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鬧東京
作者:【清】張慧榜 【民國】張國春 不孝孫張明傑叩首謹錄
此書原一百卷,後遭變故,散佚,痛哉!今為殘篇過錄之,特此說明!
第一卷
開宗明義細述天地人神鬼之事
提綱挈領演談五鼠鬧東京緣由
詩云:
莽莽宇宙星浩瀚,千古故事萬人傳,
世間凡物皆定數,細述其理解通玄;
粵自混沌初開日,奠定天地與山川,
溪流路徑一脈承,風雲氣候變萬千;
三十三天雲衢外,日月星辰渺無限,
五行金木水火土,天地萬物乃始連;
陰陽相兌乾坤轉,二十八宿列旁邊,
東方蒼龍西白虎,北宮玄武南朱雀;
玉皇大帝為至聖,天地人神盡其管,
十洲三島兼五嶽,得道正仙歸其遣;
神仙也非輕易做,縱使天帝不可免,
細緻謹慎心翼翼,切勿妄動凡塵念;
如同風捲枯葉落,一朝心動劫難免,
如今傳說五鼠事,列位看官可聽全?
只因玉帝生介心,氣煞奎狼下塵凡,
從此受盡世間苦,歷竭無數是非難!
投身包家作螟子,大爺恐嚇心不安,
心憶夢兆猶未定,青面獠牙紫光閃;
左手銀錠右手筆,竟自舞到員外前,
夢罷見此妖嬰童,身黑似那烏金炭;
默默無語不則聲,氣宇無處不威嚴,
二嫂見此異心起,太爺面前進饞言;
欲致嬰兒於死地,省得三三分家產,
投之荒郊野陌外,吊睛白額虎救全;
無意磕破堂前額,彎彎一鉤新月懸,
元始天尊親下界,嬰孩前世皆點然;
以手撫摸嬰孩頂,偈語天尊悉數傳,
天尊見其黑如夜,助其開啟智慧(諱)眼,
從此天下冤屈清,魑魅魍魎不敢現;
授罷天尊跨鶴去,尋來兄弟是包山,
大兄聽聞賢妻語,恨煞二弟心甚蹇;
區區一個嬰孩兒,緣何作此惡毒端?
凡事本為天註定,猶如風雷不可轉,
得古今盆陰陽鏡,此等異事且不談!
且說包拯登科後,官拜開封知府院,
英雄豪傑盡相助,澄清多少不白冤!
天子贊其人正直,御賜天地乾坤劍,
上斬皇親下斬民,妖魔鬼怪性命斷!
昭雪狸貓換太子,洗盡五鼠鬧京翻,
因上靈山請老母,身陷蛟穴龍澤潭,
德行感動天上友,星宿半蛟實可贊!
繳龍窟中身被困,惡蛟之計實是慘,
元始眾仙齊下界,金山鎮之萬萬年!
天上人間太平享, 仁宗江山事亨鹹,
黎民百姓口呼歡,人臣天神包青天;
朝斷陽來夜斷陰,龍骨床上神威顯,
至於百年劫滿後,位在奎宮列金仙!
諸位看官, 以上詩句,便是一部《五鼠鬧東京》之主旨緣起所在。至於具體詳情,可待儒生我與你細細敘述、娓娓道來:為何我在此書緣起之時,又無端地加進了“天、地、人、神、鬼”之事?皆因餘之所觀古今所列神話小說之中,迄今為止,尚未有一部典籍,將其全全總結,最多亦不過為泛泛而談是也。故今日在此,趁個機緣,待餘向諸位看官讀者,作個明明白白的交代罷,也算作是了卻我多年的一片心願!
先說“天地”,自古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曰:“天”;氣之重濁下沉者,曰:“地”;原來雖說世間天界萬變萬應,卻也只得一縱一橫:
縱裡看去,便是“宗動天、日天、月天、水天、火天、金天、木天、土天、二十八宿天”,共是九天;
橫裡看去,便是無上天、四人天、切利天、堅首天、持鬘天、常橋天、福生天、福受天、廣來天、大梵天、焚輔天、梵眾天、少光天、光音天、無量光天、少淨天、遍淨天、無量淨天、善見天、善現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無邊空處天、無邊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天、非非想天、色究竟天、須欿摩天、兜率陀天、樂變化天,還有一座“他化自在天”,共是“三十三天”。玉皇大帝所處的那個境地,正是“他化自在天”的天界。
卻說這座天乃是帝釋天尊、悅意夫人、西王母娘娘共同執掌,掌的是誰?乃是古往今來“忠臣孝子”、“義夫節婦”的後果前因。若遇見帝釋天尊同了悅意夫人、西王母娘娘升殿,餘輩便可隱匿在一個僻靜去處,同為瞻仰。只見那:
天宮現彩,寶殿生雲。仙樂悠揚,香菸繚繞。左一行,排一層紫袍銀帶的仙官;右一行,列幾名翠袖霓裳的宮嬪。階下列著是白旄黃鉞,彩節朱幡。金蓋、銀蓋、紫芝蓋,映日飛揚;龍旗、鳳旗、月華旗,隨風招展。雕弓羽箭,飛魚袋畫著飛魚;玉輦金根,馴象官牽著馴象。
飛電馬、追風馬,跨上時電卷風馳;龍驤軍、虎賁軍,用著他龍拿虎跳。一個個,一層層,都齊臻臻靜悄悄地分列兩邊。殿上龍案頭設著文房四寶,旁邊擺著一個硃紅描金架子,架上插著四面硃紅繡旗,旗上分列著“忠、孝、節、義”四個大字。
一時仙樂數聲,畫閣開處,左有金童,右有玉女,手提寶爐,焚著白檀紫降,引了那帝釋天尊、悅意夫人、西王母娘娘出來。那天尊,頭戴攢珠嵌寶冕旋,身穿海晏河清龍袞,足登朱絲履,腰繫白玉裎;那悅意夫人和西王母娘娘,不消說,自然是日月龍鳳襖、山河地理裙了。三位天神,身後皆有一雙日月宮扇,眾嬪妃們相繼簇擁著出來。
(以上文,引自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
由上可見,所謂的“三十三天”,也不過是一處虛無縹緲的所在,故可稱之為:“淨天”。
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始生天地萬物,古人把宇宙萬物,具體劃分為五種性質,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稱其為“五行”。早見《尚書 · 洪範》,箕子與周武王對話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滋潤也;火曰炎上,燃燒也;木曰曲直,彎曲,舒張也;金曰從革,因其成分緻密,善分割也;土爰稼穡,播種收穫也。故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皆有回目也。
五行相生,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之關係;具體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則與相生相反,兩類不同五行屬性事物之間,其關係相互剋制;具體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日月五行,又謂之“七政”;亦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書 · 舜典》載:“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意為天地之運轉、四時迴圈往復之變化、人間之否泰禍福,皆為北斗七星所主宰。《易 · 繫辭》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佔,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
孔子曰:“七政,日月五星各異政。”孔穎達疏曰:“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史記 · 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此中“以齊七政”裴駰集解引鄭玄注同此說。明袁可立《睢陽人物誌序》載:”予謂人從星辰嶽瀆而降,天文失志,則三辰七政之間昧其躔度矣。”
裴駰集解引馬融注《尚書》又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 第三曰命火,謂熒惑也;第四曰煞土,謂鎮星也;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謂歲星也;第七曰剽金,謂太白也,日月五星各異,故曰七政也!”
