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很多人都說北伐軍10萬人出征,所向披靡,幹掉了70多萬北洋軍閥部隊,這個其實是個嚴重的誤區,如果從數量上來看,結果卻是是這樣的,但是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那可真不是,基本上是打是打了,但是卻是一路收編,效果就很奇葩,北伐軍成了一個軍閥的聯合體。
這個軍閥聯盟有點像東漢末年的十八路諸侯,北洋軍閥就是董卓,各州的州牧其實就是小軍閥,後來董卓沒了,這些諸侯不就又打起來了麼。
真以為北洋軍閥有多厲害呢,實際上全都是爛番薯臭鳥蛋。
這裡不是說北伐軍可以以一當十,主要就是北洋軍閥實在是太爛了,真以為是吳佩孚,孫傳芳和張大帥三家聯合起來和北伐軍混戰嘛,根本就不是這樣,北伐軍一路上去不知道收編了多少部隊,除了老蔣的第1軍,剩下的部隊也是發的一塌糊塗。
那哪是打仗啊,簡直就是去超市搞0元購。
老蔣是如何發家的
北伐軍大概十萬人,分別是老蔣的第一軍到桂系的第七軍,這裡面是不算唐生智的湘軍第八軍的。
唐生智第八軍有四萬多人,這人數已經就是大概十五萬人了。
再加上到了1927年6月北方的老馮和閻老西倆人加入北伐軍,從數量上就已經超過了北洋軍閥部隊,比如打山東直魯聯軍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小小的BOSS。
當然了,1926年6月北伐軍出師的時候為什麼會所向披靡,因為國民革命大旗讓黃埔軍校的學生們以及北伐軍都是很有精神力的,那時候很多人都是一腔熱血地參加隊伍,真的以為是在“打倒列強除軍閥”,而且這裡面還有大量的我黨黨員在其中,都是熱血青年,打起仗來就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這個只是一方面,在後期,老蔣搞了中山艦事件以後,我黨領導的部隊就在武漢方面了,再後來,就只能發動起義了。
拋開北伐戰爭前期具有革命性不說了,打北洋軍閥本身就是一場群鴉的盛宴,列王的紛爭,這個時期是全國軍閥的紅利期,錯過了這個階段,以後發展就困難了,兩次北伐各路軍閥簡直是發的一塌糊塗,沒發的只能說這個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與其說是北洋軍閥是被打敗的,更不如說是被瓦解掉的,就從老蔣的第1軍來說,1926年6月剛出來的時候手底下5個師,到了1927年就已經達到了14個軍,當然了,除了手底下的桂系,剩下的部隊全都是收編的雜牌軍以及擴編的嫡系部隊。
而整個北伐軍在這短短的一年中總共擴編出來多少部隊:總共38個軍,40多萬人,這只是老蔣,汪精衛,唐生智這些人的家底,北方還有馮閻二人的部隊還沒算進去呢,所以說北伐軍以少勝多其實也是無稽之談然。
當時各路軍閥趁著國民大革命的熱潮全都想分一杯羹,所以根本就是無節制的被收編,被分封,各路軍閥有些基本上都是一槍沒放就貼上了國民革命軍的牌子,真以為北洋軍閥那些人是鐵板一塊嘛,有些人還都是他們控制下的小軍閥,一看風頭不對,直接調轉槍口。
而當時全國的軍人基本上都是同學,這個聯絡下,那個串聯下,部隊直接就起義反正了,真以為這幫人有深仇大恨嘛,那可不是,誰會拿自己的軍隊開玩笑啊,在哪混不是混呢。
當時很多北洋軍閥部隊的大佬很多都是參加過同盟會的,比如浙江軍閥陳儀,皖軍的師長柏文蔚,這些人和廣東政府全都有聯絡,本來思想上也靠近,北伐軍一來,直接就當帶路黨,攔都攔不住。
還有就是被北洋軍收編的一些小部隊,本來就不是嫡系,還被歧視,真以為能夠和北洋軍這幫人共存亡嘛,那真是想多了,比如第30軍魏益三,原來是奉軍,中間投靠了不少派系,從郭松齡反張大帥之後他就投靠了老馮,當老馮遭到直奉聯軍的進攻後又投靠了閻長官,隨後又投靠了吳佩孚,任吳軍第8軍軍長,第2方面軍總司令,在吳佩孚瓦解之後,他又走投無路,只能投靠北伐軍。
所以說,那些被北伐軍打敗的部隊不是被消滅了,而是被都被收編改編了。全是整建制的改編,換了一個身份和番號繼續打。
其實北伐基本的情況就是對北洋軍閥的各個擊破以及分化加吞併。
金字招牌,封官許願
當時的國民革命軍簡直就是個金字招牌,佔有絕對的道德制高點,北洋軍閥已經爛到根子裡了,誰都看不上,就雲貴川的軍閥來說,除了明哲保身,就是坐收漁翁之利,來來回回地和雙方眉來眼去,之前護國戰爭的時候就和支援孫中山的熊克武的建國川軍打的不可開交,還把熊克武給趕走了,北伐時候的情況就更是讓人摸不到頭腦,很多四川軍閥其實已經任命為革命軍的軍長了,但是還是鎮壓廣州政府搞的暴動,就拿梟雄楊森來說,他算是四川軍閥中比較反動的那一種,別的不說,一面準備響應東征,一面還和叛軍夏鬥寅進攻剛剛遷到武漢的國民政府,要知道,他可是第一個被軍委會委任的軍長。
