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養成的習慣,每週出去打卡拍照好像已經成了生活中像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的動作。算了一下日子,自從杭州疫情爆發以來,因為黃碼被公共交通限制出行,中斷了一週,心裡著實癢癢(其實也不是拍的多好,就是單純的想拍拍)。早上醒來看看外面的天氣:陽光溫柔,天空蔚藍,迎面無風,掐指一算,嗯,是個出門撒歡的好日子,可惜少了個模特……
自從來了杭州,已經不記得打卡了多少個景點,翻一翻之前拍的照片,當時看起來還不錯並且為之沾沾自喜的照片,現在看來已經沒了太多的感覺(哎,我果然是個喜新厭舊的男人啊),但是依然保留了下來。雖然以後不會經常的翻出來看一看,因為是自己拍的,不管醜美,總歸是不捨的刪的,大機率會在多年以後吐槽一句:這確定是我拍的?(不行,我可不承認,哈哈)
但凡是跟藝術相關的工作或者行為,比如繪畫,攝影,音樂以及書法等等,都離不開一句話“技術決定下限,審美決定上限”。一直以來對這句話都奉為圭臬,以前覺得是有道理的,但是今天翻看照片時突然想到“美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有什麼標準呢?怎麼才算美,怎麼才算好的作品呢?每個藝術領域都有眾多的流派,並且有那麼幾個領軍人物,真的是神仙打架,小輩湊湊熱鬧。
可是原諒我這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拍手,實在是不敢隨便妄言什麼是美,只是不得不承認有些作品自己確實是欣賞不來的,比如說:荒木經惟,再比如畢加索,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裡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們的作品對於一些人來說也具有非常大的價值,無論是從經濟領域還是從藝術領域,我只能說,雖然也耐著性子讀了一些他們的作品,有所收穫,但是更多的是看不懂(想不承認自己是個俗人還挺難的……)。
但我反而覺得看不懂對我來說才意義重大,因為它阻止了我淪為他們的附屬物(為自己的無知找了個多麼好的藉口啊,哈哈),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對他們的藝術精神的欣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人總是不會滿足於符合大眾審美的作品,雖然大眾佔據了人口的大多數,但每一個從事藝術領域的人,都有屬於他自己的追求:希望定義屬於自己的審美流派(雖然我沒想過這麼大,但還是希望能拍點不一樣的作品,起碼不要淪為遊客照)。
即便只有一小部分人欣賞他們也要這麼做,而這條路也註定了會非常的艱辛,孤獨,甚至會無疾而終,幸運者會經歷:從不被理解不被接受,到慢慢被接受,最後名利雙收。而大多數最後都會淪為:一邊罵著甲方不懂,一邊又不得不向金錢低頭。即便如此,他們也會最大程度的維持著自己的傲骨,所以大多數藝術家看起來都非常有個性,當然也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人格魅力。我當然不敢自詡什麼藝術家,甚至連攝影師也不敢當,只能勉強的稱呼自己為:攝影愛好者(連相機都沒有的人那種,還真是愛的乾脆,愛的毫無保留……)
智慧手機的普及無疑是讓攝影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就我所知,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喜歡拍,或者被拍的慾望。從骨子裡,大家是具有美的意識的,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記錄,即便是記錄也希望自己拍的好看一點吧(想想那個在吃飯之前各種找角度的拍拍拍,有沒有你……)。於是為了自己所謂的好看,我們會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從風格的設定開始,到化妝,服裝搭配,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景點選擇等等,美變成了一件有門檻的事情……
當然也有像我一樣,一部手機打天下,碰到什麼天就拍什麼片,沒有固定的風格,也沒有固定的創作,只是單純的拍,如果能一直這麼單純的拍下去其實也挺開心的,但是人總不滿足呀,不願意淪為為了拍而拍,總是想著能拍出點不一樣的東西,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什麼原創的東西嗎?有,但是很少。所以有時候出去一趟,其實拍不了幾張,有些照片對有些人來說已經不錯了,但自己總覺得差了點意思。
以今年的網紅景點法喜寺為例:今年去拍了兩次,那個網紅機位每天都有無數的人排著隊去拍,相同的角度,大致相同的動作,只不過換了個人而已。第一次去拍的時候初看驚豔,拍了很多張,第二次約拍的時候反而不想拍了,現在回頭看看那些照片,有很多張都跟別人的大同小異,也就兩三張目前沒有在網上見到過同款(已經知足了,哈哈)。但是後面如果再去的話,可能連手機都舉不起來了吧,也不知道是自己飄了還是胃口叼了……
美這個東西啊,我還是沒有什麼答案,只能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在拍下的那一刻我相信你肯定是覺得它是美的,或者令你感動的,你才會去拍,然後你會發朋友圈,或者其他平臺去分享,分享你眼中的美,其實這就夠了。美的方式有很多種,就像有人喜歡西裝革履,有人喜歡休閒套裝,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審美……
有時候看到別人的分享,你可能會羨慕別人拍的,“怎麼這麼好看啊”,老實說我也羨慕啊,所以只能多看多拍嘍,以後我還是會拍很多我覺得不錯但可能是別人眼中的爛片,也會拍很多跟別人雷同的照片,不過沒關係啊,這說明我不瞎啊(誰還沒拍過非常多的爛片呢),如果僥倖拍了幾張不一樣的,哈哈,那就不好意思了,我要偷偷樂一下了,出去玩嘛,當然是開心最重要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