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可以快速地把握某個地方的文化呢?那就是去到當地的博物館,去感受。
很多人都說,博物館可以讓普通大眾最直觀的瞭解歷史,一件件帶著歷史氣息的物品展現在遊覽者或讀者面前,它們有著各自的前世今生,歷史或許是不可能被修改的,而對於我們觀眾來說,每個人對於物品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顯然,身臨其境的衝擊會給人帶來極大的震撼力,到博物館去肯定是很棒的一次次體驗,彷彿穿越到某個時間節點,去到想去的地方,感受和歷史或藝術接近的瞬間。但到底時間有限,距離也有限。
文字或影片的記錄,或許可以讓我們以另一個方式走近博物館,照片上的物品同樣的美不勝收,每一件帶有自己身份特徵的文物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往往能帶出更多的故事。
用不一樣的思維去感受藝術
《博物館藝術拾珍》系列是梁進老師的作品——喜歡去博物館的理科學者。這套書是寫給大家的,裡面有很多世界上重要的藝術珍品的科普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同樣,也介紹了一些世界級博物館的發展史。
其實,更加有趣的是,全書是以數學思維的方式看待這些藝術展品的。就說書中舉例的很多雕塑或畫作吧,多少作者的思維都像是由幾何開始的,三角形,圓形……透過形狀的輪廓,呈現出來很立體很真實的效果。細想下來,很是有道理。世間的道理無不相通,用這樣一種思維去看待藝術。畫作雕塑,數字幾何……看起來也是息息相關的。
當然,這也絕不是作者自己的感受的思維,大概一些畫作有依據的。
她也舉例出很多優秀的藝術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數學味”。達芬奇就不用說了,他本來也是解剖學家和數學家,他就認為人體的塑造就和幾何很有共通點。他認為繪畫的科學就是“點、線、面、形體”,這樣看來繪畫的靈魂支架就是幾何。舉例《蒙娜麗莎》,其實基本形狀就是三角形:
版畫家威廉·布萊克,他的畫作裡就有圓規,感受到了濃濃的藝術與幾何的相接,作者評價“將數學中的無窮大和無窮小的概念用美妙的意境詩化”。其實就算不去讀他的詩歌,單單從他的畫裡就能感受到“數學和詩意的完美相融了。”
“我從數學角度分享一些對博物館珍品的感想,怕數學的讀者也不用怕,我不會用數學公式轟炸讀者,只是用數學思想和觀點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藝術,暢遊博物館,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系列名字裡的“發散”和“收斂”也是數學裡的名詞。
當然了,你不用害怕在這本書裡會看到很複雜的關於藝術品的數學講解,那是不存在的。只是從數學的思維角度出發而已,沒有公式,也沒有計算。只是一個理科生用不一樣的角度做出了不一樣的理解。就像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們看一幅畫,都是看的一種意境,或是上面有什麼具體的實物,要說出什麼感想也許還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後來再看,我明白了,無論是文學作品或是繪畫創作,都要去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的去看。也可以說,對於藝術,我這個普通讀者始終會是門外漢,但一幅畫好不好看,完全是看我是不是能夠沉浸其中。而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每每看完讀者對一些作品的講解之後,我對許多繪畫藝術都有了全新的認識。甚至於我現在看到一幅畫,就在想它的大體輪廓到底是什麼形狀的,焦點在哪裡……以這樣的角度看名畫真的是蠻有趣的。不會枯燥,也不覺得複雜,反倒是剛剛有種“有點那味”的驚喜感覺。
在指尖紙上,感受藏品之美
梁進老師遊遍世界博物館,精選一個個讓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品,集錦成書,翻看這本書,彷彿有跟隨著她,感受著美……其中有不少曾耳熟能詳的作品,也有新發現這世界上的奇珍異寶,再加上或簡潔或詳細一點的故事,倒是有點沉浸在博物館裡的感覺了。
