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有五人參加了遵義會議,缺席的五人都在幹什麼?
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如果沒有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中央紅軍是否能順利走完長征還是個未知數。
所以,後世對遵義會議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上述三個“挽救”非常形象地點明瞭遵義會議的重要性,正因為毛澤東重新掌握了中央紅軍的領導權,才使得那個神出鬼沒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軍重新出現,一舉扭轉“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紅軍屢戰屢敗的頹勢,可以說,沒有遵義會議,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
從“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一直到血戰湘江,這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堪回首的痛。紅軍在李德和博古的手裡變得異常脆弱,只知和敵人硬打硬拼,完全不顧客觀事實。結果不僅敵軍的“第五次軍事圍剿”沒有打退,連賴以生存的中央根據地都弄丟了,只能被迫長征。
長征開始後,李德和博古又不顧一切非要去和賀龍、蕭克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匯合,而紅軍的這一戰略意向,早已經被敵軍洞悉,在前進路上強大的國民黨軍佈置了巨大的口袋,只等紅軍上鉤。
在李德和博古的一意孤行下,紅軍一頭鑽進桂北數十萬敵軍的陷阱中,經過幾天的血戰,數萬年輕的紅軍戰士長眠在冰冷的湘江水底。從瑞金出發時,中央紅軍有8萬之眾,但在血戰湘江後,只剩下可憐的3萬人!
慘烈的失敗讓所有的紅軍戰士都在質疑李德和博古的指揮,當大軍攻佔遵義之後,大家覺得有必要對前一段時間的軍事指揮進行一個檢討和總結了。
於是,貴州特有的霏霏霪雨中,政治局擴大會議召開,除了隨軍的全體政治局委員和修補委員參加會議外,還“擴大”到了紅軍“軍團”級的高階將領。這就是在黨史和軍史都赫赫有名的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的參加者共20人,他們是:
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朱德、毛澤東、張聞天和陳雲。
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和凱豐。
紅軍高階將領:李富春、李卓然、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和劉伯承。
《紅星報》主編、中央秘書長:鄧小平。
另外還有兩人列席:顧問李德和翻譯伍修權。
不難發現,在遵義會議的參加者中,有五位紅軍高階將領在1955年中央軍委的大授銜中被授予元帥軍銜,他們是:
紅軍總司令朱德、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
這五大元帥後來都成為新中國的高階領導人,甚至不乏正國級的領導。如朱德,他在建國後先後任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這幾個職位都是正國級的;再如林彪,他也曾擔任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而且還是唯一的一個副主席,這當然也是正國級職務。
同時我們也發現,另外的五大元帥並沒有出現在遵義會議參加者的名單上。他們是: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和葉劍英。
這五人在中國革命史上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立下不朽功勳,而且,這五人中也不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挽救中國革命的,特別是葉劍英元帥,他屢屢在危難時刻站出來,毛澤東稱讚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而且,葉帥還是這五人中唯一一個建國後成為正國級領導人的元帥,他曾任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那麼,這五位功勳彪炳的元帥為什麼沒能參加遵義會議呢?讓我們一一道來。
賀龍:他是紅二軍團軍團長、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和中央紅軍長征路線不同,因此沒有參加遵義會議。
賀龍是中國革命的傳奇人物,“兩把菜刀鬧革命”的事蹟廣為流傳,甚至毛澤東在秋收起義時就用他的故事激勵戰士們。南昌起義時,還不是黨員的賀龍擔任起義總指揮,從那以後,他就把一切獻給了黨。
長征時,賀龍先是率紅二軍團在湘西浴血奮戰,隨後和中央紅軍的先遣隊、蕭克率領的紅六軍團會師,賀龍和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曾在一個時期內是中央紅軍的長征目標。
