人縱深海區開闢海上獨立戰場,進行破襲游擊戰,對擾亂牽制敵人削弱敵人有生力量,迫使敵人分散海上兵力,將在戰略上對陸戰場起積極配合作用。
最後,蕭勁光具體分析了分散的海上破襲戰與有利條件下集中打擊的殲滅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所具有的特點。他說,這些特點歸納起來即“四性”:廣泛性、突然性、進攻性和靈活性。這些特點決定了這一作戰形式,利於我們揚長避短,克敵制勝,打退一切敢於來犯的敵人,保衛海防,保衛我們祖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