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解悟系列――解悟《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解:道是客觀發展規律,萬物應其而來,應其而去。人亦應道而來,道生養人,這裡,一就是人,對於個人來說,就是“我”。 所以道生一,一為“我”;一生二,二為“我”與“我”的感受;二生三,三為“我”、“我”的感受和我們身處的世界;三生萬物,“我”、“我”的感受和我們身處的世界,三者互動就會造就萬物。(對於個人是如此,對於眾生,那就是有千千萬萬個我,所以萬物之喻十分恰當。)萬物都是陰陽一體的綜合體,是陰陽二者如氣融合一般組成的和諧體。正是因為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所以人們所厭惡的 “孤”、“寡”、“不轂”等名稱,卻被位尊為王公的人用來稱呼他們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有時減損它反而會讓它更健康;如果有時增加它反而會損害它。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沿著獨陰或者獨陽的道路一意孤行、去而不返的人是死無其所的。我把這句話當作自己人生立世的宗旨。
悟:“我”:純陰喜靜,“我”的感受:純陽喜動。兩者是人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如果執於一端,人只有“我”,那麼沒有感受的“我”還是我嗎?相反,人執於“我”的感受,那不是乾柴上燃著烈火,乾柴很快就會燃燒殆盡。所以只有兩者和諧,人才能衝靈健康。對於人來說,“我”的感受有正向的作用,也有負向的作用。所以我們修行煉己,煉的就是如何的增長“我”的感受有正向的作用,和減少“我”的感受有負向的作用。
另外,這一章也應該歸於道經,而不是德經。
國學解悟系列――解悟《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騰躍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無有相生相變是沒有間息隔閡的。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普天下很少人能夠認識到、做得到。
悟:道的重點也是它的特性就是無有相生相變,但無有相生相變是不可捉摸的,因為它就像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騰躍穿行於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它無有發生變化時是沒有間息隔閡的,所以我們應以守住無有,過程“無為”來應對。
國學解悟系列――解悟《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解:聲名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樣更親呢?自己的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呢?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呢?過分的追求愛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人明白這個道理,才能走入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