“收斂篇”選擇了世界四大綜合博物館以及一些歷史特色明顯的博物館。包括但不限於著名的“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埃及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等。關於藏品,作者所選擇的大部分是雕塑和畫作還有一些很具有歷史和相關博物館記憶的作品。
尤其每篇最後的碎碎念可以說是很親民很可愛了,我也想說說這一路“遊覽”下來,讓我隔著紙張都感動震撼的藏品、讓我在作者的敘述裡越來越愛的故事。
盧浮宮的三件鎮館寶貝的讓人感慨,除了《蒙娜麗莎》的神秘背景之外,《勝利女神》和《米洛的維納斯》聞名天下,看著照片就覺得歷史感滿滿。作者著重講述形體之美,倒是很有新意。盧浮宮座標法國,很多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在這裡留下記憶,因國家的歷史和戰爭延伸出來的作品,具體細節的,氣勢恢宏的……珍品不計其數。
很喜歡維爾米的這幅《天文學家》,認真專注的樣子。當然,這樣的狀態也能在他的其他畫作裡感受到,安靜、認真、舒服,大概畫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吧。
大英博物館歷史悠久,規模最大,世界各地收集或說是收刮來藏品數不勝數……這大概是人盡皆知的事情吧。中國的《羅漢坐像》《多羅菩薩站像》以及一些古畫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作品,看照片,都儲存完好,栩栩如生。來自埃及的《死亡之書》長達0.8米,鮮豔亮麗的色彩,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神秘生動,也讓我感慨古人的智慧。
“阿尼紙莎草”《死亡之書》插畫“靈魂審判”,約公元前1250年,莎草紙畫
可以說在這裡,我們全方面地感受到人類的發展史,而不僅僅是英國曆史或藝術史。作者在書裡提到“作為中國人在大英博物館裡看中國流失的國寶,心裡是五味雜陳的”,國寶流失海外,這樣的事情是歷史的必然,或更多是因為貪念,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樣的行為?
如果說埃爾米塔什博物館大多是某女君主收藏的各種繪畫作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則豐富多樣,除了畫作,還有世界各地的樂器、服裝、飾物、武器等。各有特色,讓人歎為觀止。
特別是在埃爾米塔什博物館,馬列維奇的《黑色方塊》著實讓我有些看不明白,又覺得簡約高大上。馬列維奇說“客觀世界的視覺現象本身是無意義的,有意義的東西是感覺……”真的特別喜歡這句話,我突然想,我們看一幅畫,感受一個作品,拋去了額外的背景和故事,那肯定是以感覺為主。
我們在看畫、逛博物館的時候是要尋找些什麼呢?也許那個“什麼”是由自己去定義的,是你感受到的那一刻,是不需要被特別定義的。
《黑色方塊》是什麼意思呢?好像傳達著低落與悲痛,也可能是浩瀚宇宙,是孤獨是自由是喜悅,這完全取決於觀眾的信仰體系。
至於另外的幾個博物館,有著無數古埃及文明的“法老博物館”——古埃及的四大美女也很有意思,久遠的故事,最是神秘有趣;雅典考古博物館同理——希臘神話故事永遠比你想象還複雜;梵蒂岡博物館,不得不說我最喜歡的幾幅畫,都在這裡,畢竟是“文藝復興”的藝術殿堂……
“藝術的確有一種震懾靈魂的力量。”
深以為然,跟著梁進老師逛博物館,這些寫進書裡的藏品,哪怕是圖片文字的記錄,再加深到腦子放大,或全心全意融入進去……
所以,我們在看畫、逛博物館的時候是要尋找些什麼呢?只能說,我是在感覺著,也在捕捉著我想了解的故事……
《博物館藝術拾珍》系列可以說是圖文並存的大眾類藝術科普,對於一些知識講得不是很深奧,但是又引發了讀者的興趣,很容易沉浸進去,然後對待方方面面也都有了一些瞭解。其實關於這型別的書,我也看過不少,有介紹類的科普,有感想類的分享,也有一些是那種乾乾的記錄性文字,就像博物館一樣,它的溫度是觀者自己來調節的,也不僅僅是作者給予的。
如此“身臨其境”的作品,它不僅能帶你瀏覽博物館,還能帶你感受到歷史和藝術的意義與價值。作為喜歡看這一類書籍的人,它們讓我去發現世界之大歷史之久學問之深,是一場場不一樣的旅行。我自得其樂,很願意從別人的感受裡,找到吸引自己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