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的“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彙集了全國10個省市、23家文博單位的50餘件(套)文物及相關輔助展品,其中不乏國之重器,也有近年來重要的考古發現,還有透過科學研究復原的精美復原件。
走進此次展覽現場,便會有這樣強烈的感覺——你看到的精美文物背後,是修復者的匠人匠心;你看不到的,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保駕護航。
冠飾:吉光片羽,復原盛唐氣象
展廳裡,一套繁複華麗的冠飾引人駐足——唐開元二十四年,唐高祖李淵的玄孫女、25歲的公主李倕病逝;1200多年後,頭戴一套精美冠飾的她被考古工作者發現。但千年土封,珠寶蒙塵。冠飾上的絲線已朽壞,金屬部分則扭曲變形,不復昔日光彩。
冠飾有多精巧華麗,提取復原就有多複雜糾結。文物修復工作者將包裹在土裡的冠飾分為數個平層,每清理一層,就組裝一層。整個冠飾材質近20種,零散構件500餘件,每一次拼接都需要考慮良久。
今天,唐代公主至死不離的愛物陳列於展廳的“C”位。一鱗鱗吉光片羽,終復原出盛唐氣象。
馬首: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020 年 12 月 1日,馬首銅像正式迴歸圓明園,成為第一件迴歸圓明園的海外重要文物。
圓明園獸首銅像舉世聞名,但,你知道它內部是什麼樣子的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文物工作者利用X射線成像儀器和熒光光譜儀,給馬首進行“全身檢查”,許多秘密才首次揭曉。
檢查結果顯示,馬首通體採用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其頸部、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無分鑄或焊接,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纖毫畢現。
圓明園獸首為何至今仍光亮如新?熒光光譜儀告訴我們,馬首銅像材質為純度98%以上的紅銅,所以色彩深沉厚重,經年輾轉而不鏽蝕。可以說,馬首銅像的活靈活現,歸功於精湛純熟的技藝。
竹簡:是誰給了我識讀你的眼?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5200餘枚竹簡木牘,其中的《論語》為失傳1800餘年的《齊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論語》最早抄本。埋藏千年的竹簡字跡漫漶,許多古文專家花費一輩子也識讀不了幾支。幸好,紅外線成像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另一雙“眼睛”。
利用波長700至1300奈米範圍內紅外光具有一定穿透性的原理,竹簡上的墨跡與其他材質可被分別辨析,電腦再將這些資料整理成影象。
還有一些竹簡,因為長期在古墓中泡水,一旦脫水就會變得皺縮,造成損壞。材料科學此時大顯身手。文物修復專家發現,出土飽水竹簡幹縮變形後,可以採用表面活性劑和生物鹼進行溶脹復形。竹簡內部幹縮變小的空隙結構被新材料填滿後,竹簡上的文字筆畫便得以舒展,且對字跡無損傷。
針對飽水竹簡糟朽嚴重、自然乾燥即造成其損毀的問題,文物修復專家會用“複合乙二醛脫水技術”“乙醇-十六醇填充脫水技術”置換竹簡中的水分,達到脫水定型的目的。
就這樣,古老的文字顯出原形,古人的密碼一一破解。
壁畫:千年的“亂碼”,它來解開
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玄武圖》是從唐代韓休墓出土的一幅壁畫。
你可能想不到,這幅壁畫被發現時,是這樣的:《玄武圖》繪製於韓休墓墓室北壁,發現時已被嚴重盜擾,百餘塊壁畫殘塊散落在地,乍一看,和我們在路邊見到的牆皮沒什麼區別。
千年的“亂碼”誰能解開?人工智慧成為“拼圖大師”。文物工作者透過高畫質掃描裝置和高光譜對畫面進行資訊採集,對現場拾取的壁畫殘塊進行計算機人工智慧輔助拼接和人工拼對,同時在壁畫修復中嘗試使用新型奈米材料,最終完成壁畫的復原性修復。修復完成的《玄武圖》中,龜蛇纏鬥、怒目圓睜、騰雲駕霧,觀者無不折服。
“乾貨”滿滿的展覽,開幕兩個多月以來讓首都博物館一票難求。近日,該展覽正式推出線上版本,大家足不出戶,即可在“雲端”享受一場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窺斑見豹。一場“萬年永寶”展,讓我們見證了我國館藏文物保護事業取得 的 長 足 進步。文物保護工作已從傳統到科學、從零散到規模、從合作到共贏。正確的理念、先進的技術、持續的投入、社會的關注,共同促成“萬年永寶”。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