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天,福建永泰縣郊外的暗亭寺一如往日的寧靜,由於寺廟地處偏遠,前來祭祀的香客並不多。
這時,一輛小汽車疾馳而來,停在了寺廟的門口,從車上走下來一個穿著軍裝的老人,他就是開國少將鍾國楚。
一位年長的和尚早已在門口等候,鍾國楚見到他以後,神情變得格外激動,快步走上前去,緊緊握住老和尚的手,說道:
“老首長,我想你啊!”
老和尚也很高興,感慨道:
“小鐘,我們大概五十多年沒見了吧?”
聽到兩人的這番對話,隨行的工作人員感到大為驚訝,他們不明白鍾將軍為何稱呼老和尚為“老首長”,難道這位老和尚另外還有什麼特殊的身份嗎?
要想解開這些疑問,一切還得從那個艱苦卓絕的革命年代說起……
少年壯志
這位老和尚名叫楊道明,他於1910年出生於江西興國的一個貧農家庭。
興國是有名的將軍之鄉,在那個星火燎原的革命年代,從這片紅色熱土上,曾經湧現出一大批熱血男兒,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毅然走上了參軍道路。
楊道明一家也不例外,他的兩個哥哥先後參加了工農紅軍。楊道明很早就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因此他心中對革命一直十分嚮往,夢想有一天也能參加紅軍。但父母卻不希望這樣,畢竟革命是要流血犧牲的,總得為家裡留一個男丁。
1930年,紅軍在興國地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隨後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運動,老百姓無不為之歡欣鼓舞。
但國民黨反動派很快糾集重兵,對根據地展開了“圍剿”,當地的地主惡霸趁機作亂,對翻身農民施以殘酷的報復。
由於兩個哥哥是紅軍,楊道明一家首當其衝,父親不堪凌辱憤然自殺,母親被抓後因病去世,兩個嫂子被地主賣到外鄉。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本想過上安定生活的一家人,在亂世中瞬間分崩離析。楊道明在悲痛之餘,更加深了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已了無牽掛的他,下定決心參加紅軍,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由於作戰勇猛,楊道明參加紅軍後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團,還被委派為鄉財政委員。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他負責地方軍糧運輸及群眾轉移工作,為最後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不甘心失敗的國民黨反動派,很快又捲土重來,對我根據地再次發動了“圍剿”。楊道明繼續擔當著物資運輸及傷員轉移工作,他冒著槍林彈雨,在前線和後方來回穿梭,出色地完成了組織交付的重任。
後來,他還在興國遇到了毛主席,主席對他家庭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對他說:
“幹革命就免不了要犧牲,你很堅強,是好樣的!”
這次經歷令楊道明終生難忘,主席的勉勵更讓他對革命的前途充滿信心,他決心奮勇向前,為革命事業再立新功。
由於工作表現出色,楊道明於1932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他按照中央指示,在興國當地開展群眾工作,成功動員了6千餘名青年參加紅軍,他的組織才能得到了上級的高度肯定,毛主席曾親筆題詞“模範興國”的牌匾。
隨後,楊道明出任興國蘇維埃政府主席,不久後又上調中央政府,擔任內務部副部長,當時他只有24歲,是中央機關裡最年輕的部長,前途不可限量。
但革命的道路並非一片坦途,真正的生死考驗還在後面……
悲壯征途
1934年,由於王明、博古等人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軍事路線,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面對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中央紅軍決定實施戰略轉移。
與此同時,為了儲存革命火種,堅持軍事鬥爭,中央決定留下部分精幹的武裝力量,繼續在南方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領導江西、福建兩省游擊戰的軍政機關——閩贛省隨之成立。地方工作經驗豐富的楊道明,被委派為閩贛省政府主席。
接到任命後,楊道明深感責任重大,他很清楚留守紅軍的艱險境地,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擔如此重要的領導崗位。
得知這一情況後,毛主席親自找他談話,鼓勵他大膽地幹,在實踐中成長。
楊道明感覺有了一些信心,便懇求主席對他今後的工作提出具體指示。
主席吸了一口煙,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以後你們面臨的,將是更加複雜的鬥爭。閩贛一帶多山,我們在這裡的群眾基礎好,你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記得不要脫離群眾,珍惜現在的武裝力量,不要死守地盤,有危險就帶隊伍上山。”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正式開始長征,國民黨軍隊對蘇區行了大肆掃蕩,地主反動武裝也死灰復燃,正如楊道明預料的那樣,留守紅軍面臨著極為危險的局面。
當時,閩贛省委的駐地在寧化縣城,總共只有幾百人的武裝力量,面對來勢洶洶的地方軍閥及反動民團的上萬人進攻,處境十分危急,一股悲觀主義情緒在隊伍中蔓延,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乾脆當了逃兵。
