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熱播劇《山海情》迎來了大結局。
一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讓網友感慨萬般,甚至有人說“就這麼結束了?我還在湧泉村出不來吶……”
其他網友附和:想念《山海情》第一天,想念它第二天,想念它第三天......
“土得掉渣”的扶貧劇為什麼讓人上頭?
該劇講述九十年代以來,透過國家扶貧政策引導和福建的幫扶,在扶貧幹部的努力下,幫助海吉人脫貧致富,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了充滿希望的“金沙灘”。
從開播9.1分,一路飆到9.4分,實至名歸的“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短短23集,帶給我們一個又一個感動的瞬間。
空曠山野,貧窮人群,破舊農舍,場景真實有年代感。
無論是堅持不懈的馬得福,赤子之心的陳金山,還是剛強不屈的水花,桀驁不馴的得寶,每個人物形象飽滿,讓人印象深刻。
看完這部劇,我感觸很深:
扶貧是扶志,不是扶懶,若一個人好吃懶做,習慣不勞而獲,只會越來越貧窮。
同樣,父輩精神上不能“脫貧”,而這種“貧”是會傳染的,一代又一代,子孫後代更難有出頭之日。
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也無論父母多窮,這3樣東西也一定要給孩子!不然將來吃大虧!
01 眼界決定孩子能走多遠
在劇中,14歲的女孩海春玲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好,是讀書的材料。
可父親目光短淺,他給白校長算了一筆賬,女兒一個月掙一千,一年一萬二,十年就是十二萬。
與其多讀十年書,還不如早出去打工掙錢養家。
此後,他還大言不慚:“她的兩個哥哥,還等著蓋房娶媳婦呢。”
有些父母雖然物質上脫貧,卻未能擺脫精神愚昧,口袋富了,腦袋卻窮了。
海春玲父親的做法,更是愚蠢。
為了蠅頭小利,把讀書的好苗子送去打工,耽誤的是孩子前途,斷送的是孩子的未來。
李嘉誠說:“讀書不一定會增加你一生的財富,但讀書會增加你一生的機會。”
只有讀書,才是底層孩子改變命運的捷徑。
米歇爾·奧巴馬是一位黑人女性,出生在芝加哥的貧民區,從小受盡白眼和歧視。
父親是一名普通的水管工,母親全職在家。
家庭貧困,可父母卻捨得花重金給孩子讀書。
米歇爾高中時,因成績優異,獲得了去巴黎研學的資格。
面對高昂花費,她不想讓父母承擔沉重壓力,父母卻主動說:
“無論如何你都要去參加研學,這會讓你拓寬學識和眼界,這是難得的好事。”
父母竭盡全力,為孩子鋪就光明道路,跳脫原生家庭的貧困。
米歇爾不負期望,在普林斯頓大學以一級榮譽畢業,並取得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
結婚後,透過自己的人脈和能力,幫助丈夫奧巴馬競選總統,致力公益發展的她,更成為2018年美國人最欽佩的第一女性。
米歇爾曾說:“讀書成就了我的人生,而父母改變了我的命運。”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站著有遠見的父母。
父母看世界的角度,間接影響孩子的眼界。
父母心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登高望遠,孩子才能飛得高,走得遠。
02 堅韌的品格是孩子行走人生的底氣
李水花是全劇中最悲情卻最讓人感動的女性。
她曾與馬得福兩情相悅,想和他一樣學習知識,走出貧瘠的家鄉。
無奈因家中貧困而輟學,兩人也斷了聯絡。
父親好吃懶做,用一頭驢出賣了女兒的婚姻。
她出逃過,卻掛念父親的安危,不得已選擇服從。
然而,與命運的抗爭,她從未屈從過。
婚後,丈夫挖水窖出意外,失去了雙腿。
為了尋找出路,她拉著殘疾丈夫和女兒去吊莊,400公里路,走了整整七天七夜。
黃沙漫天,飢餓侵襲,都沒能打消她內心對新生活的奔頭。
戈壁灘生活條件艱苦,面對自怨自艾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兒,她毅然扛起家庭的負擔。
學習種植雙孢菇時,不怕髒不怕臭,嚴格管理菇棚的溫差,沒日沒夜地在菇棚裡忙活。
賣了雙孢菇,給丈夫坐上輪椅;生活改善後,她開了小賣部,給丈夫裝上假肢,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紅紅火火。
這就是水花,外柔內剛,用堅韌改變自己不幸的人生,眼裡總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她的堅韌,也給女兒樹立了榜樣:
當比賽遇到挫折時,她從不抱怨,積極尋找解決方法;長大後,她也能樂觀面對生活。
卡耐基說過:“要是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定決心過他所想過的生活,他就一定會得到意外的成功。”
而媽媽的堅韌執著,會成為孩子的精神支柱,為孩子建立起擁抱世界的勇氣。
知乎有個話題:媽媽最讓你感動的事是什麼?