所以為啥後來蔣軍就是各種山頭呢,基本上就是收編,什麼人都要,看看當時的軍委會名單就知道了,真是相當的令人噴飯,都說《水滸傳》的盡頭是編制,這幫軍閥的盡頭也是編制,在1927年7月6日的南京方面公佈了軍委會組成人員的名單,總共46人。
胡漢民(南京政府主席)、馮玉祥(第2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首腦)、閻錫山(北方軍總司令,晉系軍首腦)
李烈鈞(南京政府常務委員,國民黨總參議)蔣介石(事委員會主席,總司令)楊樹莊(海軍總司令)李濟深(總司令部參謀長,黃埔軍校代校長,粵系軍首腦)
何應欽(第1軍軍長,蔣嫡系將領)、李宗仁(國民革命第7軍軍長,桂系軍首腦)
溫壽泉(晉系軍將領)、李鳴鐘(西北軍系將領)、李福林 (第5軍軍長,粵系福軍首腦)
朱培德(第3軍軍長,滇軍將領)、王天培(第10軍軍長, 黔軍將領)、白崇禧(淞滬警備司令,桂系軍首腦)
朱紹良(第9軍軍長,蔣系軍將領)、陳銘樞(總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代理部務,粵系軍將領)
賴世璜(第14軍軍長,原孫傳芳之贛軍將領)、曹萬順(第17軍軍長,原孫傳芳之閩軍將領)
周鳳岐(第26軍軍長,原孫傳芳之浙軍將領)、陳調元(第37軍軍長,原孫傳芳之蘇軍將領)
柏文蔚(第33軍軍長)、王普(第27軍軍長,原孫傳芳之皖系軍將領)、賀耀祖(第40軍軍長,湘系軍將領)、
葉開鑫(新編第5軍軍長,湘系軍將領)、楊森(第20軍軍長,川系軍將領)、劉湘(第21軍 軍長,川系軍將領)、
賴心輝(第22軍軍長,川系 軍將領)、劉成勳(第23軍軍長,川系軍將領)、鄧錫侯(第28軍軍長,川系軍將領)、
田頌堯(第29軍軍長,川系軍將領)、劉文輝(第24軍軍長,川系軍將領)、周西成(第25軍軍長,黔系 軍將領)、
胡若愚(第39軍軍長,滇系軍將領)、陳可鈺(第4軍副軍長,粵系軍將領)
黃紹竑(第7軍黨代表,廣西省主席,桂系軍首腦)、紐永建(政府秘書長兼江蘇省主席)
商震(晉系軍將領)、鹿鍾麟 (西北軍系將領)、向傳義(第24軍師長,川軍將領)、
張之江(西北軍將領)、陳紹寬(海軍艦隊司令)、陳季良(海軍艦隊司令)
李景曦(海軍總司令部參謀長)、陳儀(第19軍軍長,原孫傳芳浙軍將領)、樊鍾秀(第45軍軍長,原建國豫軍領導人)
這就是幾乎把所有的軍閥都給列進去了,因為都要給面子,所以說,後期的北伐軍已經變質了,戰鬥力良莠不齊,什麼人都有。
在寧漢合流以後,這個名單變成了67人,從番號上看,數量非常的龐大,而且很多人還沒列進去,因為都是和老馮老閻混的,他倆在,其他人就沒必要進來了。
所以在1928年二次北伐的時候,連孫殿英這種人都被收編了,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刨了人家的祖墳。
這些軍閥有些只是和老蔣意思意思,有些是真的聽話,比如第26軍,後面變成了第6師,這個26軍本來是浙軍部隊,一開始被北伐軍打的夠嗆,後來在郭懺的串連下投了老蔣,在1927年4月的時候駐紮在上海,就是這支部隊成為了412中的屠夫部隊。
電影《建軍大業》中出現的斯烈,就是這個軍的師長。
混亂的整軍
在第一期北伐勝利後,北洋軍閥的蛋糕就被這些人割走了一大塊,在北面老馮的部隊把圍困西安的鎮嵩軍都給收編了,而閻老西更是掛上了北方軍總司令的名頭。
1928年1月頒佈的《陸軍編制草案》,正式取消軍隊中的黨代表制,規定軍為戰役戰術基本作戰單位, 軍以上稱路,指揮官稱總指揮;軍以下為師、團、營、連等;每軍編3個步兵師及教導團、炮兵團、騎兵隊、工兵營、通訊隊、 憲兵隊和軍樂隊等各1個。
甲種師編步兵4個 團,乙種師編3個團,每個師編特務營、炮兵營各1個;團編3個步兵營及迫擊炮、機關槍各1個連、1個衛生隊;營編4個步兵連。
別看這個很正規,只是紙面上的,有些軍很大,有些軍就很小,有些軍下面直接就是旅,有些師和團之間還有旅,這裡面有的軍只有一萬多人,有些軍更是有四、五萬人。
所以這些部隊整編起來就很難受,但是人數肯定是不虛的,面對北方的奉軍和直魯聯軍等部隊,基本上就是砍瓜切菜了。
當然了,老蔣當時的步子邁得大,後來就有點扯到了,老蔣從這時候的擴軍到收編雜牌部隊對於他本人來說簡直是後患無窮,各路山頭層出不窮,他光吞併就吞併了多少年,先天發育不良,內部混亂不堪,到了抗戰時期,各個軍的番號和下轄的師更是眼花繚亂,想捋清楚一個軍的歷史,真是能忙活上半天,誰能想到第100軍下面有個第19師,誰能想到第1軍下面有個167師,所以就是很亂套。
當初胃口比較大,後來也是吃不了兜著走,老蔣這人人品不咋地,根本不會為我所用,江湖手段是一套一套的,但是還真都不是挺服他的,所以呢,這個坑,就越來越大,之前那些軍閥的臭毛病也是人傳人,整的後來嫡系部隊也玩那一套,最後自己把自己給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