楊道明和省委其他領導商議後決定,立即率軍撤離寧化,脫離敵人的包圍圈。
但是,在突圍的過程中,他們又遭遇了地主武裝的不斷侵擾和襲擊,原本就只有幾百人的隊伍越打越少,槍支彈藥也所剩無幾。最糟糕的是,他們已經離開了群眾基礎雄厚的中央蘇區,被迫轉移到了閩贛邊境的山區,連補給都很困難,附近幾個縣的保安團又將他們團團圍住。
在這種絕境下,閩贛省軍區司令員宋清泉準備叛變革命,楊道明敏銳地覺察到了他的陰謀,和省委書記鍾循仁秘密商量後,決定立即率部轉移。
但是,宋清泉卻快了一步,搶在部隊轉移前,帶著親信下山投靠了敵人。憑著宋清泉提供的情報,敵人確定了楊道明所部的具體位置,將他們圍得水洩不通。
一場慘烈的戰鬥就此展開,面對幾倍於自己的敵人,戰士們依然表現出了頑強的鬥志和決戰的勇氣,子彈打完了就用石頭,甚至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最終,閩贛省委工作團的同志大部分壯烈犧牲,其餘一部分被捕,只有楊道明、鍾循仁等少數幾個人突圍成功。
遁入空門
留在閩贛省委陷入絕境的同時,留守蘇區的中央領導同志陳毅和項英,也正在焦急地打探著他們的訊息,但由於戰亂中通訊電臺被毀,雙方彼此失去了聯絡,閩贛省委突圍後的行蹤無人可知。
後來,陳毅從截獲的一份國民黨檔案中得知:閩贛省委機關和省軍區在突圍作戰中全軍覆沒,楊道明、鍾循仁等領導人也都壯烈犧牲。
這份所謂的“捷報”,正如國民黨的一貫作風:故意誇大戰果,歪曲客觀事實。但楊道明等人犧牲的訊息還是流傳了開來,他們都被作為革命烈士記錄在冊。
楊道明並沒有犧牲,冒死突圍成功後,部隊被徹底衝散了,他和鍾循仁兩人各自取了化名,秘密轉移到了福建永泰境內。
途中,又飢又渴的他們路過一座寺廟,也就是暗亭寺,找到住持希望能借宿一晚。雖然他們都已喬裝打扮,但住持品香法師仍看出他們的身份不一般,處在那個亂世之下,誰也不想自找麻煩。
於是,品香法師一開始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但楊道明再三地懇求,品香法師畢竟是出家之人,心腸還是比較軟的,最後還是同意收留了他們。
就這樣,在外有敵人追捕的情況下,寺廟成了楊道明暫時的棲身之所,這讓他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人生從此將與佛經為伴。
兩個月後,楊道明正式剃度出家,當時他只有25歲。我們無從得知他的心境,只能感嘆人生的無常,一個年輕有為的紅軍高階幹部,最終在瀕臨絕境的情況下,被迫皈依佛門,這是多麼地無奈!
但在那個黑暗紛亂的世道,連佛門都無法再成為清淨之地。本想隱姓埋名在寺廟中了此一生的楊道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先後被土匪綁架過、被反動當局抓捕過,但都被愛國人士營救了出來。
從那以後,楊道明徹底斷絕了塵念,專心於求佛問道,把過往那些壯懷激烈的革命歲月深藏在了心底。
英雄再現
新中國成立以後,楊道明心中欣喜萬分,因為他曾經為之奮鬥的革命目標,終於得以實現,烈士們的鮮血也沒有白流。
他很想告訴組織,當年那個閩贛省政府主席現在還活著。但最終,他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完成毛主席的任務,沒能帶領閩贛省委發展壯大,反而出家當了和尚。如今革命勝利了,才和黨組織聯絡,肯定會引來別人的議論。
因此,楊道明安心地待在了寺廟裡,後來還當上了住持。雖然身處佛門,但他並沒有不問世事,當年的革命誓言時常在心頭湧動,促使他下決心以另外一種方式,為國家和人民繼續作貢獻。
土改開始後,他主動幫助工作隊抄寫土地記錄冊,還在寺廟周圍開墾荒地,每年都向國家繳納糧食。
就在楊道明打算一輩子當和尚的時候,一場令人猝不及防的動亂,打破了他平靜淡泊的佛門生活……
在那個特殊年代,楊道明被人舉報來歷不明,隨後一夥人衝進寺廟,要他交待歷史問題。無奈之下,他只好寫信給組織,如實地反映了自己的革命經歷。
楊道明的真實身份很快被證實,烈士還活著的訊息傳開後,也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江西和福建兩地都希望他能出來任職。但楊道明不願還俗,因為他一直懷有愧疚,自己沒有堅持革命到底,而是中途掉隊了,雖然不是主觀原因造成的。
不過,儘管沒有還俗,楊道明仍然以另外一種方式為黨和人民服務,他協助落實宗教政策,帶領寺廟開展勞動生產,實現了經濟上的自給自足。
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到慈善事業中,用寺廟省下來的錢修了幾條路,方便了周邊群眾的出行。還當地小學和孤寡老人捐款捐物,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1986年,鍾國楚少將接受邀請,來到福建為史料叢書《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稽核校正,途中得知了楊道明的事蹟,當即表示要去看一看這位“老首長”。
鍾國楚是怎麼和楊道明產生交集的呢?原來,當年鍾國楚也留在了蘇區堅持遊擊鬥爭,他所在的十八團正屬於閩贛省領導,楊道明自然也就是他的老首長了。
於是,便出現了文中開頭的一幕。闊別五十多年後的再次相見,令他們分外激動,憶及往昔的崢嶸歲月,緬懷那些犧牲的戰友時,楊道明更是幾次動情落淚。
分別之時,楊道明向鍾國楚雙手合十,他在以自己的現實身份與將軍告別。但那一刻,內心的複雜情感已然波濤洶湧。
1999年5月,楊道明在寺廟中安詳離世,享年89歲。
回顧楊道明老人的一生,他少年投身革命,在生死考驗中成長為黨的高階幹部,但又在陰差陽錯之下皈依佛門,讓他的人生在跌宕起伏中發生了巨大轉變。
但無論身份如何變化,他對於革命事業的初心,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雖然歷經世事滄桑仍然本色不改。即使身在佛門,他也始終沒有消極避世,而是默默地為國家建設作貢獻。因此,楊道明同樣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