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頗有硬核的戰爭片,是一部有不少淚點、有血有肉的影片。
影片長達2個多小時,但觀片時隨著劇情發展,被內容所吸引,並不覺得時間過得很慢。
該片既有對戰爭全域性及志願軍群體描摹的宏大敘事,也有對區域性的戰鬥及雙方將士個體細節的微觀雕刻,並且注重敵我博弈下的謀略展示。
01 力求準確覆盤戰役籌劃
眾所周知,拍一部戰爭片,就如寫一篇文章,開口越小,越容易出彩。一般戰爭片談的都是一個戰役或者一個戰鬥。因為戰爭越宏大越難駕馭,既費錢費力還未必有票房。
但總得有影片承擔起責任來交待戰爭的全貌,否則給觀眾留下的都是戰爭片段的概念。況且,要展示出抗美援朝精神,沒有相當宏大的戰爭再現,是很難做到的。
在一部影片中,把抗美援朝戰爭全景呈現,難度很大,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電影《跨過鴨綠江》做到了這點。
本片重點寫了從第一次戰役直到第五次戰役的全貌,這五次戰役奠定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走向,正是人們常說的立國之戰的重頭戲。
彭老總和鄧華、解方等志願軍總部將領籌劃第一次戰役,直到第五次戰役的整個過程,脈絡清晰、十分生動。
第二次戰役指揮西線“關門打狗”,指揮東線九兵團長津湖設伏,志司遭遇轟炸;
十分難得的是,片中還再現了一般史書很少提及的第四次戰役中的砥平裡戰役、第五次戰役中的鐵原阻擊戰,這足以說明創作團隊歷史專業的尺度拿捏相當到位。
02 細緻展示英雄主義
本片不僅從戰略戰役全域性作了準確的宏大敘事,同時也注重了從戰術上精細再現戰鬥的細節,彷彿攝影中廣角與特寫的不斷推拉,既讓人對戰爭有理性的獲取,也有感性的衝擊,不會讓人覺得空洞乏味。
戰鬥片段不失感人之處。
如,關於飛虎山戰鬥、龍源裡戰鬥、松骨峰戰鬥,以及38軍“萬歲軍”的由來,刻畫細節可謂酣暢淋漓。
美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在雪地裡一聲槍響,乘直升機而去後,雪白的地面突然冒出汩汩的鮮血,血如泉湧,雪地潛伏的志願軍戰士直至犧牲也未暴露目標,場景不禁讓人心裡如電擊一般,催人淚下。
飛虎山戰士銜石充飢,楊根思抱炸藥包突入敵群,彭老總喊出38軍萬歲……
這些感人的鏡頭,讓人觀片時一次次不由得心靈為之震顫,為之淚目。
片中對志願軍的樂觀主義、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忠誠使命以及國際主義的情懷,有不少的展示,有助於我們對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03 精心描繪雙方的戰爭博弈
戰爭本是軍事實力、謀略和膽識的博弈,然而,過去有的國產戰爭片動輒把敵軍將領寫成弱雞,似乎這樣才能讓觀眾解氣,才能讓親者恨、仇者痛,但實際效果卻相反,難以讓人信服,甚至會讓人有“神劇”之感。
本片則不然,注意站在博弈的視角,展開雙方將領的鬥智鬥勇場面,既有志願軍一方的彭老總、鄧華等善於料敵計勝、多謀善斷的刻畫,也有對敵軍將領謀劃的肯定。片中對多個敵方將領都予以了客觀刻畫。
特別是片中李奇微與麥克阿瑟對話的橋段,展示了李奇微勇於向麥克阿瑟犯顏直諫的名將品格。
李奇微上任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後,雷厲風行地提高美軍士氣,並找出志願軍的後勤補給弱點,適時轉入反攻。
勇於刻畫敵軍的能力素質,這既展示了志願軍的艱辛與勇猛,同時也彰顯了一種文化的自信。
該片對軍史如此準確的紀實再現,在很大程度上有著軍教片的屬性。
當然,作為一部影片也不能求全責備,不可能把影片變成權威的軍史書。
這部片子總的來說是部雅俗共賞的好片子,特別值得軍中朋友以及軍迷朋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