長征途中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後,紅二、六軍團合併為紅二方面軍,賀龍出任總指揮。抗日戰爭中,他成為八路軍三大主力師120師的師長,解放戰爭中任晉綏軍區司令員。解放後,賀龍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體委主任等職,是十大元帥中最為傳奇的人物之一。
陳毅:沒有參加遵義會議的原因是因為他因傷被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遊擊鬥爭,沒有參加長征。
陳毅在高階將領中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特別是“文人元帥”、“外交元帥”傳為美談。
陳毅也算參加了南昌起義,只不過他是在隊伍南下廣東時才追上起義軍的。但隨後,陳毅的作用便凸現出來,在起義失敗,隊伍隨時星散的情況下,陳毅協助朱德穩定了軍心,把僅有800人帶上井岡山和毛澤東會師,儲存了革命的火種。隨後,陳毅和毛澤東、朱德一起建立了第一支紅軍隊伍:紅4軍,成為井岡山三巨頭之一。
抗日戰爭中陳毅成為新四軍骨幹領導,“皖南事變”後更是出任新四軍代軍長,後任軍長。抗戰勝利後,他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野司令員和三野司令員,和劉鄧共同指揮淮海大決戰,氣吞萬里如虎。
建國後,陳毅主要奮戰在外交戰線,任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新中國第二任外交部長和中央軍委副主席。值得一提的是,極少參加葬禮的毛澤東出現在陳毅的追悼會上。而且,性情豪爽的陳毅是黨內為數極少的和毛澤東、周恩來這兩大領袖都保持著親密私交的領導人。
徐向前:他沒有參加遵義會議的原因和賀龍類似,他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和中央紅軍的長征路線不一致。
徐向前絕對是紅軍著名將帥中最被低估者,沒有之一。他的耀眼光芒被他的身體耽誤了,但在為數不多的表現機會中,他還是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輝。
有一句順溜很能說明問題,是人民武裝三大戰神的特點綜述:順境看林彪,逆境看粟裕,絕境看徐向前。雖然只是一句戲說,他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徐向前用兵已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
眾所周知,三大主力紅軍中,實力最強的是紅四方面軍,而徐向前就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抗日戰爭中,他出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師長是他的老搭檔劉伯承。解放戰爭中,他是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在山西戰區的系列戰役使徐向前再度封神,這還是在他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
解放後,徐向前曾任總參謀長、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國務院副總理等職。
羅榮桓和葉劍英:他們沒有參加遵義會議的原因是在前方指揮戰鬥,而且,他們當時的級別是“準軍團級”,而被“擴大”參加遵義會議的高階將領都是“軍團級”的。
一般情況下,紅軍“軍團級”將領指軍團長和政委,參加遵義會議的非政治局委員,除了紅軍總部的總參謀長劉伯承和總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外,其餘幾個都是軍團長或軍團政委,如林彪、楊尚昆、彭德懷、聶榮臻和李卓然等都是。
而軍團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等職,則被視為“準軍團”級,這一級別在遵義會議沒有列入被“擴大”的物件,因而羅榮桓和葉劍英也就沒有參加遵義會議了。當時他們在前方指揮部隊作戰。
雖然沒有參加遵義會議,但兩人在中國革命史上卻是十分重要的人物,羅榮桓是毛澤東思想在軍隊建設中最好的實踐者,“政工元帥”的典範,是山東根據地的創始人,對後期新四軍、華野和東野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葉劍英更是以在關鍵時刻扭轉乾坤聞名,在南昌起義、長征以及七十年代末,他都發揮了定海神針般的作用,在“後毛澤東時代”成為僅次於鄧小平的世界偉人。
如今,不管是參加了遵義會議的五大元帥,還是沒有參加會議的另五大元帥,都已作古。但他們的豐功偉績卻被人們銘記,被人們口口相傳。
十大元帥中,最早去世的是羅榮桓,毛澤東十分悲痛,為之賦詩曰“君今不幸離人世,國為疑難可問誰?”
其實,任何一個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特殊貢獻的人,他的離世都是一種巨大損失。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如果這些扭轉了中國歷史的偉人泉下有知,看到他們親手締造的新中國蒸蒸日上,屹立在世界之巔,亦當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