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很多成年人在回憶往事時都會有這麼一種感覺,對小時候的事情毫無印象。
於是,人們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常常認為嬰兒沒有記憶,所以給他們必要的吃喝拉撒上的照顧就可以了,不必關心情緒問題。
然而研究表明,嬰幼兒並非沒有記憶,很多事情對他們的大腦、性格等的影響,可能遠至一生一世,尤其創傷會減緩甚至重塑大腦。
被“遺忘”的嬰幼兒時期
一項基於實際發生的“悲劇”的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如果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和關心,他們大腦的生長髮育將出現滯後性,對其一生的影響很可能是破壞性的。
羅馬尼亞在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期間,出臺一項強制女性生育的政策,對生育子女不滿五名的女性進行徵稅。
為了避免被“罰款”,很多女性開始大量生育,導致被遺棄的孩子越來越多,一時之間沒人要的嬰幼兒猛增,政府不得不出面收拾殘局,建設大量孤兒院用以接收和照顧這些被拋棄的孩子。
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孤兒院裡已經“人滿為患”,很多孤兒院存在超負荷運轉的情況,工作人員三班倒,還要每人照顧至少十幾個孩子。
於是,餵養不及時、換尿布不及時、沒有“親子互動”等等問題,成為各大孤兒院的“通病”。
或許當時人們認為,孩子太小沒有記憶,只要餓不死就無所謂。
但事實卻證明,沒能得到及時的生理、心理照顧的孩子們,大腦的生長髮育受到了嚴重影響。
這些孩子慢慢出現目光呆滯、身體動作簡單重複、語言發育遲緩等等症狀,雖然之後很多孩子被領養,得到了更好的照顧,但他們的語言功能、情緒控制能力等滯後於在普通家庭長大的同齡人。
創傷會被深深刻印在嬰幼兒大腦裡
嬰幼兒或許記不住誰親吻了自己,誰給自己買的奶粉和玩具,但那些對自己的傷害卻被深深刻印在大腦裡。
著名的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做過一項試驗,讓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用手觸控很多東西,各種小動物、可愛的面具等等,孩子非常開心。
但四個月後,每當孩子觸控這些東西的時候,華生都會製造強烈的聲響,於是孩子開始產生恐懼,甚至嚎啕大哭。
即便長大一些後,這名小男孩見到這些東西時也會表現出害怕或恐慌,由於心理和生理上的刺激,他六歲時便因病去世。
而華生自己的孩子,大多不是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便是自殺身亡。
這一權威實驗表明,恐懼會深深烙印在嬰幼兒的記憶裡,那些創傷會一直停留在他們的大腦裡,影響其對某些事物的認知,讓孩子一生都逃不開。
給嬰幼兒正確的關愛
家長不要想當然地忽視孩子在嬰幼兒時期的感受,為他們提供急需的生理幫助和心理關懷,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首先,當孩子渴了、餓了的時候第一時間餵養,當孩子需要換尿布的時候第一時間為他們換上乾爽舒適的尿布。
這些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不僅能讓孩子生長髮育更有保障,還能為孩子內心釋放壓力荷爾蒙提供必要通道。
要知道,如果壓力荷爾蒙無法釋放,甚至出現積壓,將對荷爾蒙及免疫系統造成抑制影響,更有甚者會對大腦結構造成損傷。
其次,家長在照顧嬰幼兒的時候,除了滿足其生理需求外,還應該多用肢體語言對孩子表達關心和愛護,比如撫摸、擁抱等,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愉快。
最後,部分家長因為認為嬰幼兒沒有記憶,所以無所顧忌地在孩子面前爭吵,或作出不文明舉動。
其實,這些行為都被嬰幼兒看在眼裡、記在腦子裡,將對他們情緒、性格的形成造成影響。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們更需要家長及外部世界給予更加細心的照顧和關心,呵護生命需要從人生的最初階段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