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波斯帝國的消亡,代表著新興的阿拉伯帝國成為了西亞這塊土地上新的“話事人”。在這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中,誰成為了被先知認可的伊斯蘭教的領袖,誰便是整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哈里發。
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由於沒有指定具體的繼承人,心懷權力慾望的阿拉伯貴族們圍繞著哈里發繼承權的問題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博弈。
倭馬亞王朝的建立
先知去世後,進入了推舉制的四大哈里發時期。阿拉伯貴族們靠著解讀穆罕默德生前的話語,排擠了最具繼位資格的阿里,改由其他家族的伯克爾繼任哈里發。這導致阿里的眾多伊斯蘭擁躉成為了什葉派,反對伊斯蘭教選舉他人作為哈里發。
公元656年,具有先知血緣,且才能出眾的阿里依靠著什葉派信徒的支援,戰勝了眾多阿拉伯貴族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第四任哈里發。這位虔誠的宗教信徒,在上位伊始便不斷地打壓試圖干涉宗教事務的世俗貴族。
這一舉動遭到了諸多阿拉伯貴族的反對,紛紛起兵反對阿里的哈里發之位。由於阿里能征善戰,因此眾多反對勢力都被阿里擊敗。直到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在與阿里的綏芬戰爭中,依靠“真主裁決”的伎倆打敗了阿里。之後阿里在返途遭到刺殺身亡。因此,穆阿維葉獲得了阿拉伯帝國新一任的哈里發之位,同時也成為了伊斯蘭教新的安拉使者。
但成為哈里發的穆阿維葉野心不至於此,他想打破傳統的推舉制,將哈里發之位傳之後世,建立倭馬亞王朝。於是,繼位後的穆阿維葉大肆提拔倭馬亞家族的人出任帝國顯要職位,打壓其他家族權貴。
穆阿維葉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原本支援他的阿拉伯權貴。而一直對“真主裁決”結局不滿的什葉派信徒更是利用這一機會在伊拉克地區作亂,企圖顛覆倭馬亞王朝。但均被穆阿維葉強力鎮壓,並將什葉派教徒強行遷移至伊朗高原東部的呼羅珊地區,以安穩帝國核心地區伊拉克。
隨著反對派勢力最大的什葉派被鎮壓,其他阿拉伯貴族也漸漸屈從於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穆阿維葉的鐵腕政策,使得倭馬亞王朝的世系傳承得以延續,也使得至建國以來便動盪不安的阿拉伯帝國漸趨穩定。在倭馬亞王朝統治期間,阿拉伯人重新開始了新一輪的征服戰爭,建立起了一個東起阿富汗地區,西至伊比利亞半島的大帝國。這一帝國也是以西亞為核心的疆域最大的帝國。
對外戰爭的強勢,使得倭馬亞王朝的統治者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統治這一廣大的帝國疆域。
起先,倭馬亞王朝效仿波斯帝國將整個帝國分為若干個行省,由帝國中央統一管理。雖然,阿拉伯人在軍事上十分強勢,但在治理上,倭馬亞王朝充分尊重各地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以及語言文字。
到了倭馬亞王朝第四任哈里發馬爾萬一世時,為了維繫帝國的統一,才開始向全國推廣阿拉伯語言和文字,並且開始積極引導民眾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也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帝國境內也出現了越來越多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
但帝國對境內的寬容,並不包括伊朗高原的呼羅珊地區。由於其地形多山,阿拉伯軍隊對這一地區的波斯人始終沒有做到完全征服,加之什葉派被強行遷移至呼羅珊地區。這一地區一直成為整個阿拉伯帝國最為動盪的區域。
呼羅珊起義
呼羅珊地區的兩大勢力,一個是波斯帝國滅亡後逃往到呼羅珊地區的波斯貴族,一個便是反對倭馬亞王朝統治的什葉派。由於,他們的目標都是推翻倭馬亞王朝,因此雙方便在倭馬亞王朝的壓迫下走向了結合。
在雙方長期結合的過程中,波斯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義,成為了伊斯蘭化的波斯人。並且也目睹了什葉派多次反對倭馬亞王朝統治的起義,每一次起義的失敗,也加劇了波斯人對什葉派的同情。
倭馬亞王朝的強盛,導致後世君主開始沉迷於奢侈的宮廷生活。彷彿每一個入主波斯的異族都在繁華的波斯文化中忘卻曾經的驍勇。走向了腐爛。於是,在公元747年,一個叫做艾布·穆斯林的伊斯蘭化的波斯人舉起了反對倭馬亞王朝的大旗,爆發了呼羅珊起義。驍勇善戰的艾布·穆斯林立馬得到了伊斯蘭教以及波斯人的支援,先後在內沙布林、尼哈萬德、伊斯法罕等地多次擊敗倭馬亞王朝的軍隊,後佔領呼羅珊首府木鹿,佔領了整個呼羅珊地區。
呼羅珊起義的成功,徹底將宗教,民族,權貴之間的矛盾徹底點燃。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開始進入了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