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代,本身是隻有兩種群體的,即是貴族與平民。貴族中分公族與卿大夫,平民中則是有庶民與奴隸,真正在史書中很是活躍的主要是貴族們,那時候推行的是世襲制度,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在春秋戰國時代是不存在的。那麼,在貴族群體中,又主要有哪些類別的群體呢?
一國之最大的貴族,就是天子和其家族,其後即是諸侯和其家族,還有即是權卿和其家族,這即是當時的統治階級,也就是後來說的所謂皇族、地方力量和官僚,在西周分封體系中還有更為細緻的分類,就是所謂的公侯伯子男。西周的分封制度決定了那個時代更像是邦國時代,所有群體皆環繞於邦國之中,為邦國服務。
天子的臣屬是天下萬物,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在天子和諸侯身邊服務的有宦官、宮女和僕役,這些群體其實還沒有呈現出真正的存在感,既跟庶民奴隸不同,又非絕對的貴族,很大程度上來說這些群體還沒有真實的身份。天子和諸侯身邊有臣屬為大夫的,這個大夫是大範圍的概念,包括了各種卿大夫,其中又有上卿、下卿和大夫,他們也是貴族。
春秋戰國時代只有貴族擁有特權,而且這種特權從產生時就開始了,他們有能力去學習騎馬射箭和禮樂制度,等到成年而後又能取得家族所傳承的世襲爵位,掌控更多的特權。因此那個時代的貴族們都有一種精神,就是沒有過多對生活的憂慮,他們能夠更多地去追求精神上的東西。於是這個時代的貴族們,在戰亂年代有權力從軍入伍上陣殺敵,在和平年代則能成為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這些特權就為世人所矚目,為平民們所期望。
到戰國時代平民們終於尋找到成為貴族的機會,那就是從軍入伍,這是從秦國推行商鞅變法而後開始的。秦國法制中,只要在戰場上殺敵建功,可以達到某種程度即可解脫平民身份,可封疆列侯。以前那些貴族們更多是在文化體系和制度體系上執政,在此之後更多的武官們也即鯉躍龍門,跨越平民與貴族的障礙,擁有了貴族身份。
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是當時紛亂的大時代格局和分工所致。因為有了這種機會,於是很多平民就希望藉此機會跨入貴族階層,戰爭的不斷髮生,大量的平民前赴後繼,後來就還專門出現了很多武士,仗劍天涯,行走江湖,以一己之本領尋得權貴,求得晉身之基。這種武士,大量的存在於諸侯列國,藏跡於儒墨道法之中。
武士其實是介於戰士與平民之間的一種群體,可以把他們認為是一種有理想的群體,不同於平民群體,他們不願意苟且於零碎的日常生活,而是更多有著遠大的理想,跟儒家的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著某種默契共同點。正是因之於此,這些武士們也為列國們所容,可以自由行走於列國之中。
跟這些武士體系不同的是,秦國所推行的是全民皆兵制,是商鞅用秦法強勢推動起來的制度。秦國全國臣民皆為兵,皆有為國奮戰之意,這種制度就是直接打破了曾經的世襲制度。這種情況則完全突破了貴族社會的限制,把秦國從七國中分離出來,更是從周人的制度體系中分離出來,秦國終於成為了一個高效的戰爭機器。可以說秦國的發展,本身是舊有貴族制度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