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無論是運用中藥治療還是服用西藥,大部分患者都會出現停藥就反覆,甚至血壓增高的現象。依據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
高血壓“反跳”
高血壓“反跳”一般是指高血壓病在使用中醫清肝瀉火、平肝息風、滋陰潛陽等常法常方,或使用西藥降壓之品治療後,初用效果明顯,漸用微效或無效,甚至出現血壓增高、流動較大、持續不降的臨床現象。辨治要點:從中醫辨證論治著眼,不拘泥於常法常方,針對高血壓“反跳”的不同病因病機總結出7種治療方法。
1、疏肝理氣,將順肝木之性
本法適用於肝鬱氣滯、化火上衝所致的高血壓病或其“反跳”者,症見頭痛頭脹,胸脅滿悶,時欲太息,煩躁易怒,失眠寐淺,乳房脹痛,舌紅苔薄黃,脈弦而數。
此證雖有肝火上衝,初用清肝瀉火之法即效,但因肝火乃肝失疏洩、氣鬱化火所致,屢用清肝瀉火之法,苦寒清降,有悖肝的疏洩條達之性,從而使肝氣愈鬱愈逆,血壓波動較大,不時出現“反跳”。這種情況,尤其是在情志不遂,憂思惱怒,或值經前期、更年期、精神過度緊張時更為明顯。對此,以疏肝理氣為主,將順肝木之性,常用逍遙散或四逆散加天麻、鉤藤、菊花、夏枯草等治之。
病案舉例
原某,女,50歲,1993年3月9日初診。
6個月前頭痛,頭暈,煩躁,失眠,烘熱,出汗,胸悶脅脹,時欲太息,經查血壓(160/120mmHg),診為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徵。初用更年康、谷維素、心痛定,血壓降至(110/70mmHg),停藥後血壓升高,複用上藥時則須加大劑量方能維持。後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方,初用血壓正常,10 餘劑後上症未除,又增胃脘不適,食後頂脹,大便清薄,血壓忽高忽低,波動在(110-160/70-120mmHg)。舌暗紅,苔薄白,脈弦細略數。
辨證:肝鬱化火,苦寒傷脾
治以疏肝解鬱,健脾洩熱。方用逍遙散加味。
處方:當歸9g,炒白芍9g,柴胡6g,炒白朮9g,茯苓9g,白蒺藜9g,鉤藤12g,夏枯草12g,菊花9g,荷葉9g,炙甘草6g。
3劑後上症明顯減輕,停服心痛定等,血壓(120/80mmHg)。繼用上方稍事化裁10餘劑,血壓穩定在(110-120/70-80mmHg),兩個月後隨訪未復發。
2、行氣活血,調理氣血鬱滯
本法適用於氣血鬱滯、肝陽偏亢所致的高血壓病,或中風瘀血阻絡、肝陽上亢,血壓波動不穩定者。症見頭暈頭痛,胸脅刺痛,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唇色紫暗,舌有瘀斑瘀點,脈弦澀或弦細澀。
此證由於氣血鬱滯導致氣血逆亂,上衝於腦,而使肝陽上亢加重。若單純平肝潛陽,氣血逆亂得不到恢復,往往出現血壓波動較大,甚或反跳。對此,以行氣活血為主,調理氣血鬱滯,常用血府逐瘀湯加天麻、鉤藤、珍珠母等平肝潛陽之品,使血壓恢復正常。
病案舉例
崔某,女,39歲,1992年5月20日初診。
患者有家族性高血壓病史,1988 年發現血壓較高,血壓波動在(160-170/110-120mmHg),長期服用複方降壓片,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近1年來雖未中斷降壓藥,但血壓不穩定。症見頭暈頭痛,部位固定,伴胸悶刺痛,上肢時作麻木,舌質淡青、苔白潤,脈弦細澀,血壓(140/100mmHg)。
辨證:氣血鬱滯,肝陽偏亢。
治宜行氣活血,平肝潛陽。方用血府逐瘀湯加味。
處方:生地15g,當歸15g,赤芍藥9g,川芎9g,桃仁9g,紅花9g,懷牛膝15g,柴胡9g,炒枳殼9g,桔梗9g,天麻9g,鉤藤15g,丹參15g,甘草6g。
上方服用8劑,血壓穩定在(120/90mmHg)。後用上方酌加珍珠母30g,竹茹15g等,前後服用20劑,血壓正常,未見覆發。
3、降胃安衝,以利肝陽下潛
