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日,尼赫魯公開聲稱,印度要用“軍事力量”來對付中國,以解決中印邊界問題。12日,下令軍隊,要求印度軍隊把中國軍隊從“被侵佔的”領土上“清除”。印度的防長隨即附和說:要戰至一兵一卒一槍一彈,結果打臉。17/18日,印軍在東西兩段邊界上發起進攻,挑起了震驚世界的戰爭。
為什麼印度要在1962年挑起衝突?
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1959年,印度策動和支援的西藏農奴主叛亂,慘遭失敗,印度的北上擴張野心破滅,因此想用武力解決;二是中蘇關係破裂,在國際上中國遭到孤立,而印度則得到美蘇的支援,因而在戰爭爆發後,印度獲得了75國的支援,中國則寥寥無幾;三是1961年,印度剛剛擊敗了葡萄牙,收復了果阿,這塊被葡萄牙殖民了400多年的土地,因而士氣高漲。
所以在1962年,印度在中印邊境頻頻挑起事端,中國逼不得已,被迫發起自衛反擊戰。
戰爭的過程就不必細說,前後兩個階段,加起來一共打了14天,張國華還擔心打不贏,結果印軍的戰力實在太渣渣,連國民黨正規軍也不如,就是保安團的實力,成為張國華幾十年來贏得最輕鬆的一戰。
在這場戰爭中也誕生了一句經典語錄,這就是龐國興在戰後總結報告會上說的:“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
話說得雖容易,但中國還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陣亡722人,負傷697人。換來的是斃傷印軍4885人,俘虜3968人。
那麼在這些犧牲的將士中,雙方最高級別的軍官都是誰呢?
中國烈士李白石,犧牲在衝鋒的道路上:
1962年10月28日,在東西兩端都取得勝利的情況下,中國命令東線軍隊停止進攻,並提議中印重啟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但是此時印度不甘失敗,認為這一階段的失敗時自己沒準備好,所以往邊境調兵遣將,邊境地區的印度兵力增加到了3萬多人。同時,古巴危機得到解決,蘇聯騰出手來支援印度,因此印度的心思又活躍起來了:之前只有美國一國支援,現在兩個超級大國都支援,還能打不過,於是戰爭的機器再次開動起來。
印軍向我軍全線反撲,按照軍委命令,前線部隊對印軍實施反擊,開啟第二階段作戰。
東段防線,解放軍發起了西山口-邦迪拉戰役,19日,攻佔了邦迪拉,隨即向南繼續搜剿追擊印軍。第一仗就是登嘎威利遭遇戰,而我們的英雄李石就是犧牲在這場戰鬥中。
登嘎威利,位於邦迪拉以南的坦加帕尼河河谷內,河谷狹窄,登嘎威利一段不過200米長,一條公路位於河谷北岸山腳處,這是邦迪拉的印軍向南潰逃,和南來的援軍必經之路。
11師第33團攻佔了邦迪拉戰役,少數印軍南逃,於是33團命令3營,也就是李白石營向南追擊敵軍。3營命令7連和9連2排留在邦迪拉進行警戒,保障後路安全,其餘8連、9連(欠2排)、機炮連向南追。
結果同印度的增援部隊在登嘎威利遭遇,邦迪拉戰役,印度派了印軍67旅前來增援,先頭部隊是查謨·克什米爾聯隊第三營,我軍也是3營,一場“3”對“3”的戰鬥。可是他們走得太慢了(或者說走得太快了,不然還可以多活幾天),等他們到達登嘎威利的時候遇到了邦迪拉的敗兵,得知了邦迪拉失守的訊息,於是兩部合兵一處就地防守,等待命令。
19日中午,李白石率領3營抵達邦迪拉以南11公里左右處,前方的先頭連遭遇了印度的警戒小分隊,這裡有座小橋,印軍以三挺機槍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結果前鋒的9連,在重機槍的掩護下前進到了離敵軍陣地30米處,幾顆手榴彈直接報銷了橋西側的機槍,又趁機衝過小橋炸了剩餘的機槍陣地,此次戰鬥斃敵10餘人,從被擊斃的印軍判斷,這是印度來的援軍。
此時3營從貝利小道下來邊走邊打已經7天了,戰士們非常疲憊,而且不知道前方有多少敵軍,但是李白石還是鼓勵大家堅持住,堅持最後5分鐘就是勝利。印軍必然是剛剛抵達這裡,對我軍的情況也不瞭解,必須趁敵軍立陣未穩之際將之消滅,讓各連隊動員戰士,做好打惡戰的準備。
