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發表了一篇探討旅行社去中間化的文章《旅行社中間商(供應商)重要嗎?縮減中間商(供應商)是否可以?》,有讀者提到了,現在也出現了去地接社的情況,就此我也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先來總結一下傳統地接社的生存空間是什麼?
資源集採型:前面的文章我們提到過,部分目的地旅遊資源,如想拿到有優勢的採購價格,就需要事先批次集採;如某景區門票原價198元,團隊折扣價168元,如果提前包銷10000張門票則景區門票可降為98元,這個優勢就很明顯了,地接社既可以按168元直接報價給組團社,也可以以低於168元報價,這些都有利潤空間。當然除了門票,在住宿、旅遊交通、餐飲上也有類似情況。
政府獎勵型:旅遊同行都知道,很多旅遊目的地都有和文旅相關的政府獎勵政策,但這些獎勵政策一般都是有門檻的,一是針對當地註冊的旅行社,二是對接待人數有要求,作為組團社或供應商,這兩點顯然很難達到要求,而作為專門從事地接業務的旅行社就有了生存空間,即使所有資源平價銷售給組團社,年底去拿政府獎勵也是不錯的選擇。
“天坑團”:眾所周知,挖下的坑能不能填上主要是看導遊的水平,其次現在的很多“可操作”的地方也限制了合作物件,如果你不是一個很有“量”的旅行社,人家都是不合作的,當然如果你不是很有“量”,也自然養不住這些地接導遊,如果用“野導”,又很難把控團隊服務質量,所以這樣的團,組團社是繞不過地接社的,組團社也不願意去“對賭”,所以這也是地接社存在的一個價值。
當然除去前面說的三種情況外,地接社也因其他原因存在,例如:安全責任、地域情況等,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那麼為什麼組團社要跨過地接社進行目的地資源直採呢?
不是因為地接社賺取了多少差價,而是傳統地接社的產品很難滿足旅遊者的需求,組團社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不得已選擇直採資源,其核心問題,還是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旅遊者。
自媒體時代的今天,旅遊者的需求變動越來越多元化,很多非常規的旅遊目的地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但是大多數地接社卻還在傳統的“套路”當中出不來,加上疫情下大量的旅遊從業人員轉行,很多計調又是新手,經驗也不豐富,讓業務更難做了。
小編今年就遇到這麼一個情況,一個團隊去江西,首先選擇諮詢的是本地供應商,但是供應商“千篇一律”的方案實在“難以入目”,根本滿足不了旅遊者的要求,無奈之下,只能去尋找地接社,雖然產品有所改變,但依然無法滿足旅遊者需求,作為組團社在這個業務本身就少的可憐的時代難道要放棄客戶嗎?所以最後只能派出工作組,前往目的地,一一落實資源,最終保證團隊順利出行,得到客戶認可。
其實,任何一家組團社跨過供應商、地接社去直採都不是本意,從“人效比”來看,這樣的付出也確實很大,如果不是團隊的利潤可以滿足、客戶很重要,誰又會去丟了西瓜,去撿芝麻呢?
當然,對於攜程、途牛、驢媽媽、同程這些全球性的旅行社,繞過供應商、地接社直採的情況,就又不一樣了,這也是他們“落地”的一方面原因吧。
得“資源”者得天下,但是旅遊“資源”是有區域性的,原本平衡的利益鏈條,如果讓供應商、地接社束縛了組團社,組團社可以在部分產品線路上完全撇開中間商直接採購,或者至少撇開一部分中間商採購。作為供應商、地接社,如何平衡自身利益,從“服務”角度考慮,會解決很多問題!
星說旅遊,一個“披掛上陣”的“旅遊人”。
新冠疫情集中暴發,對旅遊的衝擊前所未有,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從業人員大量流失,一批人走了,一批人還堅持著,對於幹旅遊的人來說,旅行社更像是人生中一個服役的戰場!對工作,我一直不曾放棄,寫點什麼,也許只是證明我還在!
內容僅為個人見解,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期待各位讀者和專家批評指正。
本文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