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第一個有關中國青年兒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調報告發表。這項從2012年底啟動的研究以來自北京、遼寧、江蘇、湖南、四川五個省(市)的約74000名兒童青少年為研究物件。調查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而這其中,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以6.4%的佔比成為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礙,也有可能延續至成年期,是一種全生命週期需要考量的疾病,及早發現、干預治療非常有意義。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
1
課堂上的“搗蛋鬼”可能是病了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涉及到一個孩子特別是學齡期的兒童青少年的學習狀態、上課時候的注意力等問題。常言道,“三歲看老”,孩子是否能有一個不錯的學習表現無疑也是關乎到孩子將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正如相關報告資料所揭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發病率從過去的6.26%到如今公佈的6.4%,可以說已經成為兒童心理門診中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對此,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副主任醫師張久平就深有體會,在去年他約5000人次的門診接診量中,有1500人左右都是因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前來就診。
兒童前期的“小搗蛋鬼”,不好管理,惹人厭煩。到了學齡期便出現不安靜、好動,且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態。同時,青少年期做事不考慮後果,經常跟父母頂嘴、與老師爭執等等。參照DSM-5標準,這些表現在第二版《中國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中都被列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診斷線索。
對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往往在學校里老師會成為首先發現的人。“學校老師會很清楚觀察到課堂上的表現,比如哪個同學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哪個同學開小差,以及是否容易分散衝動或插話,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等等。”在張久平的門診中,不少家長都是被學校老師建議,帶著孩子來做全面的檢查。
2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往往還伴有其他心理問題
呵護一個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孩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家長們應充分認識到疾病的存在,承認這種疾病所產生的損害,同時用科學的態度予以對待。這期間,需要家校合作,需要家長和老師之間保持良好的相互交流,在溝通協商間才能察覺孩子在家裡、在學校的表現有什麼異同。“兒童青少年神經系統進一步發育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家長和學校都不能空手等待,需要抓緊機會讓孩子進步。”張久平認為,當家長也需要給予孩子多一些鼓勵和強化,同時做出總結和反思,才能為下一步治療方案帶來改善。
張久平告訴記者,對於ADHD的治療,目前社會已經逐漸重視並在治療方案上逐漸成熟規範起來。但不排除存在極個別不正確的、錯誤的治療方法。現行醫學模式由生物-心理-社會共同組成,而這樣的模式同樣適用於兒童心理健康診療中。“治療方案一般推崇綜合性干預。”張久平介紹,這其中就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是面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孩子的首要手段。“比如說來自家長的教育,老師的幫助,還包括心理行為干預、認知行為治療等等”,張久平介紹,這方面的治療都是為了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意識、學習模式。同時,有效地管理時間、管理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習效率,避免不良的興趣愛好。“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一些先天性因素,神經發育不良所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
後天的努力可以適當地彌補一些先天缺陷,但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情況下,藥物也是值得嘗試的方法之一。陳先生(化姓)就是令張久平碰到過印象頗深的病例之一。三十出頭的陳先生在十幾年前讀書時期成績很差,確診後進行了藥物治療。“服了藥之後他的成績從年級倒數成了年級正數。使用藥物治療雖然取代不了自身的努力,但有時候往往可以起到戲劇性的效果。”
事實上,目前單純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患者並不算多,張久平指出,大概有80%以上有一種或幾種共患疾病,有50%以上有兩種共患疾病。“共患疾病者常常表現為情緒焦慮抑鬱、對立違抗,還有品行行為問題,以及強迫障礙等等的問題。”張久平告訴記者,這些共患疾病往往造成孩子在治療期間,包括在家長教育期間出現更多的困難。“比如說現在很多的孩子伴有情緒問題,那麼每當學習狀態不好的時候,他還會容易出現一些情緒低落或者煩躁不安等等表現。”
這就意味著,如果單純只考慮多動症的症狀,就容易忽略了共患病所造成的困擾,必須要綜合考量。張久平提醒,此外還要考慮藥物副作用等。“所以說這是一個複雜性的工作,對於情況比較重的孩子,我們建議要讓醫院醫生參與進來,從醫生角度,更全面、更專業地來幫助他們。”
來源: 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