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爺爺生活的年代,世界上60%的財富集中在1萬個人手中;我爺爺生活的年代,世界上80%的財富集中在100個人手中;我父親生活的年代,社會上90%的財富集中在10個人手中,到了我生活的年代,第一地球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了極致,世界上99%的財富集中在一個人手中,這個人被稱為“終產者”。
——劉慈欣《贍養人類》
讓世上沒有難做的生意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於美國上市,其創始人馬雲向全世界宣告了阿里巴巴的夢想:讓世上沒有難做的生意。
阿里巴巴透過構建網路購物平臺,將交易搬到網上,這打破了地域限制的壁壘,讓店主可以將商品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商家做生意也不再非得需要店面,降低了做生意的成本,生意似乎確實更好做了,至少看起來更好做了。
但是,自阿里巴巴上市以來,一種質疑的聲音從未中斷:阿里系的電商平臺衝擊了實體經濟。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阿里系電商平臺上售賣的商品也不是憑空出現的,也都是工廠中生產出來的,所以阿里系電商平臺並未打擊實體制造業,說它們打擊實體經濟,更多是說其對實體零售業造成巨大沖擊。
對於這樣的質疑,馬老師不以為然,市場經濟,成本為王,效率為王,如果線上的成本低於線下,效率高於線下,那麼線上打敗線下就是天經地義,沒辦法,誰讓你們在競爭中輸了呢?
社會終歸是要向前發展,汽車出現時,就註定了馬車的時代結束了,至於那些因此失業的馬伕,他們的境遇值得同情,但是這個過程不可逆轉,人類社會的總趨勢便是從低效走上高效,不如此,人類社會就難以進步,難以發展。
人不能逆歷史潮流而動,這是規律也是法則,馬老師喜歡道教,不知在他眼裡,這一切是否就是天道。
新技術的出現帶來的產業革命也勢必會衝擊一些舊模式下的老手藝人,但在馬老師看來,這是不可避免的,在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人退場。
不僅如此,在馬老師看來,那些受到新興行業衝擊的老手藝人也不必傷心絕望,受到新模式衝擊的舊模式往往已經高度穩定,在這種成熟的舊模式下謀生的從業者們,雖然可以討一份生活,但是也很難有上升空間了,而新模式不同,新模式剛剛湧現,未來怎麼發展還是未知數,如果受到衝擊的舊模式從業者願意充當新模式的弄潮兒,也許會賺得更多。
未來沒有到來前,誰都認為自己會勇立潮頭,我們的智人祖先能夠走出非洲,靠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就是:希望。
馬老師多次表示:雖然電商的出現衝擊了實體店鋪,確實造成了部分從事線下零售的人失業,但是,新經濟模式也同時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
僅僅在剛剛上市後的2015年,馬雲就曾表示電商經濟製造了至少3000萬個就業崗位,但是,到底是因新的電商模式的出現而獲得就業崗位的人多,還是因傳統的線下零售模式受到衝擊而失去就業崗位的人多,馬老師沒有說,其實這也很難說清,說來說去,大機率又是一本爛賬。
不過即便是後者佔多數,也不能否定電商經濟,因為它確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況且新經濟模式剛剛興起,隨著它的發展,日後會湧現出更多像快遞小哥這樣的新崗位也說不定,新事物剛剛開始,機會多得是,只要把握的好,人人都有機會抓住,當然,也只是有機會。
馬太
比起到底網店帶來的就業崗位多,還是因網店的衝擊而造成的實體店失去的崗位多,這個難以徹底說清的問題,另一個問題也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
靠開網店能夠養活自己的人有多少?
