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個週末,周邊的公園已經被我們騎著單車遊了個遍,冬天既有暖陽,便不可辜負了老天爺的這份饋贈,駕著小鵬,我們不走高速,不花一分錢過路費,便來到了眉山的三蘇祠。
文友們應該都知道,三蘇祠是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筆者只知道蘇洵是北宋文人,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正想著找個講解員對三蘇有個更詳細的瞭解,聽得旁邊一個十二歲左右的男孩的講解聲,不高不低、不緊不慢地進行著講解,我們趕緊走近,看到身穿紅色志願者背心的男孩,正講到進門後首先映入眼簾的兩棵銀杏樹。
正對著大門,一左一右,兩根挺拔的銀杏傲然屹立,大門的右邊有一株千年的黃葛樹,枝葉茂盛,講解員說人們認為這棵黃葛樹是父親蘇洵,正對著門的兩棵銀杏分別是蘇軾和蘇轍,父親一直默默守護著兩個兒子的成長。
進得祠堂,有三尊人像,正中間的穿著大紅色的袍子,左右兩邊的穿著紫色的袍子,講解員問大家:你們知道這三個人像分別是誰嗎?筆者想,長者為尊,紅袍的定是父親蘇洵了。舊時東邊為大,右邊的是長子蘇軾,左邊的便是蘇轍了。回答得到了講解員的肯定。
看得一紡車,講解員告訴我們:蘇洵以前並不熱衷於讀書,但其妻子程氏孃家經濟條件富足,程氏從小識文斷字,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更明白經商的道理。
正是她紡紗織布開紗行,賺錢支撐起整個家庭的支出,蘇詢才能安下心來經過十年苦讀,不但自己成為了受到歐陽修肯定的散文家、政治家,還督促孩子飽讀詩書,學到滿腹經倫,使兩個兒子在朝廷的考試中同時中了舉人,各自為北宋朝廷盡著自己的責任。父子三人在文壇上佳作不斷,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行列。
這也是三蘇祠所在的街舊名稱“古紗穀行”的由來。
接著便看到了三蘇祠中的三寶:黃荊樹、古井和荔枝樹根。
舊的黃荊樹已經枯萎,旁邊斜長出一枝新的,古時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蘇洵是否對孩子施過家暴我們不得而知。但至今在院中立著的黃荊樹枝條似在向世人敘說著它存在的意義。
古井常年不幹涸,下大雨不會溢位來,乾旱時不會枯竭,當年整個蘇宅大院的用水都靠在這口井裡取水。因為出了三位這樣的名人,庭院管理者特地用一木桶,取滿水,供前來瞻仰的人們淨手。或沾沾文氣,或金盆洗手,也不失一份美好的祝福吧……
三寶中的荔枝樹根尤其使人駐足停留。在蘇軾33歲回家服父喪期間,曾親手栽下荔枝樹,並與蔡子華、楊君素和王慶源三位友人約定,待荔枝樹長成結果,可以吃荔枝時四人再在蘇宅中相聚。
希望總是美好的,因受朝廷黨爭而起的烏臺案牽連,蘇軾先位被貶到福建、浙江。雖然他一生豪邁,在各種境況下都能以苦為樂,發現生活中的美食,寫出不少佳作,也能為黎民百姓造福,如今依然存在的西湖蘇堤便是最好的見證。
但常年遠在他鄉的蘇軾總有思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的時候,22年後他給友人蔡子華的詩中就充滿濃濃的思鄉之情。
“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江南春盡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想見青衣江畔路,
白魚紫荀不論錢。霜髯三老如霜檜,舊交零落今誰輩。莫從唐舉問封候,但遣麻姑更爬背。”
接著講解員帶著我們看了當初蘇家父子學習場所墨園和來鳳軒,志願者講解員說他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我們意猶未盡,為眉山的這位未來接班人點贊喝彩,多虧了他的細緻講解,才拉近了我們和古人的距離,才讓我們更加詳細地瞭解到這座院子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感悟:從東坡先生遭遇逆境而不消沉、依然熱愛生活的態度上,學到了人不論遇到任何事情,都該擺正心態,發現生活的美好,知道生命的本質,儘自己所能濟蒼生,竭盡全力擁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