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民生網
中人社傳媒記者 黃潯
走進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一直是展示湖湘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作為20世紀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自70年代對公眾開放以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鮮明的形式美感廣受國內外觀眾熱捧。 參觀過程中,如果觀眾想對任何一件花紋精巧的古代漆木器刨根問底,都可以翻閱中華書局於2019年出版的《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這套最終成果100萬字、分3冊出版的專著,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時任湖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聶菲主編。歷時十多年,她帶領團隊完成對馬王堆漢墓漆木竹器的系統整理與研究,搶救性地記錄和儲存千餘件漆器文物的全部原始資料,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漆器研究的“填補空白之作”和“紀念碑式的作品”。
與時間賽跑、與酷暑鬥志
作為傾心於漆木器研究的湘博人,聶菲與湖南省博物館的緣分始於十幾歲。“我從小就關注美而有形的東西,對漆器也很感興趣。”聶菲說,自幼習畫為其後來從事文物鑑賞與鑑定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沙是楚人南下的第一個軍事重鎮,留下了豐富的楚文化遺蹟。1992年,聶菲參與時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主持的“八五”國家重點課題——“長沙楚墓”專案,並主要負責漆木竹器文物整理與研究工作。
聶菲告訴記者,長沙共發掘2048座楚墓,時間跨度長達50年,出土文物上萬件。在20世紀90年代,物質條件與現在有很大的差距。南方的冬天潮溼陰冷、寒氣刺骨,在文物庫房整理文物需要時不時停下來搓搓凍僵的手,等靈活程度有所恢復再繼續工作。而到了夏天,庫房內悶熱異常,整個人汗流浹背,如同置身桑拿房。不過,也是在那個時候,聶菲頭一回將自己對文博知識的理解從書本轉移到現實,專業技能因此不斷精進。
在整理楚墓文物時,聶菲發現古人的盤髻式假髮上插有竹簪。例如馬王堆漢墓軑侯夫人出土時,其真發下半部綴連著假髮,作盤髻式,髮髻上插梳形擿三支。“和我們現在的假髮一樣,這是古人用真頭髮做的裝飾,用漆固定高高矗立的髮髻戴在頭上。”聶菲笑著說,“古人用這麼聰明的辦法追求時尚,說明‘愛美之心,自古有之’。”
不過,第一次整理楚墓出土的古屍髮髻時,年輕的聶菲還有些害怕。高誌喜在一旁打趣:“這有什麼可怕的,咱們可是文博人!”一想到如果因自身膽怯而放棄,珍貴的文物資訊就會被遺漏,對專案來說無疑是重大的損失,聶菲咬緊牙關繼續工作,膽愈大,心也愈細。
最終,聶菲對1160件文物做了詳細的資訊採集、整理等工作,並繪線描圖187張,拍攝照片292張,搶救性地記錄儲存了南楚漆器全部原始資料。
“長沙楚墓”專案結束後,聶菲又參與了高至喜主持的“長沙漢墓”研究專案,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沙火車站漢墓和臨澧九里楚墓共計1000餘件出土文物進行整理、分類、登入、拍照和繪圖。其整理的大部分陶瓷器和漆木器至今都在湖南省博物館“湖南人”三湘歷史文物陳列中對外展出。
從隱到顯的楚漢漆木器
湖南大部分割槽域在西漢時期屬長沙國,眾多漢墓漆器中,長沙馬王堆漢墓所出漆器尤為精美。1972年,馬王堆漢墓共出土漆器700多件,其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工藝之精、儲存之好,均為考古發現所罕見。
漆器之於楚漢考古學的重要性,如同青銅器之於夏商周王國時代。半個多世紀以來,湖南省內有20多個縣市發現過出土漆器的楚漢墓葬,其中有明確層位關係且有漆器出土的楚漢墓有1000多座,累計出土漆器逾萬件,尤以在漢長沙國轄域內的長沙、沅陵、永州等地區發掘的西漢時期王、侯及其家族的高階貴族墓葬所出漆器最為精美,累計出土漆器7000餘件。這為潛心楚漢漆器研究的聶菲提供了先決物質條件。
事實上,馬王堆漢墓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初相繼出版。由於當年的技術、財力條件限制及相關漆器整理、保護工作的侷限性,相關考古報告僅有選擇地公佈了具有代表性的100多件漆木器文物,未公佈的有600多件,不僅影響了漆器資料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也不利於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入。因此,對楚漢墓出土漆器進行科學整理和多學科綜合研究,一直是擺在湘博人面前的急迫任務。
2008年,聶菲主持國家社會科會基金專案《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進行科學整理和多學科綜合研究。作為集資料整理、科學檢測和學術研究於一體的系統工程,聶菲帶領專案團隊收錄器物照片與線圖2500多張,銘拓300餘張,對湖南地區1000多座戰國、秦、漢時期墓葬出土的上萬件漆器作了全面梳理,並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67座典型墓葬出土漆器進行科學的年代分期,填補了湖南出土楚漢漆木器考古年代學研究的空白,為湖南楚漢墓葬的斷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參考和新的路徑。
據瞭解,此次研究完整公佈了馬王堆漢墓漆木竹類文物的全部原始資料,遴選1022件標本可作為本區域西漢墓漆器斷代分期的“標準器”,大大超過原報告公佈的數目,其科學的分類和詳盡的記錄為後續的綜合研究奠定了基礎。
透物見人是文物研究的真義
早在1934年,建築學家梁思成就提出了“整舊如舊”的文物修復原則。在漆木器修復工作中,如果想用原有材質對器物進行修復,就必須檢測其各部分的詳細成分,儘量不改變漆器的物理、化學性質,並使用可逆性材料修復防止保護性損害。
為了更好地運用科學檢測方法對漆工藝進行全面的技術分析,從《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立項伊始,聶菲等人便前往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洽談有關漆工藝史跨學科研究合作專案。2011年1月11日,前後花費3年時間,中國國家文物局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簽署第七期合作協議書,其中第四款第二條獲批條項為“湖南省博物館漆器文物保護研究合作專案”。此後,馬王堆漢墓漆器逐漸走出國門,成為世界文博領域矚目的湖湘文物代表。
聶菲認為,透過對楚漢漆器的科學檢測分析獲得寶貴資料,為文博單位現存古代漆器文物修復與保護,以及制定合理的修復計劃和儲存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也是《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專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而透過物件研究其背後的社會現象,則是包括聶菲在內的文博人始終秉持的研究真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研究過程中,聶菲帶領團隊把涉及藝術方面的眾多內容置於社會史視角中,探索其精神文化背後的社會歷史問題,使考古學真正做到“透物見人”。擔任湖南省博物館科研辦與編輯部主任期間,聶菲主持編輯出版50餘部著作,包括每年的《湖南省博物館館刊》、《年鑑》、館藏文物研究大系、展覽圖錄及學術論文集等,為學術界提供了學術平臺和豐富的研究資料。
從17歲到花甲之年,聶菲將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湖南省博物館。如今,館內隨處可見她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守護楚漢文明,致力漆器研究,聶菲用40年傾心專注一件事,讓承載厚重歷史的楚漢漆器在時間的浸潤下愈發光彩熠熠。
本文來自【湖南民生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