網路平臺的出現,的確可以省去場地、店面等成本,讓商家做生意的基礎門檻和成本降低,但是,有機會入行不等於能夠在這行裡賺到錢。
有機構統計了電商平臺上的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他們發現,大多數消費者都會在頭三個頁面中選擇要購買的商品,也就是說,新的電商模式下,資源更傾向於向少數人手中集中。
傳統零售模式尚有地域限制作為天然屏障,限制了資源集中的程度,而網際網路打破了這種屏障,全國的消費者都湧向少數幾個商家,當然,這意味著少數幾個商家可以賺的更多,但是反過來講,更多的商家賺不到錢。
網際網路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讓馬太效應更高效地發揮著作用,強者恆強,富者愈富。
電商經濟的發展方向初見端倪,對於少數佔得頭部的商家來說,這是重大利好,但是,對於大多數從業者來說,這似乎並不是一件好事。
成本和效率是市場經濟的總邏輯,網店能夠在與線下實體商鋪的競爭中取得優勢,無非就是因為其能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線上購物平臺的技術並不複雜,在阿里馬老師取得巨大成功後,勢必引起後來者爭相效仿。
前有京東自建倉儲物流系統,穩步推進;後有拼多多以更低的成本的衝擊市場,阿里這個龍頭老大也時刻處於危機之中。
如上文所說,市場經濟,比拼的就是效率,想在競爭中勝出,阿里系需要進一步提升效率,就這樣,直播電商應運而生。
財富神話
之前,還要消費者自行在消費平臺上決定買什麼,如今,直接由帶貨主播告訴你買什麼,如果說網店模式,消費者是在被提醒,直播電商模式便是被馴化。
電商主播們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觀眾買什麼,而這些東西之前消費者可能並沒有想到要去購買,這種新的業務形式,無疑會更好地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潛能,對於商家來說,這是一個新市場。
事實上電商直播的經營模式並非什麼新鮮事,從網際網路興起前的電視購物,到與阿里高管傳過緋聞的某女主播,他們都是電商直播模式的先行者。
但是,該女主播轟轟烈烈地將以自己為核心的企業做到上市後,其公司業績一落千丈,這次對於電商直播的嘗試似乎並不成功。
但是,電商直播的閘門已經開打,她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的失敗,大小主播們仍在這片藍海中拼命角逐。
電商直播,又一個新模式,又一片藍海,又一群弄潮兒,又一場殘酷的廝殺。只是薇婭、李佳琪,以及所有在這場殘酷的競技場中廝殺的主播們都不會想到這場廝殺的烈度將遠超傳統電商。
傳統電商相比於傳統線下零售業馬太效應更明顯,而直播電商的馬太效應又在傳統電商之上。
如果說傳統零售業是乾的好的吃的多,幹得差的吃的少;傳統電商是頭部電商吃肉,其他電商喝湯;那麼直播電商就是極少數頭部主播天天山珍海味,絕大多數小主播根本沒飯吃。
資本主導的社會組織效率提高帶來了一個悖論:效率越提高,馬太效應越明顯,資源越快越明顯地向少數人手中聚集。
這次薇婭總計繳納稅款、滯納金及罰款共計13.4億元,人們驚呼這些帶貨主播竟如此賺錢,其實這很好理解,當全平臺的流量都向少數幾個人集中時,他們想不賺錢都難。
帶著天量流量進行直播的薇婭、李佳琪們,他們早就不是一個人,或一個主播了,他們是一家公司,一條產業鏈,甚至一個生態系統。
《聖經》說:“凡有的,還要給他,讓他有餘。”
當零售業最終走向電商直播這種模式,所有的資源、流量都無比高效地集中在這極少數的幾個主播身上,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便成為了文章開頭的那部中的“終產者”。
當直播電商走到這一步,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雖然,薇婭、李佳琪等頭部主播都只是一個人,但是他們居然具備了一種只有巨頭才能具備的能力:壟斷。
稀缺
既然說到了賺錢,說到了壟斷,我們不妨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在決定賺錢能力?
勤奮?努力?聰明?天賦?機遇?
