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關將近,各類大型活動扎堆舉辦已經不足為奇,但是疫情防控的常規化使得許多傳統線下活動不得不延期或者改為線上。
5G 技術的應用落地和數字化轉型的提速,使得人們在使用穩定、高效的線上會議的同時,對更復雜的場景、更沉浸式的體驗和更多元化的溝通方式有了更強的需求,這驅動著許多企業開始探索更多樣的遠端互聯互通玩法。
在這之中,網易伏羲全新發布的沉浸式活動系統“瑤臺”,無疑是這場探索中的先驅者。
伏羲“瑤臺”透過大型的虛擬場景,幫助企業級使用者解決傳統視訊會議無法滿足的多場景、多互動和重體驗的訴求,比如網易雲音樂掛牌敲鐘儀式、2021網易未來大會,均採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以網易雲音樂上市“雲敲鑼”為例,2000 年 29 歲的丁磊和 2021 年 50 歲的丁磊,以及現實中的丁磊,三個人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同步敲響了上市鑼。
( 網易雲音樂“雲敲鑼”儀式)
“雲敲鐘”本身是線上活動的一種形式,其他如國際學術會議、簽約儀式、線上展會、招聘會、新產品釋出會、品牌推介會、公司年會、頒獎儀式、圓桌會議、校園宣講會等。
而對於“雲敲鐘”這類沉浸式線上活動,如果要做到接近於線下的體驗感,需要做好兩方面的準備工作,一方面是場景的搭建,另一方面則是實時互動體驗。”
簡單易用,還原真實場景
相較於傳統的線下活動在場景搭建方面的高成本、長時間、多人力投入,“瑤臺”則顯得更加輕量化和可複製。當活動建立完成之後,活動主辦方即可自由選擇會議的陳設廣告配置,比如會議、活動的活動場地冠名,虛擬場地內的廣告展板內容,虛擬場地切換時的載入廣告,場地內演講大螢幕,對外開放報名的活動主頁等,同時“瑤臺”還支援後臺自主管理會議,自行新增活動會議主持人、講師以及定向邀約觀眾,活動結束後也可以檢視活動會議資料情況等。
( “瑤臺”後臺管理系統)
另外,考慮到線上活動觀眾相對分散,所使用的終端機型參差不齊,伏羲“瑤臺”透過其雲遊戲解決方案,將整個“瑤臺”場景的執行放在雲端,免除了傳統平臺對終端裝置的軟體、硬體等能力要求的限制,使用者只需透過網頁登入即可體驗高畫質、穩定的各類活動場景。
( “瑤臺”活動登入介面)
同時為了保障使用者享受穩定、超低延時的實時互動體驗,“瑤臺”內的音影片傳輸基於網易雲信自研的大規模分散式傳輸網路 WE-CAN ,從而保證端到端延時在 200 ms 以內,極大提高了端到端的傳輸質量。
( WE-CAN 全球智慧路由網路分層圖)
目前, WE-CAN 已在印度、中東、歐洲、北美、北非等全球 200+主要地區實現節點部署。
“可靠穩定,實時互動有保障
“瑤臺”相較於傳統的視訊會議,它的優點在於能夠讓使用者最大程度獲得近似於線下會議的沉浸體驗感,特別是講師與觀眾、觀眾與觀眾在會議中的實時互動。
在這方面,伏羲“瑤臺”透過整合網易雲信的音影片和螢幕共享技術能力,為現場講師與觀眾提供發言、分享、直播、互動等能力保障。
( “瑤臺”螢幕共享功能介紹)
在講師演講中,講師角色的虛擬人只需要在“瑤臺”中共享螢幕,即可將檔案、資料、網頁、PPT 等分享內容實時投射到現場的會議大屏當中進行演講,開啟表情遷移後,講師還可以將真人表情實時遷移到虛擬角色上。同時,網易雲信透過對共享螢幕內容的高精度識別與 AI 演算法最佳化,從而保障所有觀眾觀看實時、穩定、清晰的現場分享。
(網易未來大會“瑤臺”現場)
另外在一些需要線下線上高同步進行的儀式、慶典等場景,“瑤臺”現場大屏支援遠端直播推流,使用者只需要將影片地址推流到“瑤臺”中,一人操作虛擬人在“瑤臺”中同步相應的動作即可。
線下會議另外一個較為明顯的訴求則是私聊和群聊的訴求,網易雲信為伏羲“瑤臺”提供了基於 IM 技術的聊天室功能,觀眾只需要互相點選頭像即可實現 1v1 私聊。多人聊天可以透過約定在特定場景,比如同坐沙發、同站廣告牌等場景即可加入群聊。
( “瑤臺”影片聊天演示)
在整個會議場景中,為了保證演講者與觀眾之間互動質量,網易雲信自研的 AI 音影片引擎,支援單、雙聲道,音訊取樣率 16 kHz - 48 kHz,位元速率最高支援 128 kbps 立體聲高畫質音質,以及網易雲信自研的空間音效。
同時,為了避免通話中可能存在的噪音問題,網易雲信透過自研的音訊 3A 演算法處理和 AI 音訊降噪演算法,幫助使用者消除通話中的回聲和嘯叫,並對嘈雜人聲、鍵盤聲等非穩態噪聲進行定向降噪,從而保障“瑤臺”使用者享受純淨的通話與互動體驗。
“是機會,更是未來
當前來看,儘管瑤臺像是接近“元宇宙”的一種雛形,但就像網易伏羲聯席負責人李仁杰強調的,“元宇宙最有用的價值應該是真實世界的有益補償,能夠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一定要用虛擬世界為真實世界服務,包括但不限於教育元宇宙、工業元宇宙和文化元宇宙等等。”
而隨著技術的持續更迭,網易雲信將與“瑤臺”一同探索更多玩法的創新,將現實與虛擬結合,將遠端與現場結合,同時不斷去適配更多的終端產品,從而滿足使用者對多元化終端的需求,打造隨時隨地的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