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說觀史
編輯|紀說觀史
江蘇省一次道路施工,意外牽扯出5000多座“寶寶墩”,3000多年先民們的創造,竟讓後來的日本、韓國學走了?如此大規模的墓葬究竟是怎麼建造出來的?
前言
2016年12月,江蘇省因為要設立265省道,常州市金壇區是一處必經地。施工隊也不敢怠慢,緊鑼密鼓地進行的發掘。
工程師發現在他們的施工途經上,有數十個大小不一的山丘,在平原上顯得很突兀、矮的只有兩三米高,大的可以達到十米,而土丘的直徑也大相徑庭,有的十米寬,有的則能達到三十米。
施工人員雖然感到疑惑,但當地人卻一點也不感覺奇怪,他們把這些土丘叫做“寶寶墩”,他們自打記事起這些土丘好像就在這裡了,傳言土丘下還藏著稀世珍寶。
江蘇省文物部門知道所有的訊息都不會空穴來風,在開會商討過後,他們很快就組建了一支考古發掘隊,對土丘下進行勘測。拍照、勘測、取樣,勘探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
經過勘察,他們確定了施工道路旁一共有20個土丘,由於數量眾多,考古隊決定以土丘所在的村莊名,再加上序號來命名。準備工作已經完成,接下來就該確定土丘下是否有遺蹟了。
2017年6月14日,專家在對井頭村4號墩進行勘測時,在泥土中他們發現了白色的泥灰,往往白色淤泥夾雜黃褐色土塊的,便是典型的熟土,熟土就是指有人為擾動痕跡的土壤。
果然不出專家所料,這些土丘就是一個個由人工修建而成的。但會是什麼人在平地上修建這麼大的土丘呢?
為了能儘快解開謎團,同時也不耽誤施工的程序,他們立刻展開了考古發掘工作。但這種土丘發掘起來著實有些棘手,它不像以往的遺址或者古墓,因此專家們想到一個方案,他們把整個土墩劃分為四個探方,以便考古人員劃分底層和分析各類遺蹟現象。
這種方法很巧妙,既能迅速開發土丘,同時還能保留土層的橫剖面,便於專家做土層的分析。
土層中有著大量紅白相間的土層組成,這種現象在古墓遺址中經常發現,這讓專家猜測土丘很有可能就是封土,土丘的規模佔據周邊的數公里,再加上數量足足有20個,它們很有可能就是某一個家族的墓葬群。
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2017年7月3日,考古隊在井頭村3號墩中發現了大量集中的陶器,往往古墓中出土的陶器都是極為稀少的,出現這麼的陶器很有可能表面這是一場大型的祭祀活動。
在3號墩中,還分佈著大量的紅色和黑色的土塊,黑色的應該是柴火留下的痕跡,紅色的則是高溫烘烤過的紅燒土。這種行為被專家稱為“燎祭”,是一種古老的祭天儀式。能夠想象千百年前,一群古人在此歡聲笑語,舉行著重大的祭天儀式。
根據出土的陶器,專家終於確定了土丘的年代,這些土丘並不是一個年代建造的,最早的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但有個疑問是,考古界有一個共識,在西周時期並沒有使用封土的習俗,如果真的能證明這些土丘來自西周,那麼將推翻考古界一個永恆的定律。
2017年8月12日,專家終於在井頭村1號墩中,發現了他們預想中的墓葬。墓室中屍骨雖然早已腐爛,但墓穴卻依舊保留著一些棺槨的痕跡,在棺槨下還存在著大量的石塊,專家認為這很有可能就是屍骨所擁有的的石床。隨後的發掘中,土丘中也陸陸續續出土了大量的墓穴,這更加印證了專家的猜想,這些土丘可能就是2500年到3000年前的墓葬。
這讓專家想到了一個江南地區獨有的葬俗——土墩墓,土墩墓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出地表之上進行埋葬,他出現的年代一般是商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主要分佈在長江以南地區,出土的文物以及墓葬時間都對上了,金壇出土的土丘就是一座座土墩墓!
