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陰暗的閣樓間,男子的手指飛快地按動,嘀噠嘀噠,聲音在狹小的房間裡響徹不斷,最後戛然而止。男子摘下了耳機,長舒一口氣,他的身旁是特務高高階起的槍。千里之外的延安,隨著一封電報的接收,大家聽到了戰友傳遞的最後訊息——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這是影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情節片段。10月6日,隨著這部經典影片被修復上映,不絕的嘀噠聲在全國影院響起。聲音的背後,是一座座被秘密架起的革命電臺,幾十年前,正是它們的日夜不息,讓紅色電波穿梭於城市巷尾,山野村坳,在一封封絕密情報的傳遞中,悄然扭轉著革命戰局。影片原型、烈士李白同志曾感嘆:“這就是黨中央的眼睛和耳朵!”
胡歌等人重新演繹《永不消逝的電波》。來源/節目《故事裡的中國》片段
所以,昔日那段艱辛而熱血的過往裡,紅色的電波究竟串聯著什麼?
革命電臺的坎坷起家
1928年10月,在莫斯科開完中共六大的周恩來匆匆趕往上海,為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物色人選。被選中的正是當時上海南陽路路況學校大學部的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李強,不久前,在上海工人的武裝起義中,他憑藉出色的學識和能力,成功自制出炸藥和手榴彈,為起義提供了絕佳的武器支援。
中國共產黨電臺開創者李強。來源/紀錄片《無聲的功勳》截圖
這一次,李強接到的卻是更為艱鉅的任務——研製中國共產黨第一部無線電臺。
即便上過大學、動手能力極強,但對李強來說,電臺是什麼,幾乎聽都沒聽過。更糟糕的是,國民黨對無線電裝置控制尤其嚴苛,別說零件機器,就是專業的中文書籍都很難找到。
為了完成任務,李強硬生生地鑽進了無線電的世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借到了一臺無線電收發報機,連夜拆解、研究,一點點地畫草圖、買材料、做零件,幾個月後,在上海延安中路369號“紹敦電機公司”的騎樓裡,一部50瓦功率的電臺終於成型,這正是我黨自發研製的第一部無線電臺。
中國共產黨第一部紅色無線電臺。來源/紀錄片《無聲的功勳》截圖
此時,同樣接受秘密委派的黨員張沈川正在絞盡腦汁學習發報技術,一個特別的機會,他進入國民黨六軍司令部辦的無線電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結業後,張沈川獲得了留在六軍電臺見習發報的寶貴機會。如飢似渴地學習技術的同時,張沈川還秘密背誦和抄錄六軍使用的電臺密碼,伴隨情報的傳遞,屬於我黨的電臺密碼也漸漸成型。
1930年1月初,在張沈川和李強的配合下,電報第一次從上海傳遞到了千里之外的南方局,嘀噠聲中,中國共產黨的無線通訊事業也正式起步。
十一個月後,紅色電波再度出現。
這一次,故事發生在槍林彈雨的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1930年底,殲滅十八師張輝瓚部的五十二、五十三旅後,紅一方面軍繳獲到一部收報機。
這無異於戰火中的珍寶。此前,因為通訊不便,部隊哪怕只隔一條鐵路,都無法互相聯絡,為此,掌握無線電技術,建立自己的電臺,成了縈繞在紅軍心頭的大事。可惜的是,繳獲的這部發報機已經損壞,只能收報,沒法發報,頂多算是“半部電臺”。和電臺在一起的報務員王諍、劉寅等隨即加入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線電通訊,自此啟幕。
王諍將軍。來源/節目《經典傳奇》截圖
半部電臺很快發揮了“神威”。1931年的反圍剿中,王諍日夜監聽,終於利用這半部電臺截獲了重要情報,掌握了國民黨軍由富川到東固的行軍動向。正是憑藉這份珍貴情報,紅軍巧妙策劃,重創王金鈺、公秉藩師兩部,順利粉碎敵人的第二次圍剿。電臺撐起的“千里眼”“順風耳”讓戰士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
紛飛戰火裡,電臺也成了大夥堅決守護的珍寶。第三次反圍剿的轉移途中,為了防止電臺洩密,毛澤東特地詢問由黨培養的第一批報務人員伍雲甫:“電臺缺了什麼不能工作?”得到回答“真空管”,毛澤東便決定自己親身攜帶真空管,後來又得到回答“電鍵”,便讓自己的警衛員隨身攜帶。
保護電臺的同時,紅軍的無線電技術也開始生根成長。1931年初,江西寧都縣,第一期紅軍總部開設的無線電訓練班正式開班。4年後,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成紅十五軍團,同年,紅十五軍團無線電訓練班開班。1935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通訊學校和紅十五軍團無線電訓練班合併,“軍委通訊學校”正式成立。
1941年11月,部分通訊戰士合影。來源/王紀綱著《延安大學校》
此後數年裡,這所學校聚集起來自各個方面的技術才幹,建起實驗室,開設實驗課,培養了近千名學員和通訊工程技術人員,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或潛伏於敵人內部,或隱蔽在城市村坳,用一個個秘密電臺,為中國革命長出“千里眼”“順風耳”。
軍委通訊學校曾有一首校歌——“我們生活在艱苦偉大的時代,為了大眾的生存解放,要犧牲一切,鬥爭到底…… 努力努力,完成光榮的任務,前線等著我們!”