這些都有道理,但是說到底,決定賺錢能力的是一樣東西:稀缺性。
工廠裡的計件工人十分努力,但是由於他們工作的可替代性太強,沒有多少稀缺性,所以儘管他們兢兢業業,仍難以賺到太多錢。
近些年,有些高校畢業生感慨大學生掙不過農民工,其實這再正常不過,隨著大學擴招,大學學歷根本沒有任何稀缺性,反而能夠熟練掌握工程技術,又願意吃苦的農民工數量不斷減少,農民工相較於大學生更具稀缺性,其收入高於大學生天經地義。
李嘉誠說買房子要看三點:地段、地段還是地段。城市中心地段就那麼大,那裡的房子具備稀缺性,所以香港的豪宅動輒上億,繁華地區的普通住宅也大多千萬以上,大陸的一線城市也是一樣。
稀缺就是財富密碼,而壟斷可以製造極端的稀缺。
擁有了壟斷這種極端的稀缺性的人便可以漫天要價,坐地還錢,想不發財都難。
薇婭、李佳琪等頭部主播自帶天量流量,這便是一種稀缺性,而且由於全平臺的流量都向少數幾個頭部主播高度集中,他們的稀缺性已經接近於壟斷。
掌握了這種程度的稀缺性的電商直播從業者們在與供貨方談判時便有了近乎壓倒性的議價權、
議價權的邏輯也是稀缺性,誰稀缺誰有議價權,廠家千千萬,頭部主播就那麼幾個,這根本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不,這根本不是戰爭,是屠殺。
最終的結果是廠家只能以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價讓這些頭部主播帶貨,而由於這些頭部主播能夠以更低價格拿到貨,他們得以以更低的售價吸引更多消費者,於是,他們的流量和影響力進一步膨脹。
頭部主播們只是一個人,但是他們居然具備了之前只有巨頭們才能具備的壟斷的能力,這是直播電商這種新經濟模式造成的特殊結果。
這很魔幻,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是,直播電商模式下,流量以高速地向少數頭部主播集中,這種商業模式已經走到了極限,因為這種模式下,很多廠商已經不賺錢,這已經不是一個能夠正常迴圈的系統,如果再一路矇眼狂奔,後果誰也難以預料。
美國國運
19世紀末,伴隨著信奉自由主義的共和黨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美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洛克菲勒、摩根、卡內基等在這一時期崛起的商業鉅子們富可敵國,但與此同時,大量美國普通工人在蔽塞的廠房中沒日沒夜的勞動,卻只能獲得很少的一點的報酬。
從小出生在富商家庭中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到了13歲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如此之多的美國人在貧困中苦苦掙扎。
一般而言,充分的競爭能夠提升效率,讓經濟更快地發展,美國南北戰爭後的數十年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情況能夠一直如此,資本主導的競爭雖然拉大了貧富差距,但是也確實能夠高效地推動社會進步,資本總還佔了一頭。
但是很可惜,事情不會一直這樣,充分的競爭可以提高效率,但是,那種無序的競爭總有一天會釋放出壟斷這個怪物。
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一度壟斷了美國九成的石油業務,此時的它已經完全宛若一隻怪獸,巨大的體量可以讓他們無視競爭,其他競爭對手即便比他們更高效,也能被他們輕鬆踩死。
完全由資本主導的經濟走到這一步就基本宣告走到盡頭,脫胎於競爭的壟斷殺死了競爭,也順便殺死了競爭帶來的高效率。
如果按照這樣的劇情發展,美國經濟奇蹟會在20世紀初戛然而止,但是後來的結果我們知道,美國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繼續保持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那麼是誰帶來了美國在之後一個世紀的增長呢?是政府幹預。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大力反壟斷,威爾遜總統提高工人福利,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透過稅收和政府幹預等多種方式縮小貧富差距,這些人在強調效率的同時,也兼顧了公平。
美國二戰後半個世紀的國運來自於此,不能讓競爭無序化,不能對壟斷有過高的容忍度,說到底就是不能讓資源與財富過分向極少數人手中集中。
可惜,冷戰結束後,美國放棄了這些,於是,那個中產階級的王道樂土不復存在,資本家們的狂歡盛宴再度上演。
退場
無論身處哪個時代,總有些人註定要退場,《道德經》說:功遂身退、天之道。
但名利場中,能夠看清天道的又有幾人呢?眼看起高樓、眼看宴賓客、眼看樓塌了的劇情不斷上演,週而復始。
很多人在得勢時春風得意,最後只能落得個潦草收場。
隨著國家稅法和一系列相關規定和程式的不斷完善,那些頭部主播、明星大腕,以及一切試圖鑽空子的人都將退場,這是時代的大勢,沒人能夠阻擋,他們退場才會讓更多人入場,才會給整個生態系統增添活力。
在時代的大趨勢面前,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看清時代的趨勢並不簡單,一直看清時代的趨勢更是難上加難,沒有人能夠一直站在風口上,有時候人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當趨勢不在時,以怎樣的一種方式退場。
隨著國家不斷規範教培行業,教培界龍頭老大新東方的掌舵人俞敏洪承認:教培的時代結束了,隨後,他決定全額退還學生學費、場地租金,剩下的座椅全部捐給貧困山區,這樣的退場,不失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