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儘管Intel 12代上市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於U+板價格過高,再加上顯示卡價格依然處於高位,所以整體購機成本大大增加(如果用DDR5總價還會更高),買賬的玩家並不是太多。
事實上,從近期本人推薦的配置單來看,AMD的APU方案(5600G、5700G)依然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方案之一,APU具有不俗的CPU效能,而且其核顯在許多遊戲中開低特效也尚可一戰,所以不論是頑固的等等黨,還是正兒八經的實用黨,都比較喜歡它。
也許會有人說,用I家的12代核顯方案也能過渡一下,是的,12代的CPU的確很強,但其核顯除了亮機和愛奇藝,基本玩不成啥大型遊戲,既然如此,我為何花大價錢買它呢,用手機刷劇他不香麼?
且說雙十二的時候,幫一個前同事配了一臺基於5600G的主機,試了一下,感覺還不錯,所以這一次我打算給媳婦也搞一臺,下面就將折騰過程分享一下吧。
先上成品的桌面定妝照。
二、配機思路及開箱
配置單如下,由於好多配件都是手頭現有的,所以想要抄作業的,如果直接照搬,價效比肯定不會太高,個人建議將電源換為低瓦數的,其他配件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調整。
部分配件合照。
CPU為盒裝AMD 銳龍5 5600G。
盒子背面一覽。
附件提供了一塊鋁擠散熱器,不過散熱效果一般,建議大家更換稍微差不多點的散熱,百元內有好多選擇。
CPU真身,外觀和ZEN3其他CPU差不多,不過由於5600G集成了內建顯示卡,所以核心結構還是有所不同的。
5600G的CPU核心部分規格為6核12執行緒,基礎頻率3.9GHz,加速頻率4.4GHz,L3快取16MB;GPU核心部分採用了Vega 7架構,擁有7組CU,頻率達到了1.9GHz;不過其PCI-E控制器用的還是3.0版本,所以大家在搭配SSD時需要注意。
另外,5600G的TDP功耗也比較低,只有65W,目前其價格也不算貴,價效比很高。
介面依然是AM4。
主機板方面,由於5600G只支援到PCIE 3.0,所以B450主機板其實是最適合的搭檔,目前許多B450都在清倉,價格超級便宜。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儘量買大牌子,因為BIOS有保障,否則你買來沒有支援5600G的BIOS也白搭。
本人用的是手頭現有的微星 B450M MORTAR,雖然做工和功能方面中規中矩吧,但應付5600G也足夠了。
對於APU來說,高頻記憶體還是能發揮出其核顯效能的,所以記憶體採用了宇瞻 暗黑女神 NOX DDR4 3600 8Gx2,這對記憶體也是本人手裡的存貨了,之前也經常出場,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由於5600G的PCIE只支援3.0,所以也沒必要買4.0的盤,這裡選用了金士頓的NV1 2TB,該SSD雖然採用了QLC顆粒,但勝在便宜量大,而且對臭打遊戲的來說,只要存的遊戲夠多,讀取速度夠快就行了,耐久度倒不是太重要。
SSD採用了一次性的卡紙包裝,所以拆開後就無法復原了,防偽性不錯。
包裝背面一覽。
裡面還有個塑膠小盒子。
SSD採用了群聯PS50132-E13主控+自家3D QLC顆粒方案,效能方面最大讀取速度能到2100MB/s,能夠滿足當遊戲盤的需求。
背面採用無元器件設計。
散熱器採用了長城 戰龍 240,該散熱器具有白色高顏值外觀,採用鏡面冷頭陶瓷軸承、PWM溫控風扇,支援ARGB燈效、主機板神光同步等,而且價格也不算貴。
散熱器外包裝比較沉穩低調,上面印著散熱器工作時的燈光效果圖。
產品規格表。
內部包裝也較為妥帖,保護性不錯。
附件一覽,扣具覆蓋I、A多平臺,不過我這個入手較早,那會兒12代還未釋出,所以不支援1700扣具。據悉現在新買的都可以找客服要1700扣具,後期則會標配1700扣具。
散熱主體採用白色噴塗,顏值很高。
散熱器採用高透鏡面導光板,能夠完美的將內部的炫彩ARGB燈效展示出來。
底座採用大面積純銅材質,內部採用陶瓷軸承泵+精密超微流道設計,散熱和靜音效果俱佳。
水冷的管子比較粗,且採用了白色包網處理,顏值很高。
散熱器採用了高密度E型散熱冷排,可增大散熱面積,增強散熱效能。
標配兩把ARGB風扇,支援神光同步和PWM溫控調速。