戰火燎原,革命艱鉅,前線,的確等待著他們。
屢立奇功的紅色電波
“沒有二局,長征是很難想象的,有了二局,我們就像打著燈籠走夜路。”
1939年的一次講話中,毛澤東曾這樣感慨。
這裡所說的“二局”便是紅軍總司令部一個重要單位,成員不多,幾十名戰士,局長曾希聖、副局長錢壯飛。他們靠著小功率的電臺,在24小時不間斷地電報監聽中破譯敵方密碼860多種,一次次挽救隊伍於危難。
“戰鬥還未結束,路邊已躺滿傷兵,情狀催人淚下,天色漸黑,部隊仍陷在狹長的山谷中,四周槍炮不斷,指揮員們紛紛向四周打量著、判斷著:哪裡是敵人?哪裡可以突出重圍?”一篇記述軍委二局文章這樣寫道。
文章描述的,是紅軍在1935年1月面對的一場“困局”。彼時,國民黨軍展開新的圍剿,紅三、五軍團和幹部團向土城郭勳祺部發起猛攻,雖然殲敵無數,但紅軍傷亡慘重,而此時,兩個旅趕來增援,預備從西北向紅軍側後攻擊。一時間,敵眾我寡,兩面兜擊,戰局不利,抓緊時間突圍成了紅軍的唯一生機。
電報通訊。來源/紀錄片《國家相簿》截圖
可問題是,敵人重重包圍,突圍口在哪裡呢?
任務落在了二局局長曾聖希、科長曾祥仁的肩上。情況緊急,軍委二局趕快在空地上架線偵收,終於截獲敵軍密電,經破譯,曾聖希等人發現,外圍只有蔣介石坐鎮的貴陽空虛。這份關鍵情報幫助軍委順利做出決策,找準包圍圈空當,擺脫敵軍,西渡赤水,脫離絕地。
土城突圍後,在電臺的幫助下,我軍順利破譯敵人密碼,掌握了國民黨的行軍路線和出發時間,這一次,我軍猶如神助,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順利二渡赤水。
破題解難的同時,紅色電臺也在昏暗艱苦中點燃光亮,為紅軍撥開雲霧,指引方向。
毛澤東對無線電的評價。來源/紀錄片《無聲的功勳》截圖
1935年3月,中央和軍委高階領導人正面臨一項關鍵選擇。此前,遵義戰役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紅軍指戰員計程車氣,此時,是否攻打打鼓新場,擺在了紅軍面前。得到的情報顯示,駐守打鼓新場的敵軍不是紅軍的對手,打鼓新場,能打。
只有毛澤東堅決不同意——電臺破譯的敵軍情報顯示,蔣介石正在暗中向打鼓新場調兵遣將。膠著之時,電臺再度截獲電報,事實證實了毛澤東的猜測,紅軍動向已被掌握,天羅地網正在打鼓新場撒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急召開會議,放棄進攻計劃,成功避開敵人佈下的口袋陷阱。事後周恩來為此感慨:“如果我們貿然打新鼓場戰役,必然造成紅軍重大損失,後果不堪設想啊!”
