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林則徐的好友魏源在其所著的《聖武記》中講述了清王朝興起之後入關消滅農民軍、平定三藩、征服蒙古、平定準噶爾、平定回疆、統一西藏、改土歸流、鎮壓苗瑤起事、掃除南明勢力、平定臺灣等事,從而基本上完整勾勒了清代前期的整個版圖形成過程。清朝自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汗國以及大小和卓叛亂後版圖就已擴張到最大化:最東部遠到庫頁島、最西部遠到帕米爾高原、最北部遠到外興安嶺、最南部遠到曾母暗沙。這時清王朝的疆域總面積高達1316萬平方公里。
在清代之前還沒哪個王朝能完完全全同時控制今天中國版圖之內的所有領土:漢唐時期開拓了西域,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國卻不在其控制之下;明代治理東北、西藏,卻又失之西域。清代對新疆、西藏等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比起漢唐時期的羈縻制度已變得更為穩固: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臺灣等邊疆地區終於第一次完完全全被置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控制之下。清王朝實際上是一個涵蓋漢、滿、蒙、回、藏等多族系的多元一統帝國。
乾隆年間清朝的領土面積已達到了巔峰值,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朝開始對外割地賠款。1840年6月由48艘艦船和四千餘名官兵組成的英國遠征軍從印度侵入了中國廣東海面。長期以來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在武器裝備、軍事技能上早已落後於時代。幾千人的英國遠征軍在中國海岸線上如入無人之境一般從廣州一路北上打到了天津。清政府在京師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只好派琦善去和英國人談判。這時的英國已於1841年1月26日強佔了香港島。
因此英方的談判條件之一就是中方要承認英國佔領香港的既成事實。被英國人嚇怕了的琦善在與英方在廣東一個叫穿鼻的地方達成了《穿鼻草約》。《穿鼻草約》的內容之一就是清政府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穿鼻草約》畢竟只是琦善與英國人達成的草約,至於這份條約能否生效還得報請朝廷批准才行。當道光皇帝看到《穿鼻草約》有關於割地的條款時很是犯難:之前康、雍、乾歷代先帝一直在開疆拓土,到了自己這兒就開始割地賠款實在是有損皇威。
道光皇帝這邊覺得太丟人了。那邊英國政府同樣也對條約內容不滿,因為他們覺得在廣東這邊和中方談判的英國代表索要的利益還不夠。既然兩邊都覺得不滿,那就只有接著繼續打了。英軍再次從廣州出發打到了南京城下終於令清政府服了軟。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份條約把面積78.1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正式割讓給了英國。
如今中國東北三省中只有遼寧省是靠海的。然而遼東半島西部所濱臨的渤海是我國的內海——完全被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三省一市環抱;遼東半島東部的黃海也被我國領土和朝鮮半島環抱。遼寧省從地理格局上看是沒有可以直接出入太平洋的外海港口的,而東三省中的吉林和黑龍江更是完全不靠海,因此目前我國東三省是沒外海出海口的。然而歷史上吉林、黑龍江兩省曾有過直接面向太平洋的外海出海口。
如今吉林省最東端的琿春防川距圖們江入海口僅10公里左右,在這裡甚至都能看到海,然而卻只能望海興嘆。吉林因此成為我國唯一能望見海卻沒出海口的省份,然而曾幾何時吉林卻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如今西北太平洋北起為庫頁島、北海道,西抵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東到日本列島,南達朝鮮半島南端的這片海域被稱為日本海。日本海可不是日本的海,正如印度洋並非屬於印度的大洋。事實上在中國古籍中這片海域被稱為鯨海,朝鮮與韓國則至今仍稱這片海域為“朝鮮東海”。
如今日本海處於日、俄、朝、韓四國環抱之中,然而歷史上我國也曾是日本海沿岸國家:至少在唐代中國就已在日本海沿岸設定有黑水都督府和渤海都督府。自唐以後遼、金、元均擁有一部分日本海沿岸領土。明代的奴兒干都司、清代的吉林將軍轄區也承襲了唐、遼、金、元對這部分日本海沿岸領土的管轄。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清朝行政區劃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吉林和黑龍江都有出海口。當時清政府將東北作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圈禁起來禁止中原百姓向東北遷徙。
同時東北在行政區劃上並沒設立和內地一樣建制的行省,而是設有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的清朝行政區劃圖上我們可以清晰到看到圖中右上角的吉林將軍轄區是濱臨日本海的,當然這時的吉林將軍轄區和今天的吉林省的範圍並不一致:今天吉林省西部地區在當時隸屬於內蒙古,與此同時當時的吉林將軍轄區一直向北延伸到今天黑龍江和俄羅斯境內。當時的吉林將軍轄區不僅擁有陸地濱海領土,還擁有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的庫頁島。
