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1個多月,就是2022的虎年春節了,春節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大節日,不少的人也從四面八方回到了屬於自己的老家,而在此,有不少的人稱現在的春節缺少了不少的年味,而小時候的春節雖然物質不那麼豐富,然後卻可以真心的“窮開心”,然而,如今的物質及娛樂設施多了,年味也逐漸淡了。
也許,年味的淡薄是歷史發展的原因,不過無論是如何的原因,走不回故事,回不到過去,過去,很多時候卻過不去,就像記憶中小時候的春節那樣。
趕集買炮,放鞭炮
過春節如果少了鞭炮的聲響,那麼這個春節就少了一定的熱鬧氛圍,卻多了一份靜。
依稀記得,只要過上臘月,雖然學校還沒有放寒假,但就會不時地聽到有放鞭炮的聲響,摔炮、洋火炮、原子雷,由於貧窮限制了娛樂,很多同學常常會把一掛鞭炮一個個拆下來,然後再一個個點燃,這樣的目的是可以多體驗下方鞭炮的娛樂。
特別是過了臘月23後,天天都會跟在父母身後去集市上趕集,一則可以喝碗豆腐腦或者胡辣湯之類,二是讓父母買鞭炮,每當路過賣鞭炮的小攤,腳上像綁了個石頭樣,眼巴巴的看著各式各樣的煙花炮竹。
特別是在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時候,那時候家裡沒有電視,吃完飯便出去玩去了,聽到哪裡有放炮的就跑過去,當炮放完了瞅瞅看有漏掉沒響的鞭炮沒有,然後再裝進口袋裡。在外也不知道瘋了多久,回家之後還是在那玩,拿撿的鞭炮一個個地放著,一直持續到晚上12點後。
“噼裡啪啦、噼裡啪啦”~~~
又聽到了鞭炮聲,知道一大早家裡又在放炮了,三下五除二把衣服穿好去放炮,這精神頭比打了雞血還管用。
走親戚,拿壓歲錢
過了大年初一後,就是走親戚的時候,街上的小商店不少也開門了,有騎著腳踏車到街上買禮品的,還有騎著三輪車去的,當然也有走路去的,甚至還有的拉著架子車上街的。
那時候走親戚送的禮品比較匱乏,那時候送的禮品一般都是送果子,泡麵等之類,不要覺得這些東西不值錢,在那個溫飽都成問題的年代,錢可是太不經意花的,所以,送這些禮品也算是不錯了,一般會騎腳踏車的都騎電動車去,不會騎車的就走路去,那時候的親戚一般都不會太遠,一般快中午到了,中午吃過飯,下午再說說話,之後很早就回家了。
那時候走親戚對於小朋友來說,都向往著拿壓歲錢,一般都是10元,還有的給5元,一個春節下來差不多能得將近100元,當然,最後都被父母唬著給要走了。
貼對聯,貼門聯
貼對聯是每家每戶的必備,也正是貼了對聯之後,才會覺得春節的即將辭舊迎新,那時候的對聯就是簡單地用黑毛筆寫在紅紙上,門聯大部分是武將的門畫,如敬德、關羽、劉備、曹操之類的人物。
老家貼對聯和門畫一般是臘月28,在上午的時候了,準備好要貼的物料,然後用麵糊刷在牆上或門上,然後再把門聯或對聯用力壓緊就行了。
燉肉、炸魚、蒸豆包、蒸肉包
在過春節之前,每家每戶都買了肉或魚,那時候就算買多了也沒事,直接可以吊在院子裡的樹上;通常做這些事,一家人都忙起來了,在春節前的那幾天,隨處可以聞到彌散在空氣中的香味,現在想想口水都想往下流。
還有蒸包子,包子的種類還是挺多,肉包、豆包、饅頭,還有炸的麻葉等等,一般都是上下兩籠,這樣也會蒸上好幾鍋,等到全部忙完後,框子裡、籃子裡、櫃子裡到處都是放著的美味。
在蒸的包子中,還有的人蒸棗花饃,看著特別好看,在平常沒時間做,不捨得做的在春節這幾天全部做出來,要不人家都會說,這就像過年一樣。
包餃子,吃餃子
包餃子的餡一般都是蘿蔔肉的,在平常有些時候雖然可以吃到,但是春節吃餃子是過年的一種風俗習慣,如果春節少了餃子的存在,彷彿就少了靈魂所在,所以哪怕吃的很少,幾乎每戶人家都會包些餃子。有時候還會弄些娛樂,就是把硬幣包在餃子裡,如果誰有幸吃到,那麼就代表著幸運。
餃子做好,要配一樣東西吃,那就是——酸湯,就是用香菜、蔥段、醋等調和一起,之後放些開水,加些鹽放入就可以了,吃餃子的時候把這些酸湯澆在餃子上,特別開胃。
這就是記憶中的春節,曾經的小時候如今我們都已經長大,也許還會重複著一些曾經的傳統習慣,但是卻再也找不到過去的年味,隨之而來的是電子化產品,以及外賣帶來快捷式吃喝,那麼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