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舊鼓樓大街整治提升專案本月基本完成,一條圍繞什剎海的“文化探訪路徑”就此形成。從舊鼓樓大街出發,由北向南順時針前行,經過地外大街、平安大街、西什庫大街、西安門大街,最後到達鼓樓西大街。無論是漫步還是騎行,遊客都可以在這近10公里的探訪路徑中,欣賞中軸線文化精華、老城傳統人居“畫卷”、街面上的建築“博物館”以及北京最古老斜街。在感受歷史印記的同時,品讀老北京的多元文化。
舊鼓樓大街
變身日夜有景“溫情”老街
雖然名字裡有個“舊”字,可如果沒有剛剛亮相的這條大街,探訪路徑的閉環就形成不了。作為什剎海“文化探訪路徑”的起點,揭開神秘“面紗”的舊鼓樓大街,已經變成了一條日夜有景、充滿溫情的老街。
漫步在剛剛亮相的舊鼓樓大街上,抬頭一望,便可見海棠角樣式、冰盤簷等多種風格搭配的建築,呈現北京傳統民居建築風貌。恢復風貌重在細節,一個冰盤簷中透出匠心。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劉維巖說,整條大街60個點位建築風貌的提升過程中,93%是透過“微修繕、微改善、微更新”完成的。
細微之處最見匠心和功夫,這條承載著老北京傳統中軸線風貌的大街正努力向著有景可賞,更加宜居的方向提升。
作為北京冬奧組委“點亮中軸線”的一部分,舊鼓樓大街景觀提升不只侷限於白天場景。在改造過程中,夜景照明整體採用了低亮度弱對比的方式,主要採用暖色光、靜態光,突出住宅入口以及載體較好的商業建築,對中高層現代建築弱化處理,二層以上不設照明。
目前,舊鼓樓大街的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正在加緊收尾,預計明年春季整體亮相。屆時,完全亮相的舊鼓樓大街將成為串聯起鐘鼓樓、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萬寧橋、南鑼鼓巷、什剎海的關鍵。一幅老城傳統人居“畫卷”,正在緩緩展開。
西安門大街
展示開放的建築“博物館”
近10公里的什剎海“文化探訪路徑”,串聯起多元的老城文化,也展示著自元、明、清至今的各式建築。西什庫大街的哥特式建築和西安門大街街面上不同時期的典型建築足以讓人們眼前一亮,細細品味其中“風骨”。
東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西安門大街曾是連通皇城內外的重要通道。不久前,這裡剛剛完成提升亮相。用“大美則素”的手法進行一番“卸妝”,西安門大街上的建築煥發出不一樣的容光。
踏入西安門大街的一刻,西四路口的紅樓公共藏書樓率先映入眼簾。紅磚外立面正應“紅樓”二字,細看磚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的口號、標語依稀可見。
雖顯斑駁,可在上世紀30年代,這兒可是北京為數不多的“洋地方”。
專案設計師史琦說,藏書樓曾是北京市第一家寬銀幕立體影院、第一家“無障礙影院”。在今年4月啟動整治提升前,400多平方米的外立面被一層灰漿緊緊包裹著。要“卸妝”,唯有打磨一法。在史琦的手機相簿裡,仍然存著30多張打磨牆面的照片。由灰變紅,一個多月的時間,藏書樓方顯素顏。
在西安門大街83個整治提升點位中,像紅樓公共藏書樓這樣保護性修繕的共有4處,西安門大街141號的清代風格磚券門、巴洛克風格的“1901”咖啡館、西安門大門值班班房舊址分別在列。這些跨越明清、民國、近現代的建築透過老照片、資料,最大程度完成了“穿越”,成為這座開放式“博物館”的地標。
回憶往昔歲月只是西安門大街改造的一部分。什剎海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徐金國說,一條穩靜的大街首先要服務居民,進而提升整個街區的基建和設施水平。為此,史琦和同事們在走訪過程中傾聽屬地居民建議,與街道、什剎海阜景街指揮部一起,按照“一戶一策”、居民同意再動工的原則,將83個點位分別改造提升。其中既有拓寬的便道,也有抬升的步道,更有增設的便民座椅,讓居民行動坐臥盡得其便。
如今的西安門大街不僅歷史感厚重、出門有景,還添置了各種便民、適老的無障礙設施。“大街提升不只是風貌,居民的生活需求必須滿足。”史琦說。
下一步,什剎海街道將聯合區相關部門一起,研究街區業態准入和退出標準,建立長效管控機制,防止反彈。
華燈初上,史琦在紅樓公共藏書樓前拍下夜幕下的西安門大街。淡淡的光線讓史琦相信,這座核心區的開放式“博物館”,定會講出不一樣的“北京故事”。
平安大街
亮出健步悅騎健康街道
沿舊鼓樓大街向南而行,經過地外大街,就來到了平安大街。雖是冬日,沿街騎行、散步者絡繹不絕。一位跑步愛好者說,每天的鍛鍊“指標”,都是在平安大街便道上完成的。
