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類從古到今馴化了很多動物,基本每種都有它特別的用處的,像豬、牛、羊、雞、鴨、狗,它們可以給人類提供蛋白質,牛、馬、驢可以給我們提供勞動力,狗以前是人類打獵時的助手,還可以起到看門警戒的做用。
所以我們馴養動物,大多是有一個很實際的用處的。唯獨養的家貓,屬於一個特例,好像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太多直接的好處,而且總是對人若即若離,如果養過貓的就知道,很多貓對人並不怎麼依賴,有的甚至把主人的家當成是臨時的落腳點,天氣暖和了就不辭而別。
那些不離開家的貓也有很多不讓人抱,撫摸也不能太久。像主人上了一天班,開啟家門,很少能見到一隻貓像狗一樣熱情地撲上來。我們這些鏟屎官對它們的好,被它們視作理所應當。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貓主子都這麼高冷,對我們這些鏟屎官總是一副傲嬌的小模樣呢?
我在上一篇《家貓是什麼時候成為人類寵物》裡介紹了,家貓大約是在1萬年前被馴化的。那為什麼這麼久了,還是不能跟人建立起緊密的情感紐帶呢?這和家貓這種動物的生活習慣、還有它是如何在人類生活中成為我們的一個夥伴有關。
我們現在已知道,現在我們養的各種各樣的寵物貓,都是單一起源,它們都是非洲野貓的後代,自從它們的祖先非洲野貓起,這種動物的特性就是獨居生活的,每隻貓都是獨來獨往的。這是這種動物一直以來的生物習慣。
而人類馴化的牛、馬、羊、狗,它們在野生物種的年代就是群居生活的,它們早就對擁擠的生活習以為常了,基本上生活對於它們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食物,有地方可待就夠了,生存空間狹窄一些這都不是問題,所以它們跟人住在一起也沒有障礙。
群居生活的動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鮮明的階層結構,這個結構規定了在食物出現了之後誰先吃、誰後吃,在隊伍行進當中誰打頭陣,在外敵入侵的時候誰首先出擊等規範。
在這些群居動物裡,頭羊、頭牛、頭馬、頭狼,在被馴化之後,這些動物就會預設它們的頭領換為了人,於是從第一次它們誤以為人是它們的頭領之後,就開始對人產生了一種錯位的信任和服從,這種生活習性上的轉移最終也是它們對主人出現感情依賴的基礎。
這種信任跟依賴的原形就是頭領帶著團隊在艱苦環境下討生活的習性,這種習性不是能輕易丟掉的,因為它保證了這個物種在幾百萬年中一直存活到現在。
所以對這些已經被馴化的動物來說,它們就比較容易和人建立感情,聽人的話。
但貓主子是不一樣的, 貓跟人共同生活的生存基礎並不是建立在人一定存在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老鼠足夠多的基礎上。所以環境中始終沒有什麼壓力能讓貓一定要對人產生出依賴的情感。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開始了農耕,開始有了存糧,但這些存糧的穀倉也給了老鼠機會,按現在的估計,老鼠已經吃掉了人類糧食總產量的1/10,所以人類視老鼠為大敵。
而貓的祖先--非洲野貓,它的體型不大,不是群居動物,像群居的食肉動物是可以透過協同作戰,捕捉比自己體型大很多的食草類動物的。
但非洲野貓不是,它是單獨行動的。所以對貓來說,老鼠那個尺寸的身材是剛剛好能做獵物的,所以哪兒的老鼠豐富,哪兒就有可能出現貓。
而野貓又是這樣一種生物,它雖然是純食肉類動物,但是體型對人類又幾乎沒有威脅,這個貓小小的身材沒法造成大規模的破壞,甚至連人類嬰兒都不在它的食譜裡。
當人類發現,它們主要的食物,就是那些糟蹋糧食儲備的老鼠的時候,就更不介意貓生活在他們周圍了。
於是,貓就成了一種可以在人類群落周圍得到足夠多好處,又能避免被人類集中獵殺的食肉性動物。
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最早一批家貓只不過是當時那些膽子比較大的,不太介意在自己捕食的時候有人在旁邊看著的,那麼一群非洲野貓。
所以,你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貓總是那麼孤冷了,因為它們的祖先是獨居動物,它們的基因裡就是獨來獨往的肉食動物。而我們對它們的馴化的時間也才一萬年,還不足以改變它們的遺傳基因。
另外,後天的馴化環境也沒有出現,讓它們表現出忠誠、跟依賴的壓力,因為以前大多數的家貓都還是靠自己捕獵、抓老鼠、小動物、鳥類生存。
說到這,要多說一句,貓不一定喜歡吃魚,它們更喜歡吃肉。
而到了現在,當家貓徹底變成了寵物貓後,到底是誰向誰獻媚這個問題上,雙方好像已經調了一個個兒,它們徹底變成了貓主子,而我們也都心甘情願的做好鏟屎官的工作。
看來,以後貓主子還是會繼續高冷下去了。
這是今天從卓克老師的《卓克思維課》學到的新知識,分享給你也分享給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