一位匿名網友分享:自己是個早產兒,出生以後,顱內出血,呼吸微弱。
醫生告訴媽媽,孩子有90%的可能會坐在輪椅上度過一生,還可能是智力低下兒。
媽媽沒有放棄,帶著她踏上漫長的求醫路。
十年來,媽媽每週帶她去看專科醫生,做康復治療。
如今,自己不僅身體健康,性格開朗,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大學畢業後,她還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媽媽的堅韌不放棄,既拯救了孩子的生命,還給了孩子信心和鼓舞,讓孩子變得勇敢堅強。
正如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有研究表明,父母樂觀堅韌的教養方式,讓孩子體驗到勇氣和愛,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會更高。
擁有堅韌的品格,才是孩子行走人生的底氣。
03 決定孩子未來的不是智力而是學習力
麥苗是劇中最倔強最有生命力的女性。
自小不愛讀書的她,初中畢業後就閒賦在家。
在福建對口扶貧政策中,可以讓女孩到電子廠打工賺錢。
在父親的支援下,她鼓起勇氣,決定遠赴福建莆田打工,見世面。
初到福建時,聽不懂莆田口音的普通話,對電子產品一無所知,在工作過程中很吃力。
如果考核不達標,就要被遣返回寧夏。
這時,她才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後悔以前沒好好讀書。
為了留下,她帶著所有海吉女工晚上加班練習,在宿舍利用課餘時間認識電子產品,週末還上夜校。
在麥苗的幫助下,大家順利透過考核,自己還取得第一名。
一次大火中,她奮勇搶救工廠物資,被領導表揚,被評為海吉女工先進人物,回到家鄉做演講。
透過不斷學習,她從基層女工到小組長,從基層管理者到企業高管,最後收穫美好未來。
這時的麥苗,早已褪去青澀,變得勇敢自信,獨當一面。
苑靜濤教授說過:“對孩子未來發展開始,最重要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是孩子的學習力。”
有些父母疑惑,為什麼同樣的付出,別人家的孩子輕鬆摘得頭籌?
同樣的內容,自家孩子要花幾倍的精力?
其實,持久的學習力才是孩子制勝的利器。
反之,耍小聰明的孩子,未來難有出息。
曾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兒子很聰明,五歲能背三百首唐詩,六歲識字量3000。
仗著小聰明,兒子在小學成績,一直在前三名。
媽媽到處炫耀兒子聰明,經常誇讚:我的孩子就像我,聰明著呢。
兒子也開始驕傲,除了上課,其他時間都跑出去玩。
初中後,兒子學習上變得吃力了,因為學習思維和難度都有所提高。
向來仗著小聰明的他,成績不斷下滑。
媽媽很迷茫:兒子一向聰明,為何上初中後反而跟不上?
其實,孩子輸的不是智力,而是學習力。
任正非曾說過:“學習力就是生產力,任何時候學習都會讓你脫穎而出,上學時是那樣,職場中也一樣。”
沒有學習力,孩子付出的只是廉價的努力。
要知道,聰明的孩子不一定成功,但具有持久學習力的孩子一定是最後贏家。
04 小結
美國教育學家泰曼·約翰遜說過:“成功的教育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教育造就失敗的孩子。”
很多父母養育孩子最常犯的錯就是:物質上慣壞,精神上貧瘠。
但其實,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整個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父母的有效支援才是孩子成長最牢固的基石。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父母的堅韌,決定孩子人生的厚度;
父母的智慧,決定孩子人生的深度。
要知道你今天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今後幾代人的生命狀態。
點個贊,願我們都能做一名智慧家長,養育出有作為的孩子!共勉!
作者:蘇青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