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錢,也希望能夠賺到錢,那你們知道錢的本質是什麼嗎?如果不清楚這個的話,就很難賺到錢。
“錢”又叫貨幣。現代貨幣基本都是信用貨幣,也叫法幣。
現在的貨幣是央行發行的債券,它是央行的負債。
換句話說,貨幣是政府的負債,負債之所以有價值,靠的是政府的信用,政府有信用,貨幣就有價值。
想一想辛巴威和委內瑞拉,當老百姓要提著一大袋貨幣去換一卷衛生紙的時候,就明白了。政府沒了信用,貨幣就沒有任何價值。
貨幣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交易和流通。
來看看貨幣是如何被銀行創造出來的。
假如中央銀行印了1000元人民幣,給到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透過貸款的方式,把這錢投放到市場裡去。
那麼,整個社會里的人,都在利用這1000塊錢,進行互相之間的交易。
而這個社會里的商業銀行在做什麼呢?幫需要存錢的人存款,給需要的人貸款……一來一回,從中賺取利息的差價。
我們想象一下,這1000元第一個月落進每一個人的口袋裡,到月底人們迫切想要把這筆錢再存到銀行去,為啥?要賺利息呀。
這時銀行多了1000元。而銀行收到錢以後,它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把錢再貸出去。為啥?要賺利差呀。
那些貸款的人,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錢花出去,為啥?因為借銀行錢是要付利息的。借來的錢轉起來的速度越快,就越能儘早還給銀行,少付利息。
這些貸款的人把錢花出去以後,到第二個月月底時,所有口袋裡有錢的人,他們又把錢存到銀行裡去了。
經過不斷迴圈的過程,我們看到銀行的賬戶,從第一個月開始只有1000 元,變成了第二個月的2000元,到第三個月變成3000元。
一天一天地累積下去,如果不考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留存的話,銀行賬戶上的錢,在無止境地增長。
但這個社會原來總共流通的貨幣是多少呢?1000元錢。
這就是銀行創造貨幣的過程。
當然,有了政府規定的“存款準備金率”的存在,這個創造貨幣的過程就不能沒邊沒沿了,也就是說銀行也不能肆無忌憚創造貨幣。
政府對銀行都是有規定的:為了確保銀行在突然遇到大量提取存款時有充足的兌付能力。他們在收到存款,再把這筆錢貸出去前,必須留下一部分作為所謂的“存款準備金”。
比如政府規定的法定準備金率是20%,那麼銀行第一個月收到 1000元以後,只能拿出其中的80%,也就是800元貸出去;
第二個月這800元再回流到銀行裡時,銀行又得留下其中的20%,也就是160元作為準備金,於是貸出去的只有640元……
這麼迴圈下去,在法定的存款準備金率限制下,最後1000元錢就只能創造4000元錢的貨幣。再加上1000元的基礎貨幣,整個社會有多少貨幣在流通呢?一共是5000元。
可能有點燒腦。但換一個小故事你就更明白了。
一個男人來到一家旅館住店,給老闆200塊錢的房費。老闆拿到這200塊錢後,去還了之前欠李四的豬肉錢,李四拿到200塊後就去還了欠張三的200塊飼料錢,張三則還了上次找王麻子租地的200塊錢,最後王麻子拿到了錢後又趕緊還了親戚上次來探親欠旅店老闆的200塊住店錢。
錢增加了嗎?沒有。但這一個鏈條、上的每個人都多了200塊錢,店老闆李四、張三、王麻子4個人,一共就多了800塊,大家的債務也都解決了,雖然錢沒有增加,但社會上的財富增加了。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那就是良性迴圈。不會出現所謂的經濟下行了,那經濟下行是怎樣發生的呢?
還是拿上面的小故事來說吧。
一個男人來到一家旅館住店,一問老闆住一晚多少錢,得知是200塊錢後,思來想去,覺得下月還的房貸還沒湊齊。算了,不住了,我在火車站呆一晚上,省下200元錢。然後,就沒有後麵店老闆、李四、張三、王麻子什麼事兒了。
這樣的事兒多了,造成的影響是什麼呢?社會開始主要表現為社會總需求不足,失業率高,家庭收入急劇萎縮。這就是經濟下行。
當經濟下行時,消費鏈條被切斷或者縮短了,很多人不是沒有需求,而是沒有多餘的錢消費了,社會財富總體減少。
那麼,錢都去哪了?
經濟學裡有個規律叫作劣幣驅逐良幣,講的是當市場上同時存在劣幣和良幣的時候,一段時間後良幣將被聰明人給儲存起來,從而退出市場。市場上留下來的都是劣幣,就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
前面說了,貨幣的本質是交易和流通。一輛汽車可以交易,可以流通,一個房子也可以交易,也可以進行流通。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講,汽車、房子等其他的有形資產也是一種貨幣。今年之前,在全社會都在掏空四個錢包,抓緊買房上車的時候,這些有形資產形成的貨幣,在你眼裡,是劣幣還是良幣呢?
我曾經有個觀點,中國房地產是“一業興百業廢”的行業,如果房地產行業達到了頂峰,也就是固定資產價格非常高,那麼會帶動幾乎所有的行業,價格、成本都非常高。
那麼現在,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房地產在中國的話,佔據了整個經濟GDP大概在1/4左右,相當大的比重。當一半家庭的70%收入都用來還房貸了,還有多大消費能力?
還完房貸、除了日常開支就沒有餘糧了。
你覺得,錢都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