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客戶端
等咖啡的五分鐘裡,魏祝挺迅速地畫了一張地圖:浙江全境,向北延伸至上海、江蘇南。這是吳越國以及宋代“兩浙西路”、“兩浙東路”所涵蓋的版圖。
宋時稱錢塘江為“浙江”;“路”,等同於今天“省”的概念,當時以錢塘江為界,以北稱“浙西”,以南為“浙東”。
魏祝挺是浙江省博物館歷史文物部館員,研究吳越國佛教考古與文物。“受到五代吳越國的影響,宋代,江南地區出現了建造佛塔的高峰——在當代,塔也是地面遺存最多的宋代古建築。”
魏祝挺大腦裡有近三百座江南古塔的資料,他如數家珍地在地圖上標出了十六座代表,以杭州(六和塔,閘口白塔)為出發點,分別走宋代的兩浙西路和兩浙東路:
-湖州(飛英塔)-上海(龍華塔,松江方塔)-蘇州(虎丘雲巖寺塔,瑞光塔,報恩寺塔)-南京(棲霞山舍利塔)①;
-紹興(大善寺塔)-寧波(天封塔)-台州(黃岩靈石寺塔)-溫州(溫州國安寺石塔)-麗水(靈鷲寺七佛塔)--衢州(龍游湖鎮舍利塔)-金華(浦江龍德寺塔)
它們組成了“尋宋江南1.0版”的兩條“訪塔之旅”。
吳越塔幢總分佈圖 (魏祝挺製圖)
浙江古塔眾多,其中很多是吳越時期所建。吳越錢氏歷代崇信佛教,大興寺塔,數十年不斷。僅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吳越國西府杭州一地,在八十餘年曆史中,就有上百所寺院的營造,盛極一時。
《西湖遊覽志餘》評價,“杭州內外山及湖山之間,唐以前為三百六十寺,及錢氏立國,宋朝南渡,增為四百八十,海內都會未有加於此者。”
清代學者朱彝尊有云:“寺塔之建,吳越武肅倍於九國。”正體現了後代人對吳越寺塔營造的認知。吳越國後期錢弘俶時代,佛塔營造更是達到了巔峰,留下眾多傳世名塔,如雷峰塔、保俶塔、雲巖寺塔、閘口白塔等。其高超的營造技藝也傳播到了中原,為後世遼塔、宋塔之營造提供了藍本,同時也被吸收到了北宋末期《營造法式》一書中,成為中國古建築的重要遺產。
玩去
這樣的訪塔,今人流行語講“打卡”,玩去,這是繼承了宋代人的理念。
從唐至宋代,佛教開始世俗化,佛塔這種寺院的核心建築,由聖物慢慢轉變成了景觀——
遠眺一座高聳入雲的塔:
吳越國人心中無比虔誠,發願:“阿彌陀佛,要去拜拜。”
等宋人站到同樣的位置,驚歎:“飛閣流丹!”心裡想的大概也是,要爬上去,打卡。
走近去,到了一座寺院內:
宋代以前,一般只有寺院裡專門的僧人可以登上佛塔,去上供、灑掃;世人只能在地面繞塔參拜。
但是宋人,真的有機會登塔——與方丈談笑風生間,可能就受邀“上塔看看?一覽西湖。”
能夠登塔的宋人,主要是宋代文人群體。千百年前,士人們為登塔這件風雅事,專門留下了作文,這是宋代前所未有的。
日本奈良法隆寺塔(魏祝挺攝)
6世紀,中國的造塔技術,由朝鮮半島的百濟、高句麗、新羅,間接傳入日本。7-8世紀,直接受到中國技術影響。9世紀以來,日本一直延續6-8世紀的中國式塔風格。
但是日本的古塔,都不能登臨。
最高層
魏祝挺的三百座“塔庫”裡,大約有兩百座已經不存於世,包括曾經矗立在杭州境內的50餘座佛塔。
但是宋朝時,有人見識過杭州登峰造極的塔林——王安石(1021-1086年)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西園雅集(區域性) 南宋 馬遠 絹本水墨淡設色 (美)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兩宋時期偃武修文,透過科舉制度,形成了文官體系,新出現了士大夫階層。士人們遊於藝的修養,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整體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提升,風雅,成為一時之風。
宋仁宗皇佑二年(1050),在浙江鄞縣(寧波)縣長任滿後,王安石啟程從回江西老家;途中他路過杭州,寫了一首“登飛來峰”七言詩,留下了千古名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②
魏祝挺考辯出王安石所講的這座“千尋塔”,是神尼舍利塔。這座已經倒塌的佛塔,遺址在杭州靈隱飛來峰。
今天站在飛來峰頂——神尼舍利塔曾經的塔頂位置,一直向東望,就是錢塘江入海口,“雞鳴見日升”之處。
按照佛教的傳統,塔是專門埋藏佛祖遺骨舍利的建築,塔中藏舍利的暗室,在地下叫“地宮”,在塔上層叫“天宮”
杭州飛來峰神尼舍利塔遺址 魏祝挺攝
不知道這位時年29歲的北宋文人官員,當時是否於拂曉登塔,在最高層親歷東方既白,但是他躊躇滿志、萬丈豪情,強烈地“想上去”有一番作為的志向,躍然詩中。
17年後,宋神宗將46歲的王安石,從江寧知府任上調回東京任翰林學士;再兩年後, 朝廷下詔實行“熙寧變法(王安石變法)”。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宋代與唐代明顯不同,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等人才學橫溢,同時也都曾在政界施展身手。當時士大夫不僅把自己當作文化主體和道德主體,還將自己視為政治主體,以天下為己任。
躺平
