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再現日益嚴峻,實際發病情況可能被低估。記者從近日在深圳召開的2021年第三屆百日咳國際論壇上獲悉,百日咳不僅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傳播模式也已由從前的兒童間相互傳染轉變為目前以成年人、青少年和學齡前兒童向嬰幼兒傳播,故專家建議青少年、孕婦也應該接種百日咳疫苗,以降低孩子感染百日咳的風險。
百日咳實際發病情況可能被低估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表現為反覆劇烈咳嗽,可持續1至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作為一種古老的傳染疾病,百日咳在疫苗面世以前曾是嬰幼兒發病和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1978年,我國將百白破疫苗納入計劃免疫,此後百日咳發病率大幅下降,但近些年又呈增高趨勢。中國比較明顯的“百日咳再現”從2014年開始,2015年全中國報告約6200多例,2017年增長到一萬多例,2018年又翻了一番,達兩萬多例。目前,即便在百白破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百日咳仍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
論壇上,全球兒科呼吸聯盟(GPPA)榮譽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楊永弘教授發表了《中國兒童百日咳發病和疫苗相關問題》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百日咳傳染性超強,在無干預的情況下每1例感染病例平均會感染12到17人。2019年,中國百日咳出現發病高峰,報告總病例為30027例。另外,由於開展百日咳診斷的實驗室數量及能力有限,常規的醫院被動監測不能反映真實的發病水平,因此實際感染病例遠超報告病例。”楊教授還強調,百日咳不僅發病率逐年上升,其傳播模式也已由從前的兒童間相互傳染轉變為目前以成年人、青少年和學齡前兒童向嬰幼兒傳播。
全球兒科呼吸聯盟(GPPA)榮譽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楊永弘教授發言
現行診療尚不完善,加強免疫迫在眉睫
針對百日咳的藥物治療,目前主要是採用如紅黴素、阿奇黴素和克拉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抗菌治療。然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姚開虎教授等在國內近年來臨床分離的數百株百日咳桿菌菌株進行研究後表示:“國內百日咳致病株對紅黴素等大環內酯類耐藥嚴重,臨床抗菌治療的細菌清除效果已大不如前。但是,百日咳是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免疫接種同樣可以預防耐藥菌感染,也是保證接種患兒不得重症、不致死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可以說預防就是最好的可計劃的前期治療方案。“
對此,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教授表示:“研究顯示,接種全細胞百日咳疫苗所獲免疫力至少會持續6年,但使用無細胞百日咳疫苗所獲得的保護力在6歲前就明顯下降。而我國普遍為嬰幼兒接種的無細胞百日咳疫苗,其保護效果到4、5歲時就會降到50%左右。這樣看來,加強劑次的接種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北京協和醫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楊維中教授發言
WHO指南中推薦儘早接種百日咳疫苗,建議首劑疫苗接種時間不晚於8周。國內三期臨床實驗資料顯示,目前唯一可於2月齡接種的是五聯疫苗,國內廠商生產的百白破疫苗及含百白破的聯苗均從3月齡開始接種。另外,目前中國內地尚無用於學齡前、青少年及成人百日咳加強的疫苗。對此深圳市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鄧繼巋教授表示,根據港澳藥械通政策,尚未在國內上市的百日咳五聯疫苗或許有望給民眾更多選擇。
同樣面對百日咳發病率上升,不少國家除維持並提升基礎免疫劑次和加強劑次的高覆蓋率外,還積極採取附加的接種策略以保護高危人群,如實施青少年加強免疫程式、為新生兒周圍人群接種百日咳疫苗的"蠶繭"策略、孕婦接種百日咳疫苗為新生兒提供母傳抗體保護等。
百日咳疫苗建議增加加強針
據介紹,WHO建議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第一劑百日咳疫苗在6周齡且不晚於8周齡開始接種,6月齡內完成3劑次基礎免疫,隨後完成1劑次加強免疫;學齡前兒童在5歲左右加強1劑次;青少年時期在10歲左右加強1劑次;成年後在20歲左右加強1劑次,以後每10年進行1劑次加強;對於孕婦,建議在每次妊娠的孕中期或孕晚期進行1劑次加強。
在我國,針對百日咳報告發病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中華預防醫學會參考國外提出的“全球百日咳行動計劃”工作模式,於2017年發起“中國百日咳行動”並組織專家撰寫發表了《中國百日咳行動計劃專家共識》。共識針對百日咳防控工作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建議:加強檢測工作,開展主動檢測;完善百日咳臨床診斷標準,提升防治水平與意識;進一步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與水平;加快新疫苗的研發、生產和引進;逐步完善我國百日破疫苗免疫程式和免疫策略並大力加強科普教育。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唐茹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