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在12月21日援引能源諮詢公司Rystad Energy的最新報告稱,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發現量正降至數十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今年的油氣發現量僅為47億桶油當量,約為2020年的三分之一,是19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隨著主要石油生產商將資源轉向可再生能源,油氣發現的匱乏加劇了化石能源緊缺的擔憂。
此刻,全球經濟也已經處於傳統能源與新能源迭代的交匯期,而在這個過程中,就當世界還在因新冠病毒重創全球油市需求低迷和油價喋喋不休之際,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一些重大能源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這些突破也讓中國企業佔據新能源高地,並創下了全球綠色能源多個之最,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此,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到2030年中國將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核能國家,但目前,美國和日本的核能公司前景卻暗淡,同時,中國對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和應用也非常廣泛。
比如,可燃冰開採技術,中國也已經領先美日等國外公司,並將要正式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開採。要知道,誰先掌握可燃冰,誰就將在未來獲取清潔的新能源經濟增長動力,而可燃冰更被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目前,藍鯨1號已經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可燃冰開採,累計產氣30.9萬立方,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
比如,中國還計劃將在3.6萬公里外的太空建設太陽能發電站,根據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上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
再比如,中國還預計將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專案,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現在的最新進展是,中國在合肥和成都共有兩個“人造太陽”專案正在建設中。
目前事情的新進展是,據媒體二週前(12月6日)從第二屆中國磁約束聚變能大會上獲得的訊息稱,目前,位於合肥的人造太陽裝置已經正式開啟新一輪實驗,此外,在合肥還將建立起一個聚變相關產業基地,進一步推動核聚變能源從科研走向應用。
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和歐盟多國也正在致力於掌握這幾項新能源技術,但這些國家還沒有一個團隊能像中國的研究機構一樣保持穩定性。分析認為,中國在核能新能源領域的人造太陽也將成為像高鐵、華龍一號,大飛機那樣能代表中國高階製造走向海外的國家名片。
據悉,包括英國、法國、泰國、肯亞、印尼、南非、土耳其、哈薩克等目前有超過20個國家都對華龍一號有強烈合作興趣,同樣,毫無疑問,中國高鐵的成功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個現象級的事件,不容置疑,如果評選現在最能代表中國高階製造業走向海外的國家經濟名片,無疑就有中國高鐵,而中國高鐵也被外媒評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樹立了國際高鐵運營的新標杆。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鳥遊隼在向下俯衝捕捉獵物時的速度能達到每小時350千米以上,但即便是遊隼也不能打破中國高鐵的速度紀錄,為此,中國提出的藍圖希望在到2023年擁有7萬公里的高鐵軌道,使現有基礎設施幾乎翻番,並將高鐵速度提高到約每小時400公里,並計劃到2035年,省內城市旅行將不超過一小時。
該藍圖願景的一部分是磁懸浮列車線路,該線路可以每小時600公里的速度運營,最新進展是,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已經成功試跑,並計劃建造多達9條這樣磁懸浮線。目前來自中國工程院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也已經開始對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通道建設高速磁浮鐵路的先行路段開展預可行性研究,這也意味著,中國未來將在更多的城市群之間佈局超高速磁懸浮列車,為中國經濟向內需消費轉型發展注入新活力。
另一面,在傳統能源領域,在中國的石油開採技術提升下,新的油氣資源也在不斷增加,比如,藉助新技術,新疆油田稠油產量也突破億噸,而優質的環烷基稠油更是被譽為石油中的稀土,是國家經濟和重大工程建設的戰略性原材料。
分析認為,以上這些可能是人類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以上這些都讓美國的傳統能源工業嗅到了最大的能源危機,而這些無疑正在為中國經濟打造新的戰略能源儲備增長奠定了硬基礎,並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