這讓專家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金壇發現的20座土墩墓應該遠遠不止如此,在古代應該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家族墓葬群,只不過經歷千百年來的時間洗禮,在再加上土地開墾等等因素,才導致了現存的土墩墓只有20座。
其次就是,墓室中發現了大量的白蟻窩,他們對土墩墓危害極大,讓考古工作難上加難。
出土關鍵文物
2018年7月28日,專家在九角墩古墓中發現了一尊青銅鼎,這件青銅鼎的出土,讓專家對墓主身份有了一個新的推測,青銅鼎的直徑只有20釐米,但這種鼎有著很明顯的朝代痕跡,鼎是國之重器,這種是江南地區獨有的鼎,或者可以說這是吳國或者是越國的產物,它被專家稱為“越式鼎”。
這尊鼎依舊儲存著出土的模樣,它的腹部往往很淺,邊緣比較薄,兩側有老虎的形狀做的裝飾,被稱為“虎耳”,底部由三條腿支撐。越式鼎的製作工藝十分高,這也證明了江南地區的青銅鑄造工藝在2500多年前已經基本成熟。
在金壇地區其他的土墩墓中,專家也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不僅數量巨大,而且製作工藝也相當精美。這些青銅器有著很明顯的吳越兩國風格。所以它們也被考古界學者稱為,沒有江南的土墩墓,就沒人知道南方的青銅文化。
他們對江南地區整體統計後發現,僅在鎮江以及南京周邊,發現的土墩墓就遠超5000多座,整個江南地帶土墩墓的數量可達萬座,規模巨大讓人震驚。
如此規模的墓葬,為何在春秋戰國後就突然消失呢?取而代之的是豎穴土坑墓,這個問題可能還需要繼續發掘才能揭開答案。
2018年8月,考古專家在井頭村4號墩上,發現了一些綠松石的飾品。這些2000多年前的綠松石材質已經疏鬆,一共發現了四塊,這種飾品旁邊有一處缺口,被專家稱為“綠松石玦”,用意就是現代人使用的耳環。
井頭村1號墩也發現了許多陶瓷碗,相對於碗,專家更在意碗裡泥土的樣本,他們會將陶器和泥土一同送往實驗室進行化驗,在這種泥土中,不僅會發現食物的遺存,還可能發現穀物或者是瓜果一類作物的種子,這些發現可以幫助專家更好的瞭解古代人們的食譜。
2018年7月15日,在井頭村5號墩中,考古人員在清理這一些普普通通的陶罐,看似平淡無奇的表面,其實裡面大有乾坤,裡面放著來自2000年前的食物。
文物現在就放在茅山腳下的先昊文化博物館,外棺普通的陶罐中,放著2000多年前的野鴨蛋。這些鴨蛋經歷了2000多年時間洗禮,蛋殼卻依舊完整,只不過的是,裡面的蛋清蛋黃早已化為塵土。先民們會將新鮮的食物放入陶罐中,然後再作為祭品奉獻給他們的祖先。
2018年7月24日,在井頭村1號墩,專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棺槨痕跡。清理的棺槨便是船形棺,所謂的船形棺是指類似於獨木舟的葬具,整體是由一顆整木做成。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看不見船形棺的模樣,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以往的考古發現來展示船形棺的模樣。
在江蘇省興化市的蔣莊遺址,就曾發現過許多儲存完整的船形棺,裡面最有代表的就是158號,長度大約2米,寬度大概1米,這是目前為止發現最大的船形棺。
158號船形棺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拼接痕跡,整座棺槨都是一整顆原木建造的。船形棺一般出現在離水比較近的區域,先民們靠江河湖海生存,死後便以這種獨木舟的形式進行下葬。
結合出土的鴨蛋和船形棺,專家推斷古代的金壇一定是個水草豐美的地段,也是正因如此,金壇的這群先民們,才能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來建造屬於自己的規模宏大的墓葬。由此也可以猜想到2500多年前,吳越兩國必定有著強大的國力,水美地肥的江南,大大提高了吳越兩國的生產力、以至於後來吳國可以北上爭霸,可以說和生產力有直接的關聯。
這時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吳越國國力即使再強,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他們是怎麼以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建造了這麼龐大的墓葬群的?而且江南地區雨季頻繁,這麼多年,他是怎麼做到屹立不倒的?
解開答案
這一點,專家在橫剖面上找到了答案,橫剖面上有著大量的魚鱗狀結構,魚鱗狀就是“草包泥”的遺存。這個草包泥就是用草來包裹著一團泥土,然後做成一個個的土團,用來堆砌土墩墓。他的作用就像如今的混泥土中的鋼筋,在土塊中起到加固的作用。現代其實也使用過這種方式,例如偏遠農村中,已經被人遺棄的泥土房。
而且土墩墓並不是一次性修建完成的,根據專家們提供的出土文物,他們還原了土墩墓修建的全過程。
首先他們會在平整的土地上修建一個土墩,在土墩正上方的中心埋葬第一個墓穴,而且還會在墓穴上進行祭祀活動,活動過後這座墓葬就永久的封存。其餘的家族成員則以中心墓穴,呈心形分佈,以此埋葬在第一位墓主的周圍,由於埋葬的人數越來越多,土墩也就越來越高大。
8月初,考古人員用石灰將草包泥的痕跡標記出來後,草包泥的痕跡呈現放射狀。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個韓國墳丘墓、日本古墳的構築方式如出一轍。
韓國墳丘墓用的是石塊代替,堆築的方式也呈現放射狀。中國土墩墓消失後的三百年,韓國就出現了墳丘墓,這中間的時間差異,恰好就是土墩墓需要傳播的時間。
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專家們發現土墩墓的葬俗主要往北方進行了遷移,經由江蘇抵達山東,接著就沿著山東繞到了韓國,還有日本,形成了一個環黃海的文化圈。
這個發現,解開了江南土墩墓突然消失的謎團。
結語
江南土墩墓的考古行為還沒有結束,還會有更過的歷史被重新發現。土墩墓的出現,直接證明了中國在東亞地區的巨大影響力。
在土墩墓的考古中,我們看到了遠古的喪葬文化,古人們對於宗教的重視,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