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提岀圖片太小看不清楚,建議您放到電腦上去看。不過,由於本期是重點,所以我將圖片放大,希望您能看清。
十一、遊絲工,遊絲毛雕
“遊絲工,遊絲毛雕”是本文的重點章節,學術探討價值非常高,絕對不是象黑皮玉那樣空穴來風,沒有考證來源和考證價值,也沒有歷史依據,其主要目的是圍繞解說什麼是“遊絲工,遊絲毛雕”展開,歡迎玉友們參與討論。
1、先講遊絲工的特點:為了表示講述的嚴謹性,舉例上海博物館展出的東漢蟠螭紋玉環(見下圖,做“標本”吧),通常我們講的遊絲工就是這種單陰線遊絲刻,其陰刻線痕極細加起伏,統稱柳葉串連線,也有滾拖刀和跳刀,陰刻線的底溝還光潔。由於在磨刻遊絲陰線時,需要使用的刀片太薄,較難磨成V形,或因磨成V形後,在使用中磨損快,為了減少磨砣刀,就直接採用薄片狀砣刀,形成條狀工痕的串連線,而非柳葉狀串連線。看官可以根據本人的描述,自己在這件館藏品中去找這些特徵,如果看不清楚或看不明白,請繼續看下文。如果看官不認可我的例子,請繞行,因為我無法將館藏品任意放大。當然,只要掌握了上面這些特點,就容易仿,現在市場上仿品也不少,較多的仍然是電磨筆尖工,即我們開始講述的第一個“標本”,仿得好的用T形金剛磨頭,調低轉速,基本能達到效果,見下中圖。但是,因為工匠急功近利,在加工時,雖然做到了起落刀的起伏,由於轉彎難度大,機械速度連續不停,形成毛糙和混亂的工痕。比對下下圖的春秋時期遊絲工痕放大60倍的效果圖,我們能完全認識其中的差別。這裡強調,對於用電磨筆尖刻遊絲工,然後修磨底溝和邊緣,除去極簡單的圖案,通常是不可能的,因為陰線太細,沒有人會做這種吃力不討好、成本高、難度大的蠢事;至於數控機床刻遊絲工後人工再去修,更是弄巧成拙,不要去聽信專家信口雌黃。
遊絲工痕的種類主要體現在直線和圓弧線上。
直線遊絲工痕通常有三種(下例三圖為放大30倍,同一件玉器):第一種是由如柳葉片式的首尾串連線組成(見下圖),這種技法在較大半徑的圓弧線的刻磨中仍然是首尾串連線(同樣可以參看下圖的龍眼睛刻法);第二種是滾拖刀刻,即在大幅度進刀時,為加快速度,使線條在磨刻時一邊磨,一邊滾拖移動,儘量拉長陰刻線條(見下中圖),並保持刻痕的深度;第三種是跳刀,即同樣在大幅度進刀時,因為提高了滾拖磨的速度,使解玉砂不能及時到位,或因為砣刀的位置沒對準,或因用力不均勻,出現某個部位陰刻線磨得淺,當雕刻師完成後,將產品流到後道工序,由於打磨師處理不當或者無計可施,只能將表面磨平了,造成陰刻線缺失(見下下圖),形成留有空白的現象,即俗稱跳刀。這種現象,主要看雕刻師在治玉時的熟練程度,以及打磨師的配合能力,二者缺一,就不可避免地跳刀了。說實話,對於下右圖,我很想把這條缺失的陰線補上,但是,沒有這個技術,也沒有這種工具,怕弄巧成拙。
圓弧線遊絲工有四種(下例三圖為放大60倍效果,同一件玉器):第一種與直線一樣,由如柳葉片式的首尾串連線組成(可參見上上圖,下圖的谷紋也一樣);第二種是踏在別的短陰線身上轉彎(見下圖);第三種是透過短陰線延切線方向上疊加,形成圓弧(見下中圖);第四種是以某點作基點進行圓弧刻,達到成圓的目的(見下下圖)。
這裡要特別指出,以上描述都叫遊絲工,而且是單陰線刻的遊絲工,不是遊絲毛雕,因為它沒有“毛”,陰刻線的底溝和邊緣在通常情況下觀察很光潔(放大看當然能看到痕跡)。有人較勁說:“短陰線歧出怎麼解釋?那個不是毛雕嗎?”那麼,我反問:“柳葉片式的首尾連線組成遊絲陰線沒有歧出,怎麼解釋?”我們的解釋要有通用性,要具有說服力。所以,引出下面的問題。
