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2月20日發表一篇觀察報道,題為《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中國化身世界最大科技強國的偉大計劃》。全文摘編如下:
量子物理學家卡洛斯·納瓦雷特·本略克過去從未想過自己會去中國居住,但在德國著名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工作期間,他決定去上海交通大學面試。
這位38歲的科學家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前幾年開設了維爾切克量子中心,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是我的偶像,因此當我發現有那樣一箇中心時,就決定去試試看。我沒想到自己會愛上那裡。我喜歡那所大學,在那裡工作的人都非常好,我不僅獲得了比原來高得多的薪水,還獲得了足夠的經費來組建一個10人的研究團隊。”
他表示:“我研究的量子物理學可以應用於現代技術領域,而量子技術是中國目前技術發展的基本路線之一,中國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
中國的確在科學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研發經費支出達到近2.44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0.2%。
中國今年早些時候公佈的“十四五”規劃,為到2025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設定了路線。為尋求科技上的自立自強,中國決定在這五年中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
“在其五年規劃中,中國會依靠本國科學家。政府會詢問這些科學家的意見以及科研將向什麼樣的方向發展。”在廣州一家實驗室擔任副研究員的西班牙生物化學家阿爾瓦羅·卡斯特利斯表示。
根據官方資料,2020年,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約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76.6%。
“其實無需衡量五年規劃提出的公共支出,只需看看大企業的支出,有些企業會將30%以上的預算用於研發。”墨西哥工業工程師阿方索·阿勞霍說。現年52歲的他已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現在住在杭州,負責領導一個技術轉移辦公室。
中國如此龐大的研發投入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已經與美國一樣,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生產國。
前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研究員、SCImago集團創始人菲利克斯·德莫亞·阿內貢表示:“中國近年來的科研論文增長非常迅速,數量上已超過美國。而且近年來,中國與美國的平均科學影響力之間的差距已在縮小。”
正如阿方索·阿勞霍所述,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教育改革,重視技術、數學和物理教育,還對相關基礎設施、研究中心和大學進行鉅額投資。後來,中國提出了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口號。現在,伴隨著經濟繁榮,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和健康研究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
阿爾瓦羅·卡斯特利斯表示:“這是一個從未停止發展的國家,這體現在其對科學的某種理想主義上。”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