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昕焱(右)在查房。
要想從根本上治療心臟瓣膜病,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進行外科手術。不過,在心臟上動刀可不是一件小事,幾乎所有患者及其家屬都會產生不小的心理壓力。也因為如此,很多心臟瓣膜病被一拖再拖,越拖越重。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心外科主任龐昕焱,在心臟瓣膜病外科治療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每年完成心臟瓣膜病手術約100例。“讓病友之間多交流,可以有效幫助患者克服開胸做手術的心理壓力。”他說,“這種時候,病友的話往往比醫生的話更好使。”
來自膠東的劉阿姨(化名)今年73歲,患有心臟二尖瓣狹窄已經超過15年了,整個人看上去又瘦又小,沒有一點精神頭兒。因懼怕做心臟手術,她一直透過口服藥物治療。隨著病情的持續加重,劉阿姨的憋喘越發嚴重,導致根本無法正常生活,不得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她的病情跟你一樣,有什麼問題,你們可以多交流交流。”龐昕焱為了打消劉阿姨的顧慮,把另一位已做完手術的患者介紹給了她。
“疼吧?”
“不疼。”
“難受吧?”
“比做手術之前舒服多了!”
瞭解到病友做手術的相關情況,劉阿姨來醫院之前那種天塌地陷的惴惴不安漸漸消除了。後來,她的手術非常順利,術後也恢復得很好。如今,她不但告別了多年的胸悶憋喘,而且自己照顧自己的日常生活完全沒有問題,還可以做一些不是重活兒的家務——手術前後跟換了個人似的。
總地來說,心臟瓣膜病的手術治療比較成熟,沒有錯過手術治療視窗期的患者通常可以從中受益。“患者和家屬都需要積極面對,並且選擇積極的治療方案。”龐昕焱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