扇葉採用開槽處理,可有效梳理風流,減少渦流噪音。
電源從櫃子裡隨便撈了個安鈦克的HCG850W金牌,對於5600G平臺來說,850W的電源確實有點大材小用,不過鑑於我給該電源做了白色模組線,為了顏值,就用它吧,而且後續萬一升級獨顯就不用換電源了。
該電源通過了80PLUS金牌認證,採用全日系電容打造,質保方面支援十年換新,可以放心的用下去了。
規格表,可以看出,其線材接頭比較豐富,12V輸出也很給力。
電源採用短機身設計,相容性不錯。
側面LOGO特寫。
模組介面很豐富,能夠滿足目前大功率CPU和顯示卡的需求。
銘牌表一覽。
電源設有獨立的AC開關,並且還提供了HYBRID按鈕,按下HYBRID MODE按鈕,可讓電源在低負載時風扇停轉,從而降低噪音。
為了顏值,這裡使用了第三方的白色模組線。
機箱選用了喬思伯 D30,該機箱擁有ITX機箱的體積,卻支援M-ATX主機板和ATX電源,同時還支援240水冷和長顯示卡(355mm),擴充套件性很不錯。
機箱採用牛皮紙盒包裝,環保簡約。
背面是機箱的結構示意圖。
引數表,機箱的三圍尺寸、以及對風扇、散熱器、顯示卡、電源、磁碟的支援都在這裡。
附件一覽。
先將腳墊裝上。
另外可以看出機箱的底部支援3把120風扇安裝,同時還配備了防塵網。在右側,還提供了1個3.5/2.5英寸磁碟安裝位(需要注意的是,此處安裝磁碟後,底部就只能安裝2把風扇了)。
機箱採用鋁製外殼+雙面鋼化玻璃側透設計,小巧簡約,顏值不俗。
和ITX機箱放一起比一下,可以看出,D30的體積也就略大一點而已,但其擴充套件性卻增加了不少。
介面一覽,TYPE C介面也安排上了,不過要注意的是,該介面和USB3.0介面用的是同一條線,所以其傳輸速率也和USB3.0介面一致。
頂部採用柵欄式設計,通透性較好,利於迅速散發熱量。
尾部一覽。
開啟側板,看看正面,可以看出機箱內部結構緊湊,佈局合理,空間利用率很高。
背面一覽,機箱提供了一定的理線空間,不過建議大家儘量用定製模組線,如果用那種黑粗硬原裝線的話,有可能蓋不上側板。
頂部支援240冷排的安裝,電源倉則位於右側,且支援長電源(最長220mm)的安裝。
三、裝機秀
安裝冷排和電源。
安裝主機板、記憶體等配件,並理好線。
背面的線也理好了。
蓋好側板,顏值還不錯吧。
背面看著也不錯。
來一波燈光秀,先看看整體效果。
正面燈效。
冷頭燈效特寫。
風扇燈效特寫。
四、測試及體驗
接著試試這臺機子的效能,先看看CPU、主機板、記憶體等資訊。
需要注意的是,B450在使用5600G前,要將BIOS升級到最新版本。
跑分走起,CPU-Z自帶測試,比曾經的8700K強多了。
國際象棋測試。
CINEBENCH R20及23測試,5600G的CPU效能介於9700K和10700K之間。
記憶體、快取效能測試,由於5600G採用了單CCX結構,所以記憶體效能要比5800X之類的CPU強。
圖形效能測試,先用GPU-Z看看規格。
3Dmark Fire Strike測試,成績比5700G略低一些。
3Dmark Time Spy成績也比5700G低了100多分。
遊戲測試,5600G在1080P解析度低特效下能玩(FPS大於40)的遊戲有9款,在全高特效下能玩的遊戲有4款。其中像《暗黑二:重製版》、《CS:GO》、《彩虹六號:圍攻》、《DOTA2》等熱門遊戲的幀率超過了60FPS,而《英雄聯盟》的幀率更是超過了200FPS。
5600G也是支援AMD的FSR技術的,開啟後,幀率提升幅度也頗為可觀。
CPU烤機測試(室溫20.9℃),單勾FPU烤機穩定後,CPU溫度為60多℃,散熱表現不錯。
核顯烤機溫度測試(室溫同上),Furmark烤機曲線穩定後,GPU最高溫度居然只有40℃。
功耗測試,從各個功耗來看,5600G真的很省電。
五、總結
從測試結果來看,5600G的CPU效能完全處在主流水平,基本上夠大多數人用了;其整合的GPU在大型遊戲中也是有一戰之力的,目前比較熱門的諸如《英雄聯盟》、《暗黑二:重製版》、《DOTA2》、《CS:GO》等遊戲,5600G都能玩得轉,甚至在有些遊戲中還可以開全高特效暢玩,這真的很令人刮目相看。
之前曾經裝過一臺5700G的ITX主機,這次又裝了一臺5600G的M-ATX主機,從體驗結果來看,5600G的核顯效能和5700G差距較小,預算緊張的玩家,選擇5600G無疑價效比更高。
另外,這套APU方案也保留了一定的升級空間,如果今後發生礦難,收一張便宜的礦卡,就又可以陪伴我們臭打遊戲的戰鬥好幾年了。
以上就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