炮火連天,紅色電臺就這樣一次次獲情報、傳訊息、解難題、扭戰局,而隨著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華夏大地,紅色電臺再度陪同英雄兒女們挺身而出,以電波訊息與敵方周旋、作戰。
“必須建立通訊聯絡工作,這是一切工作的命脈,要盡一切可能建立秘密的與外圍的電臺,這是一切工作的鎖鑰。”這是抗戰時期中央情報部發出的指示。
然而,在日偽的重重封鎖中建起紅色電臺,幾乎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負責電臺的同志們不怕困難。沒法從根據地運,就自己組裝,買不到整裝材料就化整為零,花幾個月遊擊採購,沒有合適的場地就躲進獸醫的診所,不開燈,不開窗,悶著一頭大汗做十多天的實驗和除錯……
艱辛的潛伏中,一座座電臺悄然架起,勾連起戰前戰後,如同火種讓抗日熱潮愈燃愈烈。1937年,劉少奇率領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遷來北平,設置於北平粉子衚衕20號的秘密電臺開始運作,一部電臺,截獲情報、傳遞訊息,連線起北平和黨中央,團結起北方地區的黨組織和廣大群眾。
1938年3月,日本外務系統的日特機關成立“特別調查所”,由巖井英一統領,稱為巖井公館。負責公館的正是我黨秘密黨員袁殊(影視劇《偽裝者》中特工明樓的原型)。在袁殊的幫助下,我黨情報人員劉人壽潛伏入巖井公館,順利掌管了一部電臺。
明樓,電視劇《偽裝者》中男主角之一,有三重身份。來源/電視劇《偽裝者》截圖
巖井公館不同於其他情報機關,專門蒐集中國的戰略情報。利用職務的“便利”,靠著這部電臺,劉人壽每天抄收延安電訊,精心“選擇”後再交給日本人,更有利的是,日本特務翻譯組遇到無法翻譯的漢字便會詢問劉人壽,這也給了劉人壽獲取情報的絕佳機會。可惜,敵人很快警惕了起來,派遣特務突襲劉人壽所在的頂樓。重重危機下,劉人壽還是咬牙堅持,在電臺的幫助下,及時獲取和傳遞了一份份重要情報。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黨封鎖訊息,劉人壽從電臺中抄收到中共中央軍委重組新四軍軍部的決定,經由上海的報紙釋出,成功地鼓舞了士氣。後期,德軍即將進攻蘇聯和日本南下襲擊美國的重大情報,也是由劉人壽及時傳遞給了中共中央情報部,在反法西斯戰役中發揮關鍵作用。
敵方的閣樓外,承載著情報和勝利曙光的電臺同樣在執行。1944年,日軍入侵衡陽,不到二十歲的戰士房可吉受命開展情報工作。一頂油布帳篷,兩根天線,簡陋電臺,三個人,便組建起了情報站。在電臺的幫助下,房可吉和戰友們堅守在山間,一次次監測日軍飛機情況,為我軍提供導航和大氣情況,指揮飛機定點降落。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房可吉記得,發電機是手搖的,吃的是老百姓送的,大家心裡想的都是一件事,把工作做好,多打日本人。
房可吉經歷的一切,對電報員方亭、趙振民等人來說,再熟悉不過。這一次,戰場換到了北平,彼時日本侵略者已被驅逐出境,解放的曙光即將點亮。
陪伴他們工作的是三處地下電臺,分別設在東城帽兒衚衕2號,東城洋溢衚衕36號,宣武門外西草場12條。“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電臺保護好。”這是留守北平報務人員們接到的任務。當時,敵人每天出動十輛吉普車流動偵查,為了安全,譯出的收發報一律密寫,所有報務員不能參加群眾活動,不去公共場所,不上影劇院,不看進步書刊,甚至斷絕了一切社會關係。
正是這樣苛刻的環境中,一封封情報被傳送入解放區,報務員們和這三處電臺一起,立下奇功。北平解放前兩三個月,平津交通線被切斷後,電報成為解放區和北平地下黨聯絡的唯一手段,狡猾的敵方加強了停電和戒嚴,但在報務人員的艱辛努力下,電臺堅持運作,幾乎每天都會發出敵方軍隊調動、軍用列車數量、動向等重要情報。
1949年1月,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下,北平守敵企圖留一條逃路,搶修出一處簡易機場,然而我軍對機場的炮擊命中率不高。於是,一次次觀察計算後,報務人員們透過地下電臺及時報告了炮彈的具體落點,幫助我軍炮兵校正,終於成功用炮火封鎖了機場,掐滅了敵人逃跑的可能。
1949年10月1日,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升起,中華民族走過燎原戰火,用熱血和犧牲換來光明和新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經的報務人員從幕後走出,轉身進入新中國的通訊部門,用紅色的電波再度承載起一個民族的成長和騰飛。
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來源/紀錄片《國家相簿》截圖
不絕的嘀噠聲穿透著歲月,串聯起勝利和光明,飄向國人期待和矚望的明天。
無畏生死的秘密堅守
“組織上認為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