“二十八星宿”緊列五行之旁邊,為古代天文觀測“日、月、五星”執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由“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二十八星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反,具體如下:
東方稱青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稱玄武: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貐;
西方稱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方稱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張衡《靈憲》詩曰:
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
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且說這“二十八星宿”按順序以角宿為首,軫宿為尾,首尾相接,沿黃赤道帶環天一週,接下來又是角宿,如同一個閉環,無頭無尾。《呂氏春秋》載:“軫與角屬,園道也”,最後軫宿又與角宿相連,組成一個圓道是也。
若每一象的中央一宿執行至“東、南、西、北”四個主方位之上,即“蒼龍之房宿在卯、朱雀之星宿在午、白虎之昴宿在酉、玄武之虛宿在子”,則四宿左右,兩側各成一宿,即房宿西側之亢和東側之尾;星宿西側之鬼和東側之翼、昴宿西側之婁和東側之觜、虛宿西側之牛和東側之室,正處於除“子、午、卯、酉”之外,其餘的八個方位之上,於是又在無形之中,生成 了這等態勢:
虛日鼠在子、牛金牛在醜、尾火虎在寅、房日兔在卯;
亢金龍在辰、翼火蛇在巳、星日馬在午、鬼金羊在未;
觜火猴在申、昴日雞在酉、婁金狗在戌、室火豬在亥;
至此,“十二生肖”之勢又大體形成矣,十二生肖又稱“屬相”,與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種動物構成,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古人將種“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互相搭配,其生肖順序固定不變,“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每一生肖表示一歲,從古至今,十二種動物生肖,被賦以不同象徵意義。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十二生肖”隨歷史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民間信仰觀念,在“婚姻、人生、年運”等之中,每一種生肖都有其豐富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形象哲學,如“婚配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如今,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之象徵。
古人將“黃道”與“赤道”附近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也分別代表一種動物。古代將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屬生肖,故生肖與二十八星宿存在對應關係。
明代大學士王鏊認為,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七曜統之”,成“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子也”之格局。 清代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認為,二十八宿配動物“即前十二屬加一倍者也”,“亢金龍,辰官也,角木蛟附焉。蛟,龍類也”,以十二生肖為基礎,湊齊二十八種星宿動物。該說法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疑,然而二十八星宿配動物之記載,略晚於十二生肖。
古人又以“十大天干”、“十二地支”為記年單位,迴圈往復,以六十年為一“甲子”,如此變更來回,原因即在此處!
“天干”,原指天干地支中的“十個天干”。原始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簡化後的天干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在古代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大天干”;“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大天干”、“十二地支”按其固定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年法”。《辭源》載: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枝”。“天干、地支”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歷法,用來紀年、月、日、時等。在《易經》中,天干對應諸多相關資訊,如“地理方位”,“五臟六腑”等萬物類像。
《三命通會》載:“夫幹猶木之幹,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天上人間,氣象萬千變化,風雲際會,亦是變幻無常,故而老子《道德經》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因和時令,世間又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為應農時,又有“十二月”之分,古代十二個月的雅稱是“春陽、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吉月、雪月、冰月”。月份來源,傳說源自於《山海經》中的《常羲生月》;據《山海經》記載:帝俊有兩位妻子,羲和與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故常羲亦被稱為“月母”。
更有細緻劃分者,根據太陽在黃道上執行,透過不同的節氣點,太陽位置與白晝日照時間長短不盡相同,因而太陽給地面提供光熱程度與時間長短各不一致,製成“廿四節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卻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詩曰: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早在春秋時期,《尚書》之中,就已經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作《淮南子》一書裡,即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中國古代用農曆記時,用陽曆劃分“春、夏、秋、冬”及二十四節氣。此類記法,亙古至今,向來頗為流傳,遵之從之,可以不違農時;餘在此所以記之,不過是寫那天地間一年四季氣候際變而已,非為其它,諸位看官可審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