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廢話太多,摻雜了很多個人感情,下篇直接說《三健》系列文章要義。
要義有四:
其一,對於那些迷途障目,躊躇不進,不知往返的健身人士(這應該是最小眾的受眾群體了,因為健身的人太少了……)。
改善永久性病痛,預知並規避自身未來會發生的傷病。有這樣一項研究:在健身人士中,傷病部位統計,腰傷最多,然後是肩傷,然後是膝蓋傷病,這三者佔比最高,並且三者之間順序非常穩定。
這一統計很多健身博主都在用,出處也很多,科學麼,無外乎是一些統計資料的歸納總結然後形成經驗,很多外文期刊論文都會分析這個,甚至一些有影響力的博主也會自己進行統計分析,但國內是沒有的,我們姑且不討論統計的方法,只引用其結果。
如果你是一個健身老鳥,應該也會有這樣的認知,但十分隱晦模糊,那麼我的文章,興許會讓你產生一些共鳴。《三健》系列文章,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武裝以身體執行的知識,這會幫助你建立對自己身體的認知。
軀幹的穩定是我們能活著的根本,腰腹肌群是保護軀幹穩定最有效也是最薄弱的一環,因為我們的身體力量,在肢體力量如股四頭肌、胸大肌背闊肌等等是為最強,強弱凸顯,上下不能良好貫通,薄弱處就會崩潰……身體執行諸如此類,能從源頭看待,那麼這一切,就都視若昭昭了。
其二,進入瓶頸的運動員,更精進一步,打磨自己的身體。
這是有據可循的,比如籃球運動員勒布朗·詹姆斯、克里斯·保羅、吉米·巴特勒這樣的攻防一體,綜合素質強,沒有短板的運動員,他們就可以說沒什麼瓶頸限制了。而那些新生代的超級球星,如爵士的米切爾、太陽的布克,再年少一些的如灰熊的莫蘭特、醍醐的蔡恩等等,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米切爾的啟動速度和破包夾傳球、布克的橫移和對抗強度,莫蘭特、蔡恩的投射。這些技術水平甚至精細到每一個籃球動作的打磨提升,都和對身體的認知息息相關。他們都很有競爭性都會提升,這是肯定的。但提升的速度有多快,就取決於對身體的認知程度,如何和自己的身體溝通,如何規避或者彌補身體先天天賦上的不足,如何最大化發展先天天賦的優勢,這些認知,對於他們在籃球技術水平上的提升,會起著決定性的導向作用。有太多的超級運動員,都是天賦異稟,萬眾矚目進入了NBA聯盟,然後迅速泯然眾人,再被淘汰掉,甚至就此迷失。因為他們只是在揮霍自己的先天天賦,甚至連和身體好好溝通的意願都沒有。
因為我很愛看NBA,所以舉這樣一則例子,不看NBA的人,多半也看不太懂,那便從字面意義,就說說“瓶頸”,運動員都是依靠自己的身體,去實現各種運動的技術動作,這些技術動作是有標準可循的,但每一個運動員做出來都是不一樣的,或高明或笨拙,或有效或無效,就如同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執行,於細微處,都有不同。每一塊骨骼、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先天發育和後天發展,都有不同。
很簡單的木桶效應,短板就會限制盛水量,這就是“瓶頸”,運動員在實現某一技術動作時,有一塊短板在制約身體的執行,讓這個動作不能很好的完成。這時東西方的思維差異就會體現,涇渭分明。很多超級運動員,好勝心強也很努力,但也要10年20年才能突破瓶頸,還得舉NBA,門面球員勒布朗·詹姆斯,10幾個賽季(年)了,也才在最近一兩個賽季,練出穩定的遠投能力,你還能找出比他更有天賦更努力的球員嗎?
