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吃味精有害說法,最終都會指向幾十年前的一位美籍華裔郭浩民,1968年的一個夏天,郭浩民在美國當地一家中餐館吃飯後,發現自己四肢麻木、渾身無力,認為自己的這些症狀是因為中餐中的味精導致的,隨後寫了一篇文章釋出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這件事越傳越廣,越傳越真,而且危害也是越傳越大,出現致癌、變傻、掉頭髮等讓人匪夷所思的說法,讓味精從香餑餑直接變成了“害人精”。
河南的蓮花味精曾經是國內的“味精大王”,至今那句“蓮花味精,味道無可替代”的廣告語還讓人記憶猶新,當時味精家家戶戶都在用,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這個廠一度是河南項城的支柱企業,員工的福利待遇在當年是相當的好,可以說當時只要有一個人能進廠,一家人的生活都有著落了,當地人都以能進入蓮花味精廠工作為榮,可如此輝煌的企業,也抵不過味精銷量的持續萎縮,2003年首次出現了虧損,加上環保要求的嚴格,如今已經資不抵債,2019年的時候進入了破產重整的階段。
【味精發明之初就很健康】
味精的商業化程序是在1908年,日本東京的池田菊苗教授在吃飯時,發現妻子做的黃瓜湯味道格外鮮美,池田菊苗就用湯勺在湯裡攪了幾下,並發現了這湯與往日不同的原因就是湯裡多加了海帶,於是他就開始了研究海帶的化學成分。
經過半年的時間,他從海帶中提取了一種名為穀氨酸鈉的物質,將它運用於菜餚,鮮味會有很大的提升,取名為“味の素”生產銷售。1921年傳入中國後,中國化學家吳蘊初以小麥和脫脂大豆為原料,用鹽酸水解法大量製造穀氨酸鈉投入商業化生產,並取名為味精。
可以說味精從發明之初就很健康,本身就是一種從食材中萃取精華的過程。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簡單來說生產過程是以糧食為原料,透過微生物發酵、提取、精製而成的。由於人體中味覺器官中存在有氨基酸特異性受體,在人們使用味精之後,它會刺激人體中位於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體,讓人品味到鮮味,從促進胃裡消化液的分泌,使人感到“鮮味”。
【味精對身體有害嗎?】
在我國《食品新增劑使用衛生標準》中,允許使用的調味品就包括了味精,在1987年的第19屆“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新增劑法規委員會”上,取消了對食用味精限量的規定,而且美國的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也做了大量的產品市場調研,並進行了多次動物實驗後得出結論,按照目前人們食用味精的量和使用的方法,即使長期食用味精對人體也沒有任何影響。
其實我們生活中常吃的雞鴨魚肉等吃起來很“鮮”的食材,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組合而成,這些食材經過烹飪之後其中的部分蛋白質會被分解成多肽、遊離的穀氨酸,如果與食用鹽組合在一起可以讓菜餚的味道更加鮮美,這是一種“天然的味精”,而生活的中味精是由穀氨酸和鈉鹽合成了穀氨酸鈉,成分幾乎和“天然的味精”一致,說味精對身體有害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科學理論可以支撐。
【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味精跌倒,雞精吃飽。對鮮味的需求是剛性的,味精在謠言的強大作用下買的人少了,但雞精的異軍突起替代了味精原有的位置。
但很少有人看配料表,如果仔細看配料表,會發現味精的配料只有穀氨酸鈉,而雞精則是在傳統味精的基礎上添加了鹽、白糖、澱粉、雞肉、I+G、色素和各種食品新增劑等,由於穀氨酸鈉和I+G相互作用後,可以讓雞精的鮮味有所提高,所以雞精比味精的味道更鮮。但正是因為雞精複雜的成分,而且以“雞精”為名,讓人們誤以為雞精是雞肉的產物,甚至有了雞精營養更豐富之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雞精與雞沒有任何關係,這樣的說法並不靠譜,如果非要評選誰更健康,那麼一定是單純的味精更好。
【為什麼味精逐漸沒落?】
一、味精被濫用。由於味精具有提鮮的作用,讓做出來的飯菜特別的香,飯店裡為了增加菜品的鮮味,在飯菜中加入過量的味精,而味精本質上還是鈉元素,和鹽是一樣的,吃完口渴,不舒適的情況時有發生,讓大眾對味精產生反感。
二、以訛傳訛,隨著網路越來越發達,味精的謠言也是越傳越多,愈演愈烈,吃味精容易掉頭髮、致癌、甚至變笨變傻的說法都有,久而久之,假的也變成了真的,謠言就這樣以“燎原之勢”的傳播,範圍也越來越廣,讓味精有害變成了“共識”。導致味精越來越不受人待見,買它用它的人少之又少,逐漸跌落神壇。
——老井說——
都說謠言止於智者,但有時候也不一定。儘管很多權威機構都否定了關於味精的諸多謠言,但是似乎無濟於事,畢竟“好處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個觀點一旦被消費者認定,不管真偽,這樣固定的觀念都很難再被更改,所以對於味精,毀掉它的可能是人們的觀念,而非其它,味精這種對現代烹飪水準有著極大貢獻的調味料,不知是否還能重現輝煌。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