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質量是基本粒子形成的
我在上一篇文章《物質為何有質量新解析》論述了質量的起源。這裡簡述一下,最基本的粒子:相互繞轉的元電荷。物質為何存在質量是物理學尚未解決之謎。元電荷為何存在質量是物質存在質量的根本原因。質量是元電荷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性元電荷也是相互吸引的,它們相互吸引、繞轉是元電荷質量的起源,即相互繞轉的元電荷是質量的來源,主要是相互繞轉的正、負元電荷形成的。對於元電荷,繞轉速度形成質量,運動速度和質量一起形成能量。質量是元電荷相互吸引、繞轉形成的,即元電荷之間的引力是元電荷存在質量的原因。而宏觀物體是由於存在質量才會有引力,即對於宏觀物體質量是引力的原因。但是至少是兩個宏觀物體、至少是一對元電荷都遵循同樣的規律:相互繞轉半徑越大、質量越小的規律,反之亦然。即都遵循:Rm^2=Q是一個常數的規律。元電荷相互繞轉,形成質量,這就是質量的起源,直線傳播不形成質量,兩個同性的元電荷也是相互吸引的。元電荷的質量和相互繞轉的速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元電荷的質量是可變的。質量的起源就是繞轉的元電荷(元電荷的相互吸引形成的),同一對元電荷:繞轉半徑越小,質量越大;繞轉半徑越大,質量越小。這就是為什麼,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中的原因。詳細連結地址:物質為何有質量新解析 https://www.toutiao.com/a7043250543174746655/?log_from=45c2893fc473d_1640220583404。
二、引力是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天體的引力和質量不是絕對的依賴關係,天體的質量應該是引力的必要條件(有之未必然,無之必不然),並非充分條件。那麼天體的引力究竟和天體的什麼屬性有關呢?應該與天體的自轉、輻射有關。
為什麼只有黑洞、中子星合併後我們才能觀察到相關天文現象呢?黑洞、中子星都高速旋轉的,形成強大的引力,光都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透過天文望遠鏡觀察到(包括射電望遠鏡)。2016 年 2 月 11 日,LIGO 科學合作組織宣佈,他們於幾個月前成功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訊號。這是過去一年裡科學界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引力波的發現標誌著人類在太空探索的路途上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接下來又觀察到了中子星合併的天文現象,為什麼會這樣呢?仍然是碰撞使天體自轉速度變慢,下面我們具體分析。
我們分析黑洞、中子星合併前後的區別:黑洞、中子星合併前後都高速自轉,黑洞、中子星的合併過程必然產生的結果:不論黑洞的合併還是中子星的合併都是破壞了黑洞、中子星原來高速的屬性——即自轉速度變慢,使黑洞、中子星的引力瞬間急劇減小,使光(或輻射)可以逃逸黑洞或中子星的吸引,從而我們在只有黑洞、中子星合併我們才能觀察到相關天文現象,這是最切合實際的解釋。因為黑洞或中子星的合併不會使其質量減小或減少甚微,明顯影響黑洞、中子星只有它們的自轉。黑洞、中子星合併的天文現象佐證了天體的引力和自轉有關——高速自轉我們不能觀察到黑洞、中子星,旋轉速度減小或停止我們很容易觀察到,只要自轉速度足夠小不論天體離我們多麼遠,用現在的天文望遠鏡我們也一定能觀察到它。反過來自轉速度極快甚至超光速,即使離我們很近,我們也無法觀察到它們。
天體產生引力的兩個條件:1、天體自轉,2、天體輻射。由於天體的自轉速度不同,天體的輻射範圍不同,或存在天體的輻射存在於天體的內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洞。其實,黑洞、中子星就是高速旋轉天體,黑洞就是超光速旋轉的天體,中子星的旋轉也接近光速,它們都是能形成引力場極強的天體,但是自身形成的引力場的範圍較小,天體自轉速度足夠大自身引力場的範圍或可以等於自身半徑。
天體的自轉使自身的輻射彎曲,從而產生引力,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一致——彎曲的時空產生引力。假設天體不自轉,天體產生的輻射不彎曲,天體不僅不會產生引力,還會產生相應的斥力。由於天體不自轉,天體自身的輻射必然垂直於該天體向外輻射——離心,輻射會產生輻射壓,即表現為該天體的斥力。所有的這些天文現象和我在科學智慧火花欄目發表的《地球重力場是由於地球的輻射和自轉形成的》一文的論述不謀而合,原文連結地址:地球重力場是由於地球的輻射和自轉形成的----中科院科學智慧火花 https://idea.cas.cn/viewdoc.action?docid=9314 。
引力理論新思維:自然界的4種基本力原理或統一於引力原理。引力是由自轉和輻射形成的,可以說,引力的大小主要與自轉的角速度和輻射強度有關,理論推斷引力的大小與自轉的角速度、輻射強度成正比。其實,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的本質就是輻射的彎曲。引力的本質就是物體之間輻射相互糾纏、作用的結果,自轉使輻射彎曲,所以引力向心。
不論是宏觀物體還是微觀粒子,存在用力的充要條件是:1、一方的輻射半徑存在於另一方輻射半徑中;2、雙方的輻射半徑存在相交區域,二者必居其一。不論宏觀物體還是微觀粒子它們的輻射半徑都不可能是無窮大,它們的輻射半徑均為:c/ω,其中,c是光速,ω是物體自轉的角速度。輻射半徑就是它們的引力場半徑,即引力場半徑。不論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都處在相交輻射糾纏、作用中,從而出現不同的集聚狀態、不同的運動狀態。
質子、中子高速自轉(中子、質子自轉的角速度極其巨大,從而導致輻射強度極大,最終形成極強地引力場)導致質子、中子的輻射幾乎收斂於質子、中子表面處(10^-15米以內),即質子、中子半徑較近位置,準確地說,是質子、中子的輻射半徑。只有質子、中子相互靠近到10^-15米或更短(它們輻射半徑有交集),它們才會相互吸引,否則即使兩個中子也不會相互吸引,更不用說兩個質子。質子、中子只要相互吸引,引力就大於兩個質子的靜電斥力。當質子、中子之間的距離大於10^-15米時(它們之間的輻射沒有交集),它們之間的引力消失,強相互作用消失。
關於電磁力,現代科學結論,在1968年,電磁與弱相互作用統一了,它們是同一種力的兩個方面,現在叫弱電相互作用。其實,電磁力的本質就是:物體原子中的原子核和電子位置相對規律排列表現物理性質。我們都知道:通電導線、磁體都是組成物體的原子核、電子位置關係相對規律的結果。宏觀物體引力和電磁力的本質區別在於:宏觀物體內部原子無規則排列,沒有形成明顯的原子核、電子特定位置取向,引力形成的主要來源於宏觀物體的輻射、自轉(自轉彎曲輻射);電磁力與此正好相反,所以一般情況下,宏觀物體的電磁力遠遠大於引力,研究電磁力時,往往可以忽略引力的影響。
小結:質量是元電荷相互繞轉(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繞轉的元電荷是最基本的粒子),引力是輻射粒子(最基本的粒子的組合體)相互作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