本法適用於胃氣不降、衝氣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
見頭痛眩暈,胸悶不舒,噯氣頻作,食後胃脘痞滿頂脹,甚或時覺有氣從小腹或胃脘上衝胸咽或頭部而症狀加劇、血壓波動,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弦。
因胃氣以下降為順,衝氣以斂藏為常,故肝陽上亢易引動胃氣,衝氣上逆,從而助長肝陽上亢,故長期服用平肝潛陽之劑,未顧及胃氣不降與衝氣上逆,往往會出現高血壓“反跳”現象。對此,以降胃安衝為主則有利於肝陽的下潛,常用《金匱要略》之奔豚湯加生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等平肝潛陽之品,使血壓恢復正常。
病案舉例
韓某,女,49歲,1992年4月28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兩年,血壓(150-160/95-100mHg)。經常頭暈,烘熱時作,胸悶脘痞。因服降壓藥不適,改用中藥平肝潛陽之劑,血壓恢復正常,停藥後多次反覆,用前方效果不佳,兩月前又覺有熱氣從兩大腿內側沿腹部上衝胃脘,作時頭暈加重,胸悶,氣短,有窒息恐懼感,發作後胃脘痞塞,時時噯氣,舌質紅,脈沉弦。
辨證:衝氣上逆,肝陽偏亢,胃失和降。
治宜降胃安衝,平肝潛陽。方用奔豚湯加味。
處方:清半夏12g、黃芩6g、炒白芍12g、當歸9g、川芎6g、粉葛根15g、桑白皮15g、生代赭石30g、生龍骨15g、生牡蠣24g、旋覆花9g、甘草6g。6劑。水煎服。藥後衝氣上逆未作,血壓(140/90mmHg),繼用上方稍事加減10劑,血壓正常,未再出現波動。
4、溫肝散寒,以利濁陰下降
本法適用於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症見巔頂頭痛,眩暈時作,乾嘔或多吐涎沫,或口中黏滯多唾,胸膈滿悶,胃脘痞塞,吞酸嘈雜,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滑。
形成本證,一是長期服用平肝潛陽、清熱鎮逆等重墜寒涼之劑,損傷脾胃,內生寒溼痰濁,隨肝氣上逆;二是素體虛弱,肝氣不暢,中焦升降失司,痰濁內生,而隨厥陰經上逆;三是久病不愈,年高陽衰,體質從陰化寒,以致陰寒痰濁之邪上逆,阻塞清竅。對此,治從溫肝散寒,使濁陰之邪下降,常用《傷寒論》之吳茱萸湯或合以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療。
病案舉例
王某,男,46歲,1991年7月4日初診。
頭痛眩暈,噁心乾嘔1年餘,時輕時重,經查血壓(180/120mmHg),住院治療10天,血壓降至(120/80mmHg)。因服心痛定、降壓藥等不適,停藥後血壓較前更高。診時症見巔頂頭痛為甚,乾嘔,吐涎沫,頭暈欲睡,胸悶氣短,口乾但欲熱飲,每用涼飲則上症明顯加重。
辨證:肝胃虛寒,濁陰上逆。
方用吳茱萸湯。
處方:吳茱萸9g,黨參15g,鮮生薑15g,大棗8枚。
3劑後頭痛、眩暈明顯減輕,餘症亦有好轉。繼用上方合半夏白朮天麻湯20劑,血壓穩定在(120/80mmHg),未復發或“反跳”。
5、溫化痰飲,斡旋中焦氣機
本法適用於脾胃陽虛,痰飲中阻、氣機升降失常所致高血壓“反跳”。症見頭暈嗜睡,頭重如裹,心悸短氣,胸脅脹滿,倦怠乏力,舌淡體胖、苔濁膩或滑潤,脈沉弦滑。
中焦為氣機升降樞紐,脾胃陽虛,痰飲內停,阻滯中焦,使升降失常,清濁相混而上幹清竅則致上症。若臨床忽視辨證論治,被血壓高低印定眼目,不僅血壓難降,還會出現“反跳”現象。對此,辨證求因,治從溫化痰飲,斡旋中焦氣機,常用《金匱要略》之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加味治之。
病案舉例
張某,男,39歲,1993年8月27日初診。患高血壓病1年,血壓(150/100mmHg),初服小量降壓藥血壓即能降至正常,後用則需逐漸加量,經常出現“反跳”現象。症見頭暈時作,頭重嗜睡,心悸易驚,短氣乏力,舌質淡青,體胖,苔白潤,脈弦滑。
