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拳的拳譜上說:“武藝都道無正經,任意變化勢無窮,豈知悟德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無論是修道,還是練武,都跟嬰兒學習,修道者學習嬰兒的生機勃勃,練武的者學習嬰兒的柔軟。
我們有時候會很驚訝,也沒有看到小孩子怎麼用力氣,打在我們身上會很疼,我們把這個勁叫鞭子勁,叫透勁,我們把能隨意發出這種勁叫做“嬰兒玩”。
怎麼修煉出“嬰兒玩”呢?我聽一位老師說過一句口訣:“有意練松,無意得剛。”這句話給我們指明瞭一條修煉的路,松的越透,打的越透。
那我們松透的標準是什麼呢?有沒有具體的指標呢?我想最基本的指標應該有三個。
第一就是:不遲鈍。怎麼做到不遲鈍呢?就是不思考,或者說忘記思考,放下思考。
我們來看嬰兒的反應模型和我們成人的反應模型有什麼區別。比如飢餓,嬰兒是感覺到飢餓,產生飢餓的情緒,然後就是開始行動,大哭大鬧,不開心。
我們成人飢餓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飢餓,產生飢餓的情緒,然後開始思考,現在能不能去吃飯,別人怎麼看,然後才是去吃飯。
相比嬰兒的反應模型,我們多了一個思考機制,而武術的格鬥最怕猶豫,一個遲疑,也許就是生死。
嬰兒玩的第二個標準就是不僵硬。我們看嬰兒的運動模型他們搖搖晃晃卻不會摔倒,肌肉不見用力,卻走的飛快,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新生的嬰兒都是用骨骼在走路,在成長的過程中,當骨骼受到無法支撐我們的身體的時候,筋就會出來給它打個繃帶。
當繃帶也沒用的時候,深層肌肉就會出現,給它打個補丁,當補丁也沒用的時候,表層肌肉就會出面給它上個夾板。
所以要想不僵硬,就要從調整我們的骨骼開始,讓我們的骨骼變正,變得適合運動,這樣我們才能發出“骨力”。
放鬆的第三個指標就是不焦慮。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一定會遇到很多負面情緒和壞的事情,我們就會變得不安和恐懼,這種恐懼叫做習得性恐懼,我們應對這種恐懼的辦法叫做習得性防禦機制。
當一些事情,或者一些人引發我們的習得性防禦機制,我們就會變得不安,焦慮,甚至發脾氣。
我們很多人練武,往往是因為這種習得性防禦機制太過敏感,很多小事情,都能引發自己的不安,所以想透過習武,來提高自己的安全範圍。
所以打破內在的焦慮,是我們修行嬰兒玩必須透過的,當我們打破那個點,我們就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和放鬆。
在修行放鬆的技術上,我們有兩種辦法,第一個就是有意放鬆,我們透過關注自己身體的疼痛,僵硬來認識自己,然後慢慢的放鬆它。如果你沒有關注過自己的身體,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身體有多麼的糟糕。
在修行放鬆的路上,還有一個技巧是無意放鬆。如果說有意放鬆是針對我們交感神經的放鬆,那無意放鬆就是針對我們副交感神經的放鬆。
記得跟師父修道的那段時間,有一次師父讓我辟穀。我問師父:“為什麼辟穀?”師父說:“體悟你內在的放鬆。”
經過辟穀,我真的體驗到內在的松的美好,才知道修行放鬆,也是一門學問。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與圖片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與圖片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