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會聽到病人問前臺的藥師:
“醫生,我這味中藥上次是後下的,這次怎麼不用後下了?”
--那這次的藥跟上次一樣嗎?
“好像不大一樣呢?”
雖是同一味中藥,但用法卻又不同?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有些中藥材需要後下?
(1)含芳香性成分的中藥,煎煮時有效成分容易揮發,久煎會影響藥效,比如薄荷、荊芥等。
(2)有效成分容易被破壞的中藥。久煎時有效成分會被破壞,比如大黃,鉤藤等,不宜久煎。
簡單的說,後下的目的是為了發揮更好的藥效。
那為什麼同一種中藥,有時候需要後下,有時又不用後下了呢?
我們都知道中藥的藥效比較複雜,一味中藥,可能有好幾種功效。
比如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的功效。
用於瀉下時,不宜久煎,其他功效時,則跟其他藥材同煎。
比如薄荷,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功效。
用於清利頭目,利咽,透疹,宜後下。
用於疏肝行氣則無需後下。
一味中藥並不只有一個功效,中醫習慣性多是配伍應用,同一味中藥,根據其藥效的偏向,煎煮方法可能也有所不同。
很多時候都驚歎--古人的睿智,中華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
最後講講後下藥的煎煮方法:
1 後下藥,先用適量的水浸潤中藥15-30分鐘,待中藥差不多煎好,加入後下藥,攪拌均勻,煮5分鐘左右。
2 後下藥一般時在第一次煎煮時加入,如果需要翻煎,則跟其他藥材一起煮,無需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