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偶像王力宏和圈外人李靚蕾的離婚,最近頻頻登上熱搜。而作為另外一個世界平凡的我,工作生活之餘也一直在關注這個話題。除了當時看到官宣的吃驚,到後來讀到李小姐po長文的震驚,再到李姐要錘得實錘的果斷,我開始有點佩服這位做了八年家庭主婦的女生!這一場還沒有結束的網路硝煙,可以被定義為,一位女生被離婚後的高階反擊!
女生,多讀書永遠沒有錯
不同於以往吃瓜看熱鬧,李靚蕾這篇小作文,我是一字一句的都認真讀完了的,可以說是離婚檄文中的天花板。從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她的隱忍,堅強,勇敢和成熟,她的文字邏輯清晰,溫柔而又有力量,給所有女生都上了一課(相比年初代孕那位的無厘頭不知所云,我甚至有點感謝李小姐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閱讀體驗)。
李小姐很聰明,她沒有利用文字歇斯竭力的表達,沒有罵街。在這種悲憤的情況下,她甚至放下了情緒,只陳述事實,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溝通,你可以從文字中看到她的體面。這種體面,表現在她的行文視角,“我希望我的經歷成為每位讀者的教訓”她把自己的處境和主張,與一個更有價值的主題綁在了一起,她站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想再有女生經歷一樣的事情。她表達了自己的訴求,同時也提醒了更多的人,一下就把境界提升了。
“缺席的人,永遠有藉口”“愛和在意是要用行動表示的”“你的十字架我不會再給你背了”……從文字中看出,理性的光輝仍然沒有被她的憤怒所遮蓋。多讀書對女生而言是非常有用的,甚至在某一天緊要關頭,當你把自己的經歷能語言通暢,條理清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它變成你有力的反擊武器,而不是隻顧自嗨的吐槽。所以,多讀書,一定不會吃虧的!
其實,教育能賦予我們的從根本上,是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這種獨立思想和獨立精神,不能直接承諾給我們世俗的金錢,地位和家庭幸福,但他卻足以在當我們遇到生活不順遂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看到身邊的人她們的需要,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李小姐的幸運,也是她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婚後,女性被定義的角色不止是生娃育兒的家庭主婦
五年時間生了三個孩子,李小姐的文章中說到:婚後大部分時間,我不是在備孕,懷孕,就是在產後哺乳育兒。作為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李小姐當初選擇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迴歸家庭,說到底是為了所謂的“愛”,女生畢竟是感性的,尤其當她愛的還是一個“優質偶像”。
我們的社會發展到現在,其實很多時候,還是很傳統很有偏見的,就像很多企業招員工,男士優先,未婚女性優先。好像只要結了婚有了孩子,自然而然的,女性就被定義成了家庭主婦,主要工作是生娃帶娃,生活重心也只有家庭(我身邊就有好幾個朋友就有類似情況)。其實,現代的女性已經不再像從前的女性那樣沒有教育的機會,在家庭中沒有選擇的只能擔任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我們也可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和追逐初心,去工作。像楊瀾,像董卿,像孟晚舟,她們,接受過高等教育,有知識,學識,也有機會見識,有謀生能力,也同樣可以為社會貢獻,但她們也是妻子,同時也是媽媽。
當然,我們不是鼓吹女性不要以家庭為主,必須出去工作,去找所謂的理想,去實現自我的價值。我們需要被肯定的是,不要用某一種特定角色去定義女性。一輩子那麼長,每個人的角色都在發生變化,我們是學生,我們是生產者,我們也是女兒,是妻子,更是媽媽,我們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換。如果,在某段時間裡選擇迴歸家庭,說到底還是一個分工問題。我們選擇為家庭全心付出,是我們主動的選擇,不是約定俗稱的規定。
像李小姐說的,“雖然實質上看起來是無薪的工作,但,這只是家庭成員角色的分配,也是家庭中重要的支撐,甚至是一個全年無休,24小時的多重角色。”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職場達人,請尊重每一個選擇,敬畏每一個角色賦予我們的意義。這個社會雖不完美,但慶幸的是,如今的我們有了更多可以主動的選擇機會,不論是因為愛,或是責任。
任何時候,都不要做經濟完全依賴對方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嫁了富二代,她有了孩子後就辭掉工作,開始專心在家帶娃,做起了全職家庭主婦。剛開始第一年家庭還很和諧,但兩三年後,老公不僅看不到她的付出,還感覺她一分錢沒掙,慢慢開始嫌棄(其實家裡也不缺錢)。她也進退兩難過,考慮到底要不要去工作,是孩子重要還是賺錢重要。平衡利弊,最後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她也開始慢慢的恢復了一些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終於不用再過手心向上的生活了,同時也贏回了她老公的尊重。
永遠不要把自己的主動權寄託在別人身上,想要人格獨立,前提是要經濟獨立。李小姐在當家庭主婦的八年裡,她又得到了什麼呢,不過是24小時無休,五年三胎,像生育工具一樣的生活。所以啊,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社交圈和社會地位,所有的“我養你”,可能在說出口的時候是真心,但時間會改變一切。自己才是唯一靠的住的人,有了經濟獨立,才有所謂的平等對話關係。婚姻不是女人的保護傘,避風港。保持自我,勢均力敵,相愛且共同進步的婚姻模式,才是最美好的樣子。
“願我們無論經歷什麼都能相信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90% how you react to it(人生是10%發生在你身上的事,90%你的反應) ”這是李靚蕾這封長信中一句話,也是最觸動我的一段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