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的史書地誌中,記載著北宋期間寇準在溶洞景區一山的溶洞中得到天書而回朝覆命,之後這個山就叫天書山。
天書山,是一個山奇洞美的名勝地。在我國眾多的名山行列裡,天書山的名字雖然算不得十分顯赫,但也頗為響亮。
來到溶洞景區北部,一座高山突兀眼前,她不似仙女般秀麗,也異於低矮的山崗,她莽莽蒼蒼,粗獷魁梧,象是偉岸丈夫,更象是一頭大得無與倫比的翡翠巨獅,氣宇軒昂地雄踞在溶洞景區的北端。她,就是天書山。
天書山,最早的名字叫仙桃山。《後唐書》載,“石甕西山,嚴谷幽峻,高峰斜聳,形似仙桃”。遊人站在天佛洞口觀望,仙桃清晰而逼真,確是名不虛傳。
後漢時期,仙桃山被我國曆史上一起重大事件所波及,被更名乾佑山。據五代十國有關資料記載,公元948年,後漢隱帝劉承佑登基定年號“乾佑”,吳越國王錢弘叔也於同年登基定年號“乾佑”。雙方因年號之爭,而發兵決雌雄於仙桃山下的石甕,因天降大雨,河水陡漲,兵將不能交戰,雙方又企圖從仙桃山南北兩麓登極,但因山高坡陡不少兵將隨暴雨滑下,交戰又不能成行,雙方只好偃旗息鼓,各自收兵作罷。
這場戰火為什麼會自燃自息呢?傳說當時玉皇大帝駕雲巡遊到這裡,但見車轔轔,馬蕭蕭,塵埃滾滾,殺氣騰騰,預感到一場惡戰將要在這裡發生了。玉皇不忍人間血流成河,便降雲落在仙桃山的峰頂,央請龍王降雨暴洪,才使這場廝殺得以避免。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玉皇的功德,把仙桃山的最高峰命名為玉皇頂,並在峰尖建起了玉皇殿。同時,人們慶幸兩個乾佑帝王未及交戰。都以為是仙桃山立下的汗馬功勞,故而以兩個君主的年號冠其山——乾佑山。自此以後山下的柞水河也更名為乾佑河,山下的安業縣也於公元949年更名為乾佑縣,現今柞水縣的城關鎮名為乾佑鎮,其來歷概源於此。
北宋時期,乾佑山又被歷史上一起重大事件所糾葛,被更名為天書山。《賈志》載“宋真宗天禧乙未三年春三月,永興軍寇準得天書於乾佑山”。
到了清代,修《商州志》時對天書一事有爭論,篡志者還到天書山進行考察,只見其山一洞有“天書洞”斷碑殘存。到了民國期間重修縣誌時,竟斷言“相傳,不足論也”,把天書一事說得似是而非。
《萊公傳》有這樣一段記載:“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邽人,太平興國進士。景德元年遼進攻時任宰相,反對王欽若南遷的主張,力主抵抗,不久被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再起為相,天禧四年,因乾佑山天書之故,又被丁謂排擠去位,封萊國公”。由此可見,天書一事寧可信其真,不可信其無。
何謂天書?實際上是指封建時代帝王的詔書。不論歷史真偽如何,也不論天書有無迷信色彩,溶洞景區的天書山自北宋天禧三年即公元1019年就叫到今天,誰也否認不了的歷史事實。
天書山,是溶洞景區觀景最好的地方之一。登臨其上,眼界開闊,心胸坦蕩,江山如畫,盡收眼底。尤以清晨望雲台山日出,或霧中眺石甕煙雨最具特色,就象欣賞別具匠心的國畫,令人讚歎不已。若遇河潦水漲,于山上聽濤,則水湧石激,聲若雷轟,更能領略天書山與石甕名字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