這已不單純只是擁有日本海出海口了,事實上是扼守出入日本海的北方門戶。如果這一狀態維持至今,那麼無疑對我們今天的東北振興戰略是極為有利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擁有良好的外海出海口對一個地區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紐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直布羅陀、橫濱、新加坡、香港、深圳、上海、廣州等地最初都是憑藉相對優良的港口優勢得以發展起來的。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以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後歷代俄國政府的一貫圖謀。
鴉片戰爭之後沙俄更是加緊了侵略黑龍江的活動。1849年至1853年沙俄海軍軍官涅維爾斯科依帶領武裝人員侵入黑龍江下游建立侵略據點。隨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指揮大批俄軍闖入黑龍江對中上游北岸和下游兩岸實行軍事佔領。1856年10月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得知這一訊息的沙俄隨即對清政府的黑龍江將軍奕山進行威逼利誘。1858年5月28日奕山與沙俄的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把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了沙俄,同時還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在與英國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中割讓面積11.1平方公里的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今天的南九龍半島)。沙俄方面以調停中國與英法聯軍的衝突為由再次對清政府進行威逼利誘,從而迫使清政府於1860年11月14日與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至此中國失去了第一大島庫頁島以及在日本海沿岸的全部領土,從而喪失了北太平洋的出海口戰略優勢地位,同時還失去了大面積的農業生產黑土地和森林地。1864年10月7日沙俄又迫使清政府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領土。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侵略軍在英、俄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援下入侵中國新疆。1870年阿古柏又越過天山攻陷北疆的烏魯木齊以及吐魯番盆地等地。
到1871年底為止迪化、瑪納斯、鄯善先後被阿古柏攻克。趁火打劫的沙皇俄國在1871年7月4日佔領了伊犁地區。1878年1月2日左宗棠指揮的西征大軍攻克了阿古柏政權在新疆的最後據點和闐。儘管阿古柏政權已然覆滅,然而這時新疆全境並未完全收復——此時伊犁地區仍被沙皇俄國所佔據。1881年2月24日清政府與沙皇俄國簽訂《伊犁條約》。中國因此得以成功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領土,但仍割讓了塔城東北和伊犁、喀什噶爾以西約7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和1881年的《伊犁條約》使沙俄得以侵佔中國西北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事實上後來俄軍還進一步越過不平等條約規定的國界線進一步蠶食中國領土。清政府被英、俄等列強侵略的現實竟令彈丸小國葡萄牙也起了覬覦之心:儘管葡萄牙人從1553年起就已竊居澳門,但那時葡萄牙人在澳門只有居住權,而澳門主權一直屬於中國,直到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的《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透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後又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後來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下遼東半島未被割讓,但清政府又為此多支付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馬關條約》後日本對中國臺灣實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臺灣才得以迴歸祖國。臺灣地區的丟失使得通往南海的海路被阻隔。中國因此喪失了通往太平洋的出路,從而被周邊國家限制在第一島鏈。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初三李鴻章與英使竇納樂訂立了《中英滇緬境界及通商修正條約》(又稱《中英續議緬甸條約》、《西江通商條約》、《滇緬重定界約專條》)。該條約不僅承認原屬中國藩屬國的緬甸成為英屬殖民地,而且在與英屬緬甸劃界的過程中將部分原屬中國的漢族、佤族、克欽族聚居地區劃入英屬緬甸。1898年6月9日清政府和英國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使英國得以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附近262個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