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東非大國坦尚尼亞舉行獨立60週年閱兵,慶典上,坦軍展示了許多帶有中國元素的裝備,讓我們網友坐實了“東非解放軍”的印象。正巧,我也有曾去坦桑執行過援外任務的退伍軍人朋友,還有在那裡經商的朋友,正好跟大家來嘮嘮這個不算陌生的國家。
坦尚尼亞是非洲少有的內政穩定的國家,被稱為“東非綠洲”,就像我的朋友講的,論區位優勢,它不如肯亞,論資源優勢不如尚比亞甚至烏干達,可就一條,它有制度優勢,對各民族、文化、宗教相容幷包,當局者更多奉行低調、平和的執政路線,讓坦桑在紛擾的地區事務中“腹有詩書氣自華”。最典型的是,說到東非旅遊名片乞力馬扎羅山,過去外國遊客慕名而至的主要是肯亞,但那裡充其量只是“看雪山”,只有去坦桑,才能真正有機會“爬雪山”,而且坦桑人更淳樸、更自然的生活狀態更吸引著外國遊客的興趣。
再回到本期話題,坦桑為什麼有那麼多“中國元素”,主要一條,這個國家雖然堅持不結盟,不在大國間選邊站隊,但對中國是個例外。我那位外貿朋友親口說,對於中國的作用,坦桑百姓都直截了當地說,“中國當然不一樣,比所有國家都來得重要。”
這不僅來自坦贊鐵路建設歲月在當地人心中留下深刻的痕跡,更在於中國人持續續寫新的中坦友誼的篇章,別的不說,不管資金來源是世界銀行還是中國優惠貸款,架橋修路的基本是中國公司或當地公司,而且坦桑主流建築單位的工程師都是從中國高校畢業,在這個生態圈裡,中國語言和文化因素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跟路相關的中國車也譽滿坦桑,用當地斯瓦西里語所叫的“巴噶及”和“寶達寶達”,也就是三輪挎子和兩輪摩托大部分是中國貨。
聚焦到坦桑的人民國防軍,是1969年才成立,一直跟我軍保持良好關係,受我們影響也是很大的,有人開玩笑說,坦桑軍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親傳弟子。比方說,坦桑最高軍事學府,位於達累斯薩拉姆的國防研究學院,在區區並排的三座舊鐵皮房教室裡,佈滿中國援助的教具,而唯一的圖書室裡,好些也是我們支援的英文軍事圖書。但中國教員很感動的是,學院經費有限,連宿舍都沒有,堂堂中校學員得每天趕十幾里路來上課,野外教學如果碰到資金短缺還會順延,往往4個月的培訓,要5個月才能完成。即便如此,坦桑學員都非常刻苦,更重要的是,學院裡獨獨中國教員能夠跟坦桑學員一起同甘共苦,篳路藍縷。
更可貴的是,援坦的各國軍事教員裡,中國教員從不滿足於只用英語和當地人交流,更主動學習斯瓦希里語和文化,這就使得我軍更容易跟坦桑士兵和初級軍官建立起很好的友誼。有位已退伍的教員告訴我,他離開坦桑前的最後一場初級參謀班的告別晚會,兩三個小時裡,當他用斯瓦希里語喊學員“Jambo”,對方就用中文回應“你好,老師”,中國教員稱讚學員“Sawa”(也就是成績好),可對方說:“老師,我Si sawa”(我不好)……那一刻,真是讓人動容。
還是那句話,真正的友誼,來自人心的交集與共情,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坦尚尼亞絕對是“交心的朋友”。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