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常將天上的天文星象和人間的社會政治時事聯絡起來。如將星空分割槽,將一些星辰及其變化運動與人類的社會現象對應,用天文現象的變化來解釋人事。
這種解釋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說法,常常出現在古人的藝術作品中。比如詩聖杜甫在《傷春五首》其三中寫道:
日月還相鬥,星辰屢合圍。
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
大角纏兵氣,鉤陳出帝畿。
煙塵昏御道,耆舊把天衣。
行在諸軍闕,來朝大將稀。
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
在這首詩裡面,“日月還相鬥,星辰屢合圍。不成誅執法,焉得變危機。大角纏兵氣,鉤陳出帝畿”這幾句,就提到了“日月相鬥”“星辰合圍”“大角”“勾陳”等星及天文現象。
先說大角。
《史記·天官書》說:“大角者,天王帝廷。”
也就是說,大角星屬於帝座,象徵著人君所在,對應著人間帝王。
如果屬於帝座的大角星纏繞著兵氣,那麼皇帝所在的京師將遭遇戰亂失陷。
再說勾陳。
鉤陳屬於行宮,這個星臨照帝畿,預示著皇帝的車駕乘輿將要出奔逃亡。
那麼日月相鬥是怎麼回事呢?
關於日月相鬥,《晉書·天文志》有不少這樣的記載:
憫帝建興二年……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五年正月庚子,三日並照,虹蜺彌天。日有重暈,左右兩珥。佔曰:“白虹,兵氣也。三四五六日俱出並爭,天下兵作,丁巳亦如其數。”又曰:“三日並出,不過三旬,諸侯爭為帝。日重暈,天下有立王。暈而珥,天下有立侯。”……於是兵連累葉。……元帝太興四年二月癸亥,日鬥。
簡單說,出現日月相鬥,意味著天下將要兵連禍接,陷入戰亂之中。
至於星辰合圍,《漢書·天文志》說:
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佔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昴為匈奴,參為趙,畢為邊兵。”是歲高皇帝自將兵擊匈奴,至平城,為冒頓單于所圍,七日乃解。
大意是說,天象出現了月暈圍住參、畢二星,對應著地上的人事,就是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在平城。
總之,這些天象的異常變化,都預兆了人世間的政治社會現象,離不開兵亂災禍。
那麼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現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當時是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杜甫身在閬中地區。前一年十月,吐蕃進犯唐都長安,唐代宗不得已逃奔到陝州。正是對應了這些天文現象。
古代社會科技不夠發達,很多現象都解釋不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無法認識更多,於是才產生了這些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