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一嘆》
湘江觀浪火燒天,
落盡桂花人未眠。
萬箭歸心留走肉,
猶能一嘆一悽然。
注:這首詩寫在離家千里之外的三湘大地,且離家已有些時日。
湘江觀浪火燒天,落盡桂花人未眠
首句說的是作者初入三湘大地的時候還是三十六、七度的高溫,記得當時天氣真熱,大地就跟火烤的一樣,比喻成“火燒天”感覺很恰當。
次句說作者在異鄉經歷過桂花飄香,可直到桂花都落盡了,作者依然羈留異鄉,夙夜難眠。首句和次句一熱一涼,連在一起對比看,可知作者羈留他鄉的時間已然不短。
萬箭歸心留走肉,猶能一嘆一悽然
詩一共短短的四句話,極其濃縮和精練,但實際經歷的事情卻是千頭萬緒,一言難盡。心理歷程也是跌宕起伏,難免會有觸動敏感心絃的時刻。
在某時刻受到觸動,作者感受歸心似箭,感受萬箭穿愁心,似乎心已去而只留走肉一般。“歸心”這裡是雙關,既是“思歸之心”,也有“萬箭穿心”之意。
最後一句“猶能一嘆一悽然”表達的是即使心已穿,只剩沒有靈魂的走肉,也能“一嘆一悽然”,可見“悽然”之深。三、四句形成強烈對比,情真意切,可以細細品味一下。
看完解讀再回去讀這首詩,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為什麼寫這首詩?答案是:大丈夫縱然志在四方,但“無情未必真豪傑,多情豈非大丈夫”,有真情實感就抒發一番,然後繼續上路。
再分享一下我平時寫詩的心得體會,不知道有沒有感同身受、志同道合者。
關於寫詩的頻次,我知道有些人強迫自己每天寫一首詩,甚至一天寫好幾首,也有些人可能固定一週寫一首。但我沒有固定的頻次,隨緣,有靈感了就寫,沒有靈感哪怕時間再長也不強迫自己去寫。
為什麼?這是由我寫詩的特點決定的。因為我寫詩從不先擬定主題或題目,而是什麼時候突然有詩句蹦到腦海中,什麼時候再寫,所以總是先有某句,後有全詩,最後再有題目。
比如這首《千里一嘆》就是我在感慨離家日久時,突然有“萬箭歸心留走肉,猶能一嘆一悽然”蹦到我腦海中,我馬上記到手機記事本上,然後再慢慢補成一整首詩。當然蹦到腦海中的詩句不可能一字不改,只是後來調整成這個樣子。
再比如前幾個月,我有次坐地鐵,閉著眼睛感慨煙火生活煩瑣真多,幸虧還有詩,否則生活該是多麼的苦悶!這時突然有句“煙火一生詩意平”蹦到腦海中,然後我補成一句詩。
我認為這樣挺好的,能夠避免無病呻吟,避免為賦新詞強說愁,避免強迫自己寫。
那有沒有整首詩都蹦到腦海中的情況?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是李白。
總之,我寫詩都是表達真情實感,都是有詩句蹦到腦海時再寫,所以就沒有固定的頻次,有時候可能十幾天都寫不出一首詩。我以後還會繼續堅持這麼做,不會強迫自己非要寫某個主題的詩,當然就更不可能和別人鬥詩。
朋友們,針對這首小詩,針對我分享的寫詩心得體會有何高見?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