兩百多年後的杭州,另外有一位著名計程車人,卻在登臨一座塔頂後,作了首表示“想下來”的詩。
南宋晚期宋理宗時期政局穩定,這其中,丞相鄭清之(1176-1252年)厥功至偉,他輔佐理宗變革圖新,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然而位高權重的鄭清之,在錢塘江畔六和塔頂感嘆:“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臥舊林丘。”③
1980年法國攝影師Marie Mathelin拍攝的杭州六合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一首“躺平詩”呀。
鄭清之中晚年政治失意,心情苦悶。在艱難時期過去後,這位曾經的朝廷重臣心態明顯變化,據說他罷政下野,每天悠哉遊哉,泛舟望湖,吟詩對酒。
“宋代文人登塔,他們的感情和宗教聯絡不大,他們賦詩更多表達的是人生感悟。”魏祝挺說,這是兩宋時期,社會更加人文化趨勢的體現,宋人更加關心“人”自身的價值,社會價值取向相對理性,關注人的教養與成長。
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
鄭清之是南宋麗澤學派的學者,也是當時文壇重要的詩人,引領政壇到文學界的新氣象。在面對個人無法控制的境遇時,宋代文人試圖找到自我的方向;這種方向感,古賢稱為“仰望星空”。圖片來源:鄭氏宗親網
募資
鄭清之先生登頂的這座六和塔,是今天杭州地面上所剩的唯一一座可登臨的宋塔(宋代磚身,清代木構外簷)。
它最初在開寶三年(970),由吳越王主持建造,以鎮錢塘江潮。這座九層磚身木簷塔,在宣和年間(1119-1126)被方臘起義軍燒燬。
南宋紹興癸酉二十六年(1156),僧人組織重建六和塔。到1164年,修葺完成後的六和塔為一座磚身木簷塔,七層。
這場盛大的重修,當時由寺院向老百姓募集資金完成:從磚身的雕飾,到塔內的壁畫、造像,到外簷的木構,花了應該有數萬貫之巨④,相當於今天好幾千萬人民幣。
杭州六和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古塔的木構部分基本上歷代都需要重修,大小規模視情況而定。
比如,乾隆六下江南,七上六和塔的這座六和塔,是在雍正時期,由浙江總督李衛主持重修。
今人所見六和塔的外簷木構,於太平天國之後,由杭州官員朱智募款於1899年重修。
之所以能在民間募到這麼大一筆錢——當然了,江南人非常有錢——是因為跟文人相比,庶民仍然十分崇尚拜塔(他們那時候也還不能隨意登塔),樂於成為佛塔的供養人。
魏祝挺設計的訪塔線路里,蘇州瑞光塔在1978年時,發現了一大批宋代文物:楠木黑漆嵌螺甸經箱,碧紙金書寫經,銅佛像、彩繪觀音等等。這其中最寶貴、最了不起的,是一座真珠舍利寶幢。
這件文物是今天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不僅是一件佛事用具,更是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美術的一件集大成作品——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湛都是世所罕見的。
另有一座台州黃岩靈石寺塔,在1980年代大修時,發現了七層天宮(按照佛教的傳統,塔是專門埋藏佛祖遺身舍利的建築,塔中藏舍利的暗室,在地下叫“地宮”,在塔上層叫“天宮”)——一般一座塔就一層天宮,由虔誠的供奉人贊助供養品。
“這說明宋代的塔,是分層由老百姓供養的。”民間投資願望太強烈。
宋代寺院交易地圖 魏祝挺繪
在宋代,佛寺逐漸開放。寺院是一個融入百姓生活的公共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寺院裡的神聖空間,全是民間集市,人聲鼎沸。
南宋雖然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但是應該繼承了北宋的風俗,甚至寺院應該更加世俗化——
《東京夢華錄》專門回憶了北宋末年大相國寺的萬姓交易:寺院的山門前,賣的是珍禽奇獸;第二、三道門露天跳蚤市場,買賣日常物品;佛殿兩邊的走廊,各寺院的師姑賣繡作、珠翠、頭面等;佛殿後面,文玩市場;後廊,都是占卜、算卦攤位。
詞人李清照就是相國寺市集的常客,她在文章裡說過:“予以建中辛巳歸趙氏,時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貧儉,德甫在太學,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後二年,從宦,便有窮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傳見未見書,買名人書畫,古奇器。”
西湖十景
宋代百姓雖然不能隨意登塔,但是在文人開發出了登塔之觀景功能後,塔景,開始發展成為全民旅遊打卡點。
最直接的證據,當然是南宋時期提出的“西湖十景”裡,塔就佔了三景:雙峰插雲,三潭映月,雷峰夕照。
在南宋地方誌《鹹淳臨安志》中,塔,已經作為景觀被描述。
在南宋時期,塔景,也被藝術家描繪在畫作中。
葉肖巖(南宋畫家)《西湖十景圖冊》之三潭映月 圖片來源:北京金尚畫廊微博