2、遊絲毛雕是什麼?這個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遊絲:很細的加工痕,都能理解;但毛雕是什麼?專家、學者,還有民間都有不同的觀點,爭論不斷。本人查閱了許多資料,沒有任何考古發掘的明確論述,只有含糊其辭,顧左右而言他。能說清楚的、最著名的引經據典是明代大收藏家高濂在《遵生八箋》卷14《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中的描述:漢人琢磨,妙在雙鉤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更無疏密不均,交接斷續,儼若遊絲白描,毫無滯跡。
我們拆解這段文字,並不象文言文那樣難懂,從文中可知,高濂描述的漢人琢磨的特點,需符合的條件是:“雙鉤碾法,細入秋毫,遊絲白描”。其他的詞句都是形容,如“婉轉流動”,表示線條柔和不是僵硬的;“更無疏密不均”,表示線條均勻;“交接斷續”,是指陰線條連線的方式;“毫無滯跡”,是對陰線刻運刀直爽,這些無需多解。
主要解釋是:這個雙鉤即二個鉤砣加工成二條溝;細入秋毫即很細的陰線條,容易理解;遊絲白描是什麼?其中,遊絲與細入秋毫為同釋,相信看官都認可,按照已經使用至今的意譯,取“遊絲”代替“細入秋毫”更合適;白描是什麼?本人認為就是俗稱的毛雕,什麼是毛雕?即陰線是毛邊,怎樣才稱得上毛邊?細陰線兩側在放大情況下觀察,有連續不規則的小崩碴,而且需運刀直爽,一定是大力移動。要知道,古人在沒有放大鏡的情況下,能如此真切地描述,實屬不易。因此,本人解讀高濂的釋意為:“雙鉤陰線組合、刻遊絲線時、會出現毛邊的工”,亦即人們稱謂不全的遊絲毛雕。我們可以參看下面的實圖例證,就符合高濂的描述。按照當代人的文字概念,本人按照高濂的描述,重新定義為:雙鉤遊絲毛邊。
清代著名的收藏家劉大同在其《古玉辨》一書的“三十六,刀工”中,含糊提及:“若就雙鉤碾玉法論之,漢時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亦。倘再用機器製作,則惡俗不堪設想,可畏也。”雖然劉大同對“漢時已取便捷的雙鉤碾玉法”認為是“失其古趣”,但卻是從側面認可了這種“漢代雙鉤遊絲毛邊”工藝的存在,也即劉大同是見識過這種“雙鉤遊絲毛邊”的。由於漢代沒有其他的雙鉤碾玉法,就目前的考證,也就是商代有雙溝碾玉法,所以,劉大同指的雙鉤碾玉法只有高濂描述的“漢代雙鉤遊絲毛邊”。同時,劉大同認為“倘再用機器製作,則惡俗不堪設想”,說明漢代是手工硬刻的。
但是,對於高濂的描述,有些專家斷章取義,認為“儼若遊絲白描”就是漢代的遊絲毛雕,從許多描述漢代遊絲毛雕的書中能讀到,但是,都沒有把“妙在雙鉤”放在眼裡,直接認為單陰線遊絲工就是遊絲毛雕。這也確實太難了,沒有見識過呀。不過,將“遊絲白描”定義為“遊絲毛雕”,能確定“白描”就是“毛雕”,免去了口舌之爭,我們只要用事實證明“毛雕”即是“毛邊”就可以了。
當然,也有持否定意見的,由於我們的考古發掘和博物館藏品中,都沒有發現高濂描述特徵的漢玉,因此,一些專家認為高濂描述是錯誤的。本人曾經化了150元鑑定費去《華豫之門》海選,請教玉器鑑賞大師王敬之,王敬之明確認為高濂描述是錯誤的。但是,他在“華豫之門”的節目中,卻鑑定了一件真品。請看下圖(左下圖是整器),王敬之非常認可這件藏品,認為這件漢代雞心佩的陰刻線是用硬的石頭劃出來的,或許是因為他眼神不好,只是看出陰刻線不夠細,而且有毛糙的邊,他沒有解釋這個是雙鉤,更不用說雙鉤是怎麼做出來的。見右下圖為區域性放大,文字是王敬之解說,螢幕上的配字。按照本人的理解,王敬之無法解釋雙鉤的加工方法。但是,王敬之認為,陰線條“是用一種硬的石頭劃出來的”,這樣的雕刻方法,當然會刻出毛邊,不信你試試。