帶著遍體鱗傷,熬過了重重酷刑,從監牢裡獲釋走出的黨員李白這樣說道。
這位用生命守護紅色電波的共產黨員,正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無線電工作者,也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的原型人物。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主人公李俠。來源/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插圖
在李俠的身後,是像李白一樣奮戰在情報一線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紅色電波永久不逝的背後,是我黨工作者一次次無畏生死的秘密堅守。
1931年,紅軍的無線電學習班建起,剛加入紅軍不久的李白被選中參與學習。讓老師驚訝的是,這位原本天賦不高的“笨小子”,竟然很快學會了技術,更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1937年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克農奉命出任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隨行的李白自此隱藏身份潛伏入危險的上海灘,用電臺和敵人作戰。
為了掩人耳目,黨組織安排李白和地下黨員裘慧英成為夫妻。“夫婦倆”面對的是極為艱鉅的鬥爭環境。當時,夫妻倆每日的伙食費只有三分錢,長期的營養不良讓李白大把大把地脫髮,裘慧英想到出去做工掙錢,卻被李白嚴厲拒絕,他告訴妻子,最重要的任務,便是掩護電臺。為了隱蔽,李白只能在天黑後在抬不起頭的閣樓裡工作,防止聲音外傳,即便上海的天氣悶熱如火爐,他也從不開窗,發報完畢後,常常都是一身溼透。冬天閣樓裡無法生火,李白只能用凍到僵硬腫大的指頭堅持發報,在滴滴噠噠的聲音中,一點點撕開敵人的封鎖,傳遞絕密資訊。
李白夫妻合影。來源/新華社
然而,1942年,日軍還是透過對秘密電臺的偵測,發現了李白夫婦,二人隨即被逮捕。為了讓李白吐口,日寇一連刑訊三十多個小時,老虎凳、辣椒水、拔指甲……能用的殘忍酷刑幾乎用了個遍。李白咬緊了牙關,始終堅稱這是自己的私人電臺,沒讓日寇獲得半點有用資訊。經組織營救,李白獲得保釋,脫離牢籠的他拒絕了去解放區的提議,毅然繼續投身秘密電臺工作。
1948年12月,正在同黨中央進行電訊聯絡的李白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高官厚祿、嚴刑拷打……什麼都沒有讓李白屈服。1949年5月7日,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英勇就義。
三年前,在息烽集中營裡,為了守護電報獻出年輕生命的,還有共產黨員張露萍。
1937年,這位出生於四川的巾幗順利打入國民黨反動派軍統局電訊處及電訊總檯,領導地下黨支部開展秘密鬥爭。在張露萍和戰友的努力下,一個紅色電臺突破荊棘,出現在敵人最森嚴、最機密的特務機關中,如同利刃插入敵人心臟。
在大家的配合下,一封封絕密情報傳出,幫助黨組織多次躲開敵人的破壞。
用電臺傳播資訊。來源/紀錄片《國家相簿》截圖
不幸的是,黨支部最終暴露。張露萍等7人被捕,敵人多次拷打無獲,1945年7月,張露萍和戰友們被押往刑場。途中,她們高唱起了國際歌,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
……
觀看完《永不消逝的電波》的老紅軍楊健生曾說,電影塑造了李俠這位優秀共產黨員形象,他的身上不僅有烈士李白的事蹟,還集中了當時多位紅色電臺情報人員的傳奇。
如同老人所言。
一次次的攻堅克難,一場場無畏生死的抗戰,一份份豁出性命的堅守,和著堅毅的信仰,一同被書寫在了那段過往,淌在了紅色電波深處。
參考文獻:
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編:《紅色記憶》,江西高校出版社2021
王紀剛編著:《延安大學校》,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
本書編寫組編,郭德宏顧問:《使命永恆不忘初心》,研究出版社2018
費侃如著:《遵義會議研究論稿》,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
周進編著:《北平抗戰實錄·地火燃九城——抗戰時期中共北平地下鬥爭》,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北京革命史簡明詞典》,北京出版社1992.
“永不消逝的紅色電波——記黨的第一部電臺創始人李強”,黨史鏡報,2021年9月26日.
“紀念抗戰勝利75週年|油布帳篷就是他的抗日情報站”,瀟湘晨報,202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