平安大街位於二環以裡,東起東四十條橋,西至官園橋,全長6.6公里,寬約40米,於1999年竣工通車,是北京城東西方向的第二條交通大動脈。大街橫貫東城、西城,其中,東城段3.1公里,由東四十條段、張自忠路、地安門東大街組成;西城段3.5公里,由平安裡西大街、地安門西大街組成。
平安大街也是北京內環路的北段、老城四重城郭之皇城城牆的北牆。兩旁分佈著南鑼鼓巷、景山、東四三條至東四八條等多個歷史文化精華區;玉河、皇城根遺址公園、鐘鼓樓等文物古蹟眾多,是記錄城市變遷、見證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
如此重要的大街,是怎樣變成一條可供人們健步悅騎的健康街道的呢?原來,2020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都核心區控規釋出,明確要讓老城慢下來、靜下來,要安寧交通、林蔭街巷、健步悅騎,內環路被定位為由健步悅騎與高品質公共交通共同支撐的綠色交通骨架。平安大街正是內環路的北段。
平安大街環境提升採取示範段先行、分段實施、分段亮相的模式。東西城透過率先亮相試驗段,進而全街亮相的步驟,為老街注入新韻。
在保持公交專用車道、非機動車道寬度不變的前提下,機動車道數量不減,但寬度“瘦身”,為“林蔭”騰空間——在路中央增設了2米至3米寬的綠化隔離帶,同時結合周邊皇城遺存、倉廩文化、居住文化特色,選植國槐、海棠等鄉土樹種。使平安大街的林蔭化率增加至70%,整條街變得舒適宜人,綠意盎然,讓平安大街變身成一條林蔭景觀大道,實現有蔭可乘、有景可看、有座可憩。
這條林蔭大道也改變了以往“車行為主”的思路,調整為慢行優先,綠色低碳出行的理念。步行、非機動車等慢行系統要素提到更高的位置。結合道路橫斷面最佳化,透過增設過街安全島、公交港灣、補植行道樹、保證騎行路權等,提高健步悅騎的安全性、連續性與舒適性。平安大街西城段透過抬高人行路板的方式,進一步強化了步行路權,營造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同時,打造城市“微門戶”系列,增加公園綠地、小微綠地,塑造公共交往空間、健身活動場所,讓周邊居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
今年夏天,京城百姓已經領略了平安大街的美。如今,隨著這條大街的完全亮相,明春的平安大街,將聚攏更多人氣。一條滿眼綠色、古蹟錯落、臨水賞景、暢通騎行的大道將張開“懷抱”。
最老斜街
重拾悠悠歷史風韻
中軸線的北端在鐘鼓樓,作為什剎海“文化探訪路徑”的終點,鼓樓西大街歷史最為厚重,內涵更加深沉。
它全長1.7公里,東南端與地安門外大街、舊鼓樓大街、鼓樓東大街在鼓樓相接,西北端近德勝門而止。和老城的很多街巷一樣,鼓樓西大街在城市快速發展中也遇到了停車、違建等各種難題。2017年6月,西城區啟動“鼓樓西大街整理與復興計劃”,用三年時間讓老街重拾歷史風韻。今年1月14日,鼓樓西大街完整亮相。
伴隨著鼓樓西大街“穩靜街區”修繕更新專案的完成,“探訪一處元程式碼頭,漫步兩段古蹟高牆,體驗四個口袋公園,瞭解多個歷史典故”的鼓樓西大街獨有景觀結構已經形成。
全新亮相的“元程式碼頭”遺蹟,位於大街西側,條石路、棕色圍欄,似乎可遙想到當年濱水碼頭的繁忙以及後來的湖面變小、水退人進的滄海桑田。
“改造這處遺蹟,將代表歷史特徵的高臺維持現狀,用老磚條石整修,體現出了對歷史的尊重。上層為居民生活區,下層為路人行動線,兩側設有無障礙坡道。同時將高臺裡出外進的邊緣拉齊,結合現有的大樹整合綠地空間,形成綠色街景。”劉維巖說。
“兩段古蹟高牆”即“墉牆疏影”和“紅牆映翠”。“墉牆疏影”指醇親王府北牆外人行空間,長約320米,外牆為青磚灰瓦,牆身為灰色,整體古樸素雅。透過樹池連通、增加綠化、設定座椅,形成沿著灰牆下,舒適漫步的休閒空間。“紅牆映翠”指廣化寺外人行道,長約150米,外牆為紅牆灰瓦,極具傳統古建築風貌。透過增加綠化和休憩空間,使竹林與紅牆相互映襯,突出了古蹟紅牆的歷史底蘊。
四個“口袋公園”分別是“譙樓更鼓”、“榴花輕語”、“竹韻暖陽”、“綠冠悠然”。此次最新亮相的包括“榴花輕語”和“綠冠悠然”。其中“榴花輕語”位於小八道灣衚衕,石榴樹、長木椅,不禁讓人想起老北京四合院“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意境。位於八步口衚衕的“綠冠悠然”,圍繞茂密參天的古榆樹,設定了花池、座椅,為人們提供納涼、賞景的交流場所。
如今,鼓樓西大街沿線已經挖掘出包括德勝祈雪、糖花糖市、元程式碼頭、醇親王府、關岳廟、廣化寺、衚衕水井、明清馬圈、明代鑄鐘、譙樓更鼓等多個文化景點。
一個景點一個故事,在文化探訪的“終點”打卡鼓西、漫步斜街,品味景點背後的歷史文化。千年古韻,歷久彌新。鼓樓西大街正以全新的面貌煥發光彩,邁向新的歷史,新的未來。