投籃不好就練投籃,對抗不好就多對抗,典型的西方結果導向思維,這在我們東方人眼裡,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技術動作是身體實現的,制約身體這一實現能力的,是身體的某個短板。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別去追尋表面的答案,沿著事物執行的規律,探索產生這一問題的源頭,抓住它!推敲它!那麼你將得到的,遠比問題的答案,多得多。但這需要一份意願,一份靈性。靈性或可由旁人指點代替(比如幫助奧尼爾康復的太陽隊神醫),但這份意願就只能是自己的堅韌了!去和身體溝通,探索短板所在,找到他,打磨他,彌補他,讓短板變強,你就是最全面的那一個!這個我在後文會總結出一個訓練法門,叫“最難幀法”,在之前李小龍系列文章裡也提到過,這會在短時間內快速補強身體的短板。
其三,大病初癒的康復人員(指:骨、關節、肌肉的運動損傷類疾病);以及健身入門人士(甚至於所有想要了解身體執行的人或物)。
這兩者看似八竿子打不著,沒啥聯絡,更扯不到一塊去。但對於兩者都經歷過一次的我,最能領會其中的統一性了。
上至歐洲各大足球聯賽、美國NBA聯賽,下至我等小垃圾在足球場、籃球場上小打小鬧,都會有傷病出現,這稀鬆平常。但重大傷病的出現,都有一個共性:受傷病的人,對身體的運用不當,就是我上面說到的,不懂得身體的執行規律,不能與身體良好的【溝通】。
你可能會說“總會有意外發生、總會有對手會使壞、總會有疲勞……”,但這不是理由,真正能做到和身體溝通,合理運用身體的人,也會有傷病,但絕對不會獲得大的傷病,因為真正的【溝通】,既是自身作為完整個體的穩定執行,也是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籃球世界裡,目前只有兩人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完全不是運氣:邁克爾·喬丹、勒布朗·詹姆斯。喬丹是籃球之神,他能做到像中國頂級武者那樣,收放自如,所以不容易理解。我們看詹姆斯,印象中是從他獲得下背(基本就是腰椎)傷病之後,就不在有大傷了,那時他也剛進NBA不久,經常飛天遁地。腰傷之後,他開始領會身體執行的規律了,他的跳投不像喬丹、科比那樣美如畫,像一隻飛躍的青蛙,四仰八叉。
美不美另說,但從身體執行的規律而言,這非常正確,他的每一處關節,都處在穩定的狀態,每一處肌群都沒有完全放鬆,都在行使著保護關節的功能,所以即便遇到空中惡意對抗、墊腳……都能化險為夷。如果你是一個10幾年的詹姆斯粉,你會知道,他的每一個動作,都不咋好看,運球的動作,是蛤蟆踱步,投籃是蛤蟆飛躍,扣籃雖然勢大力沉但也是收著勁的蛤蟆在天,所有的動作都是收著的,就像洪七公教郭靖降龍十八掌“打出十分力道,要收十二分力道”,顯然,老詹收了23分。
收著的力道,其實就是肌肉的不放鬆,保持張力,保持控制力,時刻準備著應對對抗和突發狀況。肌肉的張力保護關節,肌肉在和關節二維一體,拱衛骨骼,再三維一體,平衡身體。
如果你理解了這一層,那麼你在看喬丹,就會明白為什麼他是神了,他能做到收放自如,放美如畫,收穩固統一,收放於剎那間切換,毫無破綻,在喬丹那個惡犯墊腳滿天飛的時代,他的打法是那麼清新脫俗,一騎絕塵。
喬丹是該放時放,該收時收;詹姆斯是一直收著。
顯然,達到那樣的層次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多的訓練。
顯然,上述的倆人都是那樣的選手。
顯然,我們並不是,至少,在認識身體並充分訓練之前,不是。
所以我們在運動中甚至是生活中,就會獲得重大傷病,每一次的傷病,每一次的傷病恢復過程,都是我們對身體正確執行規律的一次重新認知,因為我們以前,錯了。
那麼,想健身的人兒啊,為什麼不一開始就依照正確的方式入門呢?為什麼要延續拿來主義,再受西方結果導向運動思想的荼毒呢?難道真要腰、肩、膝、肘、腕……都傷一遍才能獲得正確的領悟嗎?
從一開始就以身體的執行規律入手!
當你獲得了正確的認知,那些三教九流花枝亂顫的健身博主所發表的種種觀點,各種五花八門應接不暇的技術動作,或對或錯,或有益或有害,或表象或深刻,你都能自己分辨!因為你知道的:身體的執行,只有一種是對的——平衡……過度的表達只是博主為了吸引你的噱頭。
我的文章可能會寫很長時間,但研習領會入門的話,三個月足矣,身體的執行規律沒有那麼複雜,健身也沒有那麼多的噱頭,規律永恆,規律永變,規律至簡。
其四,便是這世間造化了,萬物執行的規律。這一點在前面的文章《中華國術易八卦》中,已經說得很詳盡,但零星文字,又怎能包羅森森永珍呢。萬物執行至始統一,統一至始。所以能完備得描繪一件小小事物的執行,便可佐證其理了。天地造化,也就都能觸類旁通了。至於能領略多少,那就是屬於你自己的造化。
《孫子兵法》有言“兵聞拙速,未睹久之巧也”,我只是芸芸眾生之中,一芥子耳,過往我花了太多的精力去打磨這個體系,耗費了許多時間,也沒見得什麼花花巧色。但越是打磨越是發現,終我一生,難有窮盡(寫到這裡方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把自己定位為學者了)。
那就追求拙速吧,我的運動體系是完備的,但不是完善的,遠遠不是。它是一個源點,向外逐漸發散,編織成網。就像我們的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斷的吸收各種精益,甄於完善。這一體系的問世,就註定了它【源頭】的定位,在今後,會不斷地被學習被利用、被完善……我發起它,完善就留給後來者吧。
我的文章真正想傳達的東西: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身體溝通的思維方式。如果你足夠聰慧,你也能把這種思維方式運用到其他的任何事物中,讓你更容易甄於卓越。因為我所傳達的,也不是什麼我所獨創的領悟,就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流傳淬鍊了5000多年的東西,記載在一篇篇晦澀的文言文中的東西,它的源頭,叫做《易》。
而我,只是一個領會了,處於當今時代,能夠用白話表達的人罷了。但說不定,我也能像李小龍先生那樣,成就一份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