依然是9連為先鋒,20分鐘後,9連發現了印軍部隊,這時的印軍非常混亂,但是印軍佔據了有利的防守地形。我軍想要打,似乎只能硬著頭皮冒著炮火打上去,但是我軍向來喜歡迂迴穿插的,這個思想深入了各級指戰員。李白石對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想來個迂迴穿插,把印軍這支部隊全部給吃掉,否則從正面進攻,印軍很容易從公路後面逃脫。
於是李白石命令:9連正面猛攻,8連隨後,趁亂向印軍後方插入,斷其後路,機槍排加入9連,支援9連衝擊,迫擊炮連火力支援。
一個疲憊的不滿編的營,在一個狹小的河谷內,進攻一個齊裝滿員,裝備精良的營,還想將之全殲,這也只有中國軍人敢幹。
9連的進攻遭到了印軍的拼命阻擊,在有陣地防守的情況下,印軍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距離印軍的陣地越近,其阻擊火力越猛,這時9連的火箭筒發威,先炸燬了印軍的機槍、迫擊炮陣地,又幹掉了一輛牽引車連炮。沒了火力支援的印軍頓時慌了,副營長帶著8連,上了公路一路衝殺突破印軍封鎖,將300多印軍攔截下來,但是印軍是一個滿編營還有從邦迪拉逃出來的殘軍,為了留下這部分印軍李白石帶領8連主力去攔截,在衝鋒的過程中,李白石營長不幸犧牲,成為了對印反擊戰我軍犧牲最高的軍官。
不過李白石沒有白白犧牲,此戰斃敵170人,俘虜中校營長以下34人,以及大量物資繳獲。而我軍也付出了犧牲22人的代價。
這說明什麼,面對河谷狹窄不易進攻,更別說迂迴穿插,但是,有困難就克服困難。
李白石營長,時年35歲,為我解放軍11師33團3營營長,軍銜:大尉。
是的,大尉,這是1955年制定軍銜時候訂立的,為尉官級別的最高軍銜,授予副團長、營長、副營長和連長,1988年恢復軍銜制度後,就不再設定大尉軍銜了。
正是因為有李白石這樣的敢戰的英雄,才打碎了尼赫魯的野心,徹底打痛印軍,打痛尼赫魯。為有如此的英雄而驕傲,但是印度可就慘了,
印度將軍,在逃跑的路上被擊斃:
回到西山口-邦迪拉戰役,解放軍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穿越了密林峽谷,這在印軍看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為根本就沒有道路,而且實在太寒冷了。所以防守西山口的印62旅正在圍著火團取暖呢,但是解放軍已經悄悄地接近了,11月18日,西山口戰役打響。
結果這個軍校畢業,早在1944年就入伍的霍希爾·辛格旅長,得知印軍失利,不顧手下死活,率先逃跑。結果正好落入了伏擊圈,到了雙方刺刀見紅的白刃戰時刻,辛格完全被嚇破了膽,不敢久停,竟然化裝成普通士兵的模樣,帶著幾個貼身親衛就逃跑了。
只能說辛格太倒黴了,印軍潰散後,我軍分散搜剿殘兵敗將,辛格就被三名我軍戰士搜到了,最終被擊斃。
當時並不知道,擊斃了一名准將,所以阻擊印軍的三名戰士,班長潘高壽因作戰勇敢僅評為二等功。
“你們太不講道義,竟然殺害了我們的一個將軍”,這是一週後印度的抗議。
我軍一臉懵逼?按照印度所說的應該是潘高壽那次遭遇戰,於是把戰場又打掃了一遍,連已經掩埋的屍體也翻出來,可就是沒找到印度的准將。
最後,經過仔細搜尋,才在兩條巨大的樹根中間發現了一個屍體,經過鑑別,這就是要找的那個准將。
真是送上門的功勞,潘高壽的功勞重新評定,被評為一等功,升排長。
戰後:
戰後,沒有收回藏南,我軍在東線戰場撤回了原來的控制線,實在很可惜,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當時向西藏運送物資補給是多麼困難,在國際上也得不到支援,因此不得不後撤。但是並不是全線後撤,在西線,阿克賽欽被我們牢牢控制住,為什麼要堅決控制這裡?
看看地圖,這裡離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且地勢更平坦,更適合大規模裝甲集團進攻,因此這裡更具有威懾性。
今天,青藏鐵路早已修通,拉薩到林芝的鐵路也在今年開通,到尼泊爾的鐵路正在進行中,倘若再來一次,一切問題必然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