再看民間的,左下圖為 “祥雲軒的部落格” 在新浪部落格釋出的:“祥雲軒之二十八 祥雲軒關於漢代雙溝陰線研究之一”,右下圖為本人的漢代雞心佩藏品(正反面全部是雙陰刻線),都是放大後圖片,當然,網上還有幾件,不一一舉例,只是想說明不是個例。我們可以比對二個不同的異地玉器——雙鉤,遊絲,陰線毛邊(白描),用異曲同工之妙再合適不過了,這些都符合高濂描述的漢代雙鉤遊絲毛邊工。
由於我們至今沒有看到這種加工工具,所以只能根據出現的“雙鉤遊絲毛邊”的實物來推測:從雙細陰線寬窄一致又有毛邊的現象看,刀具應該是二片硬石質工具,將一端側面磨平,形成單邊鋒利後,將平面相對,兩者的中間夾鐵質類薄片,貼在一起(可能是膠在一起,也可能是綁在一起,我在做鉗工時已經有銅焊接燒結金剛石工藝了),使貼縫成槽,再按需要進行磨尖、修型,成為雙刻刀,最後對玉器進行大力刻劃,出現雙鉤遊絲毛邊。這樣,一旦刻刀用鈍,磨刀會很方便。由於是手工控制刀具,所以,陰線會出現單側深淺、長短不一致的狀況。
請看上上圖,雙陰線長短不一致;再請看上圖,兩條平行直線深淺不一致;然後請看上圖刻劃的圓,其外直徑約3毫米,由於轉彎半徑小,雙刀在大力刻劃時只能走直線,且有衝出,在放大的情況下,並不很圓。但是,雙刀能刻成這樣,雕刻師的水平已經不錯了,圖片可是放大的,看官如果不服,哪怕您是什麼玉雕大師,可以自己嘗試一下。
有網友認為雙陰線中間的槽是起排削作用的,本人不認可,有劉大同說:“漢時已取便捷”為證,說明漢以前已有之,出現這種技術的可能是漢人在商代工匠雙溝碾法的基礎上的發展和再創新(本人負責搞新產品研發多年,在搞不出新專案時,就是拿過去的東西再創新)。然而,正如劉大同所述,由於漢代這種“雙鉤碾玉法”在製作中“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車制玉,則愈趨愈下亦,倘再用機器製作,則惡俗不堪設想,可畏也”,所以,這種技法失傳了,至於什麼時候失傳的,本人無從考證,各位看官,如果您除了明、清二位藏家之外,再有其他發現,歡迎探討。
我們都很敬重古人行文的嚴謹,高濂在文章開始就明確告知了時間為漢代,然後是重點強調“雙鉤”的特點,用“妙在”形容,說明高濂是認真的,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後面是技法的描述,並點出此為“遊絲白描”,可見,高濂非常慎重地將“雙鉤遊絲白描碾法”描述得淋漓盡致,只是人們理解出現偏差。
本人曾經與上海文物鑑定中心的王正書專家交流過,專家雖然曾在上海博物館任職,但還是莫衷一是。確實,在沒有考古發現的情況下,想要推翻人們固有的概念,何其難。
雖然這樣,本人以發現的實物為證,認為:遊絲工分二種,一種是博物館、考古發掘、市面上等見到的單陰線刻光潔的遊絲工,另一種是雙陰線組合刻遊絲時會出現毛邊的工,簡稱雙鉤遊絲毛邊,亦即高濂所述雙鉤遊絲白描。所以,認為高濂描述是錯誤的專家,你們沒有研究,卻太武斷了;如果你有研究,拿出證據來。
綜合上述,根據明代收藏家高濂的描述,有清代劉大同佐證,遊絲毛雕的正確解讀應該是:“雙鉤遊絲白描”,由於白描難讓人理解,所以,本人定義為:“雙鉤遊絲毛邊”,這樣就生動形象,讓普通人容易理解和接受,也符合現代潮流。在此,本人強調,不論是明代的高濂,還是清代的劉大同,他們著書論著是嚴謹和認真的,雖然觀點不同,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看,都沒有錯。
未完待續
此好文來自網路,感謝作者的辛苦付出,轉發供大家學習,版權歸相關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