辨證為脾胃陽虛,痰飲內阻,上蒙清竅。
方用苓桂術甘湯合澤瀉湯加味。
處方:茯苓30g,桂枝6g,白朮24g,澤瀉12g,天麻6g,珍珠母30g,丹參15g,炙甘草6g。8劑。
藥後上症基本消失,已停服降壓藥,血壓(150/95mmHg)。繼用上方稍事化裁15劑,血壓降至(140/90mmHg),停服中藥3月後隨訪,血壓正常,亦未出現“反跳”。
6、溫陽利水,以助膀胱氣化
本法適用於腎陽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水氣上凌或濁邪上逆所致高血壓“反跳”。症見頭暈頭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夜尿較多,下肢或全身浮腫,舌淡白,苔白潤或小滑,脈沉弱或沉弦遲。高血壓病屬於腎陽不足、水氣上凌之證臨床雖較少見,但如果未切中病情,不僅徒勞無功,還往往出現“反跳”現象。對此,使用溫陽利水之法,以助膀胱氣化,常用《傷寒論》之真武湯加味。
病案舉例
鄭某,男,59歲,1993年3月22日初診。
患高血壓病10年,血壓持續在(160-190/100-130mmHg)之間。屢用複方降壓片、降壓靈、心痛定、尼群地平等藥,始終未能降至正常,還經常出現“反跳”現象。近兩年來,頭暈較甚,巔頂悶痛,精神萎靡,全身畏寒,手足不溫,飲食減少,下肢浮腫,小便量少,夜尿較頻。舌質淡白,苔水滑,脈沉遲。
辨證為腎陽不足,濁陰上逆。
方用真武湯加味。
處方:熟附子9g,茯苓30g,炒白朮30g,白芍藥9g,吳茱萸6g,天麻6g,鮮生薑15g。3劑,水煎服,每日1劑。
3月26日二診:頭暈、頭痛減輕,食慾增加,小便量多,浮腫亦輕,精神明顯好轉。
上方去吳茱萸,加澤瀉9g。6劑後上症基本消失,再用上方稍事化裁10餘劑停藥,血壓穩定在(150/95mmHg),亦未服降壓藥。3個月後隨訪,血壓未再“反跳”。
7、解表散寒,疏通太陽經輸
本法適用於高血壓病兼風寒外感、營衛失和、太陽經輸不利而致高血壓“反跳“。除高血壓病常見症外,又惡寒發熱,肢體酸楚疼痛,後頭部脹痛較甚,且有緊束感,或頸項僵直疼痛等。
高血壓病患者兼夾外感,臨床較為多見,若屬外感風熱,疏散風熱之桑葉、菊花、蟬衣、殭蠶之類每兼有清熱平肝之功,可與高血壓病辨證用藥相得益彰。若屬外感風寒,皮毛閉塞,太陽經輸不利,往往會使血壓增高,出現“反跳”。對此,只要有風寒表證,即可使用解表散寒之法,表實宜用《傷寒論》之葛根湯,表虛宜用桂枝加葛根湯治之。
病案舉例
展某。男,49歲,1991年10月13日初診。
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血壓持續在(160-170/90-100mmHg)之間。間斷服用複方降壓片、降壓靈等藥,血壓降至正常後停藥。7天前因夜間受凍後即惡寒發熱,後頭部脹痛較甚,頸部僵直疼痛似落枕狀,全身拘緊疼痛,血壓上升至(180-105mmHg)。服用速效感冒膠囊,注射安痛定,發熱雖輕,但餘症未減:又用複方降壓片,血壓不降。
辨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太陽經輸不利。
方用葛根湯加味。
處方:粉葛根18g,麻黃9g,桂枝6g,白芍藥6g,甘草6g,天麻6g,鮮生薑9g,大棗8枚,1劑,水煎服。
服藥後汗出熱退,惡寒已解,頭痛、身痛、頸部僵痛減輕,血壓降至(140/90mmHg)。
10月14日二診:方用桂枝加葛根湯2劑,外感痊癒,血壓正常,未見“反跳”。
總結:治療高血壓“反跳”的經驗是在運用清肝、平肝、潛陽、息風等常法治療效果不佳時,根據審證求因而使用變法。常法與變法實為辨證的統一,都是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病因病機而採取的具體治法,可謂高血壓病的“同病異治”。治療高血壓“反跳”要注重突出中醫辨證論治特色,不被血壓的高低與清、平、潛、鎮等治法印定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