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堪稱“百師大戰”,國民黨第五戰區、第九戰區總計投入了109個師約100萬兵力,日軍也投入了9個半師團又5個支隊約30萬兵力,整個會戰持續了四個半月。
按目前流傳較廣的說法,武漢會戰殲滅日軍約10萬人,國民黨軍隊自身損失約30萬人,雙方戰損比為1:3。
而此前的淞滬會戰,日軍損失約5萬人,國民黨軍損失25萬人左右,雙方交換比為1:5。從某種意義上說,武漢會戰比淞滬會戰打得相對要好一些。
但日軍發表的武漢會戰統計資料,第十一軍戰損約2.2萬人,第二軍約1萬人,再算上海軍及陸軍航空兵的傷亡,日軍總損失在3.55萬左右。
與日軍公佈的傷亡數字過分保守相比,國民黨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歷次戰鬥詳報彙總得出的殲滅日軍數量就太過樂觀了,他們得出的殲敵數字為25.6萬人,幾乎與日軍投入武漢會戰的全部兵力持平,這顯然不太可能。
那麼,如今比較通行的武漢會戰“殲滅十萬日軍”的說法版本,到底源自哪裡呢?
翻遍有關武漢會戰的眾多原始資料,這個出處還被我找到了。原來這個說法出自武漢會戰之後第五戰區和第九戰區分別向武漢軍委會上報的“斃傷日軍概述密電”,二者相加,殲滅日軍數量就剛好在10萬人左右。
1938年11月8日,陳誠向駐在漢口的蔣氏發出“鴻”密電,彙報“第九戰區斃傷日軍概數”,密電中說整個武漢會戰期間第九戰區總計殲敵5.9萬人,連同陸戰隊及新增部隊敵之死傷,“總數約在六萬以上”。
而早在1938年10月9日,也即武漢會戰尾聲階段,李宗仁向駐在武昌的蔣氏發出“朗”密電,報告“第五戰區斃傷日軍概數”,說“第五戰區三大兵團合計殲滅日軍3.2萬人”。
你看,這麼一來就是簡單的小學數學問題了,第九戰區殲敵6萬餘人加上第五戰區殲敵3.2萬人,基本就是整個武漢會戰殲敵數字了,也就是通常所說的10萬人左右。
不過呢,看陳誠的具體演算法,好像又有點“我以為”的意思,他的推算依據是俘敵檔案、俘敵口供及九戰區各部隊之報告。具體如下:
日軍101師團原有1.9萬人,在星子補充了7000人,全師團合計2.6萬人,傷亡約1.7萬人;日軍106師團也至少補充了一次,截至10月14日已傷亡過半,後又在閔家鋪、面前山、河家山諸役又損失3000餘人,因此總損失亦有1.7萬人。
日軍第9師團以死傷二分之一計,約為1.3萬人;波田支隊補充後為1.3萬人,其每次作戰都首先強行登陸,“死傷必多,以三分之二算計,約9000人”。
陳誠還推測認為,從華北調來參加武漢會戰的日軍第27師團,在麒麟峰一役中其宮崎聯隊死傷殆盡,約有5000人。
以上就是陳誠所謂殲滅日軍5.9萬人的具體由來了,算上陸戰隊及新增部隊損失,總計超過了6萬人。
第九戰區的演算法,雖然有點自以為是,但好歹還算條理清晰,相較之下第五戰區的演算法把我搞糊塗了。
按第五戰區的密電匯報,其右翼兵團在潛太之戰中殲滅日軍第2、3、6等師團6000餘人,黃廣之戰殲滅日軍第6師團及第3旅團5000餘人,廣濟界嶺之戰殲滅第6師團4000餘人,又在田家鎮殲滅日軍5000餘人,合計殲敵2萬左右。
左翼兵團合計殲滅日軍第10、13、16等師團19250人。中央兵團方面雖有單獨列出,但殲敵數量一欄為空,只是打了個問號。
但第五戰區在報告中還說,“第五戰區右翼兵團、中央兵團、左翼兵團合計共殲敵32226人”,這個總結我就看不懂了,按報告中資料,僅右翼、左翼兩個兵團殲敵數量就將近4萬人,算上中央兵團怎麼反而才32226人?到底哪裡搞錯了?
總體來說,第五、第九兩大戰區總結報告的在武漢會戰殲敵10萬的說法,看起來問題似乎不少。但日軍自己公佈的損失不到4萬人,應該問題更大,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