葉肖巖(南宋畫家)《西湖十景圖冊》之三潭映月 圖片來源:北京金尚畫廊微博
葉肖巖(南宋畫家)《西湖十景圖冊》之雷峰夕照 圖片來源:北京金尚畫廊微博
作為景觀,前朝從未記錄過塔的資訊。這件事情關乎宋人對佛塔認知的變遷,也確實是有待時間的積澱——
吳越時期,江南幾百座塔不是始建就是修繕一新的,加上當時造塔有一定建築規制,“塔之林”看上去是整齊劃一的,完全體現神聖感。
經過幾百年,西湖上能看到的塔開始變了:
古人評點杭州古塔時,曾雲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將軍——有的塔滄桑了;有的塔瘦了,有的則胖了,這帶來了錯落的審美意趣。(點選閱讀:六和塔“變胖”的故事)
加上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嵐翠霧白,晚霞普照,皓月當空,水天相映——只此遠觀,塔在其中,就變得十分動人。
1930年代梁思成先生拍的杭州幾座塔,其中六和塔(左上)“胖了”,雷峰塔(只剩磚身)(左下)“滄桑”了,保俶塔(只剩磚身)(右下)“瘦了”了 圖片來源:《梁思成文集第二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尋宋江南”·訪塔
今人的幸福在於,我們既可以遠望如此仙境;又可以進入寶塔,近觀細節,登頂高處,回望湖山。
“尋宋江南”的這條訪塔線路,或許能提供給大家一種穿越回宋朝的觀看途徑:由“塔”這個微觀視角,感受到宋代近代文明的發端,宋人開放創新的風氣;以見陳寅恪先生所說:“華夏之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路線
兩浙西路:杭州(六和塔,閘口白塔)-湖州(飛英塔)-上海(龍華塔,松江方塔)-蘇州(虎丘雲巖寺塔,瑞光塔,報恩寺塔)-南京(棲霞山舍利塔)
兩浙東路:杭州(六和塔,閘口白塔)-紹興(大善寺塔)-寧波(天封塔)-台州(黃岩靈石寺塔)-溫州(溫州國安寺石塔)-麗水(靈鷲寺七佛塔)--衢州(龍游湖鎮舍利塔)-金華(浦江龍德寺塔)
杭州閘口白塔
中國最精美的模型塔
杭州閘口白塔 魏祝挺攝
六和塔
梁思成嫌棄的粗苯外觀
杭州六和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湖州飛英塔
中國唯一存世的塔中塔
湖州飛英塔 魏祝挺攝
上海龍華塔
最標準的中國pagoda(八角塔)
上海龍華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松江方塔
延續古老的方形平面
松江方塔 魏祝挺攝
虎丘雲巖寺塔
中國版的比薩斜塔
虎丘雲巖寺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蘇州瑞光塔
探索小學生髮現的天宮
蘇州瑞光塔 魏祝挺攝
蘇州報恩寺塔
高達76米的現存江南最高塔
蘇州報恩寺塔 魏祝挺攝
南京棲霞山舍利塔
精美的“八相成道圖”石雕
南京棲霞山舍利塔 魏祝挺攝
紹興大善塔
5000斤重的覆缽頂“鐵帽子”
紹興大善塔 魏祝挺攝
寧波天封塔
地宮銀殿精美絕倫
寧波天封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台州黃岩靈石寺石塔
七層天宮如同百寶錦囊
台州黃岩靈石寺石塔 魏祝挺攝
溫州國安寺石塔
浙南地區精美的北宋石塔
溫州國安寺石塔 項紹雄攝
麗水靈鷲寺七佛塔
守護寺院的七個衛士
麗水靈鷲寺七佛塔 魏祝挺攝
衢州龍游湖鎮舍利塔
磚身磚簷塔的早期嘗試
衢州龍游湖鎮舍利塔 魏祝挺攝
金華浦江龍德寺塔
單套筒塔身空間的幾何之美
金華浦江龍德寺塔 魏祝挺攝
註釋:
① 南京不屬於兩浙西路範疇
②《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③《詠六和塔》 鄭清之
經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
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臥舊林丘。
④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在解讀《清明上河圖》(北宋 張擇端畫)時,曾經提到“北宋當時的年稅收最高達到1.6億貫,合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的2080億元,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了,沒有哪個國家能超過當時開封城的GDP。”
按照這個演算法,南宋重修六和塔的費用,大約合人民幣幾千萬。
參考文獻:
【1】魏祝挺 吳越國佛塔經幢通考以及形制分佈的初步研究
【2】鄧小南 宋朝美學十講·宋朝的立國形勢
宋朝美學十講·宋朝的文化風氣
宋朝美學十講·宋代士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原題為《尋宋江南丨登一座宋塔,讀一首宋